(原创)回乡知青这一辈

老乐

&nbsp;现在有很多推文,歌颂知青一代。1968-1978,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城市“老三届”,后来的九年制高中毕业生。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有人把知青一代由于有上山下乡的历练,造就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品格,称作中国的脊梁。这是勿容置疑的事实。但很少有推文说说同样是50后,同样有知识的回乡知青这一辈,在那段历史过程中的作用。<br><br> 有人说,知青一代全国有1600万,而与下乡知青同代的回乡知青大约有4000万。他们读完书,或从城里,或从乡镇中学,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与同龄同届的下乡知青一道“除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在广阔天地里,由于回乡知青从父辈那里早早就学会了犁田耕地等农活技巧,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的作为甚至比下乡知青还大。<br> 那个年代,下乡知青与回乡知青有同样当兵、上学的资格和机会,但下乡知青还有一个回乡知青无法比拟的招工回城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有极少数的回乡知青招工进城)。<br> 那个年代,回乡知青,由于比父辈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所以,无论回乡知青在农村?还是去城市?都和下乡知青一样,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应有贡献!<br> 从60年代末起,经历文革,到40年改革开放,回乡知青这一辈,见证和参与了共和国这50多年所有阶段的发展与建设。共和国不应忘记:<br>有多少回乡知青,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摸爬滚打,像父辈一样扎根家乡一辈子,与土地亲吻一辈子,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奋斗一辈子。<br> <p class="ql-block">回乡知青这一辈,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接受正规教育的一辈。他们都是农民的儿女,是最接地气的新一辈。</p><p class="ql-block">回乡知青这一辈,是农村最底层的一代人。他们最了解农村农业农民,因此,他们担当了一个时代的“三农”工作。从村屯,到乡镇,再到县域,几乎所有部门,都是回乡知青这一辈挑大梁,干事业!是那个时代支撑中国的栋梁和柱石。</p><p class="ql-block">安徽小岗村18位有胆识签订承包责任状的农民当中,回乡知青占大多数,他们为中国农业土地改革杀出了一条血路。河南南街村等农村改革开放的成功典型,在推进农村多种经营经济建设过程中,回乡知青都是主力,发挥着巨大的能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师资不足,有相当数量的回乡知青以民办教师的身份,挣着工分,从事祖国的教育事业,为扫除文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着青春年华。</p> 回乡知青这一辈,是最有担当的一辈。当祖国的南方有战事,他们正值芳华青壮,毅然奔赴战场,成为那场战争参战的主力军。在“高山下的花环”里,多少个回乡知青成为临战之前的“靳开来”,为了祖国的尊严,他们无怨无悔浴血奋战堵枪眼,最后长眠在南战的烈士园。<br> <p class="ql-block">回乡知青这一辈,在恢复统考以后,与下乡知青一起,抓住机遇,汇聚千载难逢的考场,组成一副中国空前绝后的堆积十年的上千万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涌向考场的壮丽画卷。他们撂下锄镐,拿起笔杆,用聪明才智,考出好成绩,成为恢复统考制度后的幸运儿,上了大学或中专。毕业后,他们迅速成长为改革开放这40年祖国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有很多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为中国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回乡知青这一辈,他们拿起笔杆能写文章,撂下笔杆能种田,耸起肩膀能扛麻袋。是共和国创造经济奇迹不能缺少的一股力量。</p> <p class="ql-block">现在,回乡知青这一辈,绝大多数都跨过了花甲之年,有的已年逾古稀。身体硬朗的,都还在农村与儿女们在一起固守田园,过着致富奔小康的幸福生活。有工作的,也都歇业退休,有了晚年的生活保障,享受着晚年的快乐生活。</p> 不过,退休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让人难解的问题,与下乡知青相比,回乡知青的工龄是从上班算起,下乡知青工龄是从下乡算起。这样,同届同时上班,或恢复统考升学后就业以及通过招工招干考试就职的回乡知青,与下乡知青就有了工龄差异,有的多达5-10年。而退休后的工龄工资每差一年,要有不小的收入差距。 这种政策向下乡知青倾斜,而忽视同样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回乡知青的感受和利益,是政策制定者的盲从,更是对回乡知青的一种不公与无奈甚至是悲哀。当然,与那些一生固守田园的回乡知青相比,统考入学进城的回乡知青,还是命运的幸运儿,也该知足的那一辈! 然而,回乡知青这一辈,与下乡知青这一辈,由于同届同岁,经历相同,感受相同,都是共和国创造经济奇迹的功臣,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更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