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庄记忆之 【湖西崖八大景】(高鹏程)

高鹏程

<p class="ql-block">  据《临沂市志》记载,湖西崖位于罗庄西北3.5公里,产陶瓷、铁矿石。北宋初建村,到明初又有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来,共有七姓人家在此落户,故名七姓官庄。后因村居泥沱湖西,更村名为湖西崖村。湖西崖的“崖”旧读(ai艾),俗读(yai)现属临沂国家高新区,分为三个社区。2015年11月5日,在原湖西崖村中,现在的“盛世沂城小区”施工工地发现了两座古墓,经文物部门断定古墓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之间,因此湖西崖村应该在二千年以前就有人居住了。</p> <p class="ql-block">  湖西崖从最初的北宋建村,至今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村子建在山岭上,房屋错落有致,人们安居乐业,男耕女织,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湖西崖八大景,一代一代口口相传的歌谣,说的就是八大景:“上天桥,摩天岭,龙头汪紧靠凤凰顶;泥汤湖,晾书台,大碌锥紧靠疙瘩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摩天岭、上天桥与凤凰顶</b></p><p class="ql-block">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泥沱湖西(今湖西崖)住着一个勤劳憨厚的善良的小伙,名叫尤福。二老早已去世,只有他孤身一人靠种村西半亩山坡地和拾柴火糊口度日。</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尤福在山上拾柴累了,找了一块青石板,躺下不久就睡着了。睡梦中,梦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和善地对他说:“孩子,我看你忠厚老实,善良可爱,现还在困境之中,我送你铜箫一支,曲谱一章,望你专心吹练,日后定能排忧解难幸福美满。”说完,老人把铜箫放在石板上,转眼就不见了。这时,尤福醒来睁眼一看,真的见一支金光闪闪的铜箫,放在自己身边。</p><p class="ql-block"> 自尤福得到铜箫后,如获至宝,天天带在自己的身边,日夜不停地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不消几年时间,尤福吹练的铜箫仙谱就已炉火纯青,高雅悠扬的弦律,使听者如痴如醉,百鸟无声。</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春夏之交,他和乡亲们起早挑水点种的庄稼出土后,在明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黑油油、绿巍巍着实喜人。这时不知从哪里飞来很多蝗虫,铺天盖地地向这里飞来。眼看这里的庄稼就要毁于蝗虫之口,他和乡亲们都很着急。</p><p class="ql-block"> 这天,尤福正坐在山坡上发愁,猛然想起梦中老人嘱咐的话,顺手拿出带在身边的铜箫放在嘴上吹了起来,不大会,见不远处一块石板上,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向他甜甜地笑着,并十分亲切地喊道:“尤福哥,你快吹个百鸟朝凤吧,凤凰姐姐会引来百鸟,把这些蝗虫吃光,庄稼才能保住。”</p><p class="ql-block"> 姑娘说完,转眼就不见了。尤福听后全神贯注地吹起了“百鸟朝凤”。吹了一会,就见一对金翅金翎的凤凰落在了对面的山坡上。这时就见百鸟都朝凤凰飞来,眨眼功夫这里就落满了成千上万的鸟。这些鸟逮住蝗虫就吃,不一会儿功夫,便把这里的蝗虫吃得一干二净。这些鸟又一起飞向别处。</p><p class="ql-block"> 这时,尤福吹箫吹得也累了,又在那块石板上睡着了。睡梦中,又梦见那位老者向他走来,对他说:“小伙子,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刚才姑娘给你说话的那个地方,是在蒙山修炼多年的石榴仙子居住过的地方。石榴仙子神通广大,道法无边,以后你有难时,可求救于她,她和你前世有约,今世有缘,现在她已经在家等你,希望你不要慢待。”说完又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尤福醒后,怀着半信半疑的心情回到家中,刚一进门,果然见一位姑娘迎上前来,羞羞答答地说:“尤福哥,俺叫石榴仙子,愿意来给你做伴、做饭,你愿意吗?”尤福听了,高兴地手舞足蹈地说:“只要妹子不嫌我穷,打心眼愿意。”这样,小两口就建立起了美满幸福的家庭。</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这地方虫害刚过,瘟疫又蔓延起来。那时候,老百姓贫穷,文化落后,缺医少药,遇上瘟疫,九死一生。急得心地善良的尤福抓耳挠腮,茶不思,饭不想,这时,贤慧的石榴仙子看出丈夫的心事,说:“莫发愁,明天我进山一趟,采点参叶回来,整治药汤解救乡亲们。”药汤整治好后,给乡亲们每人一碗,使乡亲们逃过了瘟疫之灾,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是勤劳善良的尤福夫妇却从此不知去向。</p><p class="ql-block"> 乡亲们把尤福躺过的青石板放在井口上,从上面走过爬到岭上向远处眺望,想看一看二位仙人,但人们总是失望的下来。</p><p class="ql-block"> 后来繁衍生息在这里的人们为纪念二位仙人的功绩,把人们登上的岭叫“摩天岭”,走过那块青石板叫“上天桥”。</p><p class="ql-block"> 人们都说那只凤凰在这山上没走,后来变成了一道岭,形似凤凰,人们就叫它“凤凰岭”,最高的地方也叫“凤凰顶”。岭上还长着一棵很茂盛的石榴树,据传那就是石榴仙子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龙 头 汪</b></p><p class="ql-block">  传说当年东海神龟背负“洛书”以洛水爬上岸,献上“洛书”后,伏羲令神龟返回东海。但是,这神龟在途经琅琊国的时候,看见这里风水很好,就不想再回东海了,欲霸占沂河。</p><p class="ql-block">  但这时沂河里已经住着小白龙了。于是,为了抢占沂河的地盘,神龟就和小白龙打了起来。神龟那有小白龙厉害,几个回合神龟就逃到泥沱湖里去了。</p><p class="ql-block"> 神龟认为小白龙没追来,就爬上湖的西岸山岭(今湖西崖村)最高处凤凰顶上张望。此时,小白龙紧追而来,从湖中腾空而起直扑神龟,当神龟看见后滚到岭下已经逃不掉了,被小白龙狠狠地压在头下。然后用开阳城压住神龟,不让它进入自己领地沂河,</p><p class="ql-block"> 因此开阳城(今临沂城)被称为“龟驮城”。后来人们把小白龙捉神龟时砸的大坑,形状很像龙头,就叫“龙头汪”了。</p><p class="ql-block"> 听老辈人讲,有一年,老天有几个月没下一滴雨了,“龙头汪”的水都快干了。村民们扎好彩龙 ,从“龙头汪”开始出发,人们虔诚地赤着脚,光着头,带着贡品到朱陈宝泉寺祈雨。去时地面滚烫滚烫的,烈日直射,晴空万里,从寺庙回来时倾盆大雨就下了,还真的感动了上天。</p><p class="ql-block"> 后来,人们逢年过节就在“龙头汪”边供奉龙王,希望年年都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泥汤湖与晾书台</b></p><p class="ql-block"> “泥汤湖”又叫“泥沱湖”,还叫“乌鸦湖”,在湖西崖村东。相传,很久以前,一只巨大的金盆从天而降,在临沂城南的旷野上砸出一个大坑,淤泥流出,雨水积存,逐渐形成了一个方圆十里的大湖泊。</p><p class="ql-block"> 该湖原为临沂周围最大的天然湖。西至湖西崖,南到湖南崖,北接大、小白衣庄,东临响马岭。夏秋汛期,方圆数十里碧波荡漾,一望无际,清风徐徐,波光粼粼,锦鳞游泳,鸥鹭翔集,水天一色,渔歌互答。最美那三五之夜,明月初升,天上之月和水中之月相映成趣,远看恰似一湖共生。这便是史书上所称“琅琊八大景”之一的“泥沱月色”,又称“湖生双月”。</p><p class="ql-block"> 《续修临沂县志·实业》载:“民国三年,八块石村民王中庸等提议开沟,地方人多难之者,事遂未果。延至六年,其议始行,按地出夫,开沟凿石,由湖底向西北入鱼梁沟,流入旧涑……”自此,百余顷洼地的水患基本解除,湖面大为缩小,泥汤湖变成了季节湖。水产减少了,“泥沱月色”也逐渐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罗庄区委大楼北的护台植物园原来叫“湖台”。湖台,就是当时泥汤湖中高出湖面的台子,海拔80多米,方圆500多米的湖台,俨然一座小山在湖心突兀耸立,这里土分五色,且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有规则的排布,与湖底的黑土不同,据说是从泥汤湖西北的崔庄村人工运入。</p><p class="ql-block"> 传说,这里曾经是春秋时期扈国的旧城,最早称为“扈台”。后来高柴女含冤坐牢,最终屈死埋骨与此。神人念其可怜,特加保护,后来发生了强烈地震,全城沉没,唯留湖台,传为神人庇护,因此,湖台又被称为“护台”。</p><p class="ql-block"> 西晋时期,这里是琅琊王氏封地。书圣王羲之的先人曾在这里筑起亭台水榭,作为避暑之地。传说王羲之幼时曾来此研习书法,晾书于台上,因此,湖台又有“晾书台”的美誉。湖西崖曾有一户王姓人家,他们是琅琊王氏后人,专门照看“晾书台”的,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户王姓人家的后人又迁回他们的原籍—临沂城北白沙埠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大碌锥与疙瘩槐</b></p><p class="ql-block"> 碌碡(liuzhou)又称“碌轴”,我们这个地方叫“碌锥”,是一种用以碾压的畜力农具。表面有凹凸的纹路,一端大,另一端略小。用来轧谷物、碾平场地等。现在的年轻人大都不知它的功能了,只能在旅游景点见到它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说说郯城古城墙吧。</p><p class="ql-block"> 郯国故城,在今郯城县城驻地北部,亦称“碌碡城”。传说当时郯国国君在抵御外侵修筑城墙时,因信方术,于城墙基部砌了万只碌碡,以求永固。虽然这则传说现已无考,但城墙砌有许多碌碡。</p><p class="ql-block"> 1958年人们在拆除城内一段故城墙时,就发现过大批砌排整齐的碌碡,每只长69厘米,直径51厘米,青石、红石,有芒(读wang)、无芒(wang)的皆有。</p><p class="ql-block"> 旧时湖西崖村北有个大碌锥,一多半埋在地里,这个碌锥很特别,个儿大,并且是二十四个芒(读wang)儿(就是碌锥上突起的脊状长条),是双数的,与当地的不一样,当地的碌锥都是单数的。</p><p class="ql-block"> 这个不一样的碌锥是怎么来的呢?</p><p class="ql-block">  相传,很多年前,郯城建城墙需要大碌锥垒做地基,于是就到处买碌锥。一开始,一个碌锥就能卖十倍的价钱,周围的石匠都拉着碌锥去卖。到后来碌锥太多,用不那么些了,要是再拉去就便宜了。</p><p class="ql-block"> 也有的说,郯城那边有个大秤,官方故意弄了个大秤砣,一般的碌锥都搭不起来,就随便给点银两打发走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一个北乡的石匠拉着一个二十四芒(读wang)的大碌锥路过此地,听说不值钱了,并且离郯城还有八九十里路,干脆丢下碌锥,懊丧地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在大碌锥对过有户周姓人家,他家屋后有棵三米多高,两搂多粗,树上长着大疙瘩的槐树,从老辈人口耳相传知道,这棵树在1000多年的唐朝时就有了,所以叫唐槐。</p><p class="ql-block">  唐槐不仅历史悠久,在当地还十分有灵气,被大家誉为“千年神树”。据村里老辈人讲,唐槐在当地人心中就是神的象征,是当地人的“许愿树”。每到逢年过节,湖西崖三八集,许多人慕名而来,在此焚香祈求平安。民间盛传求此树可以得子,便有人来此烧香磕头。</p><p class="ql-block"> 因为二十四个芒的碌锥与众不同,周围的百姓都争相前来一观,顺便看看那棵饱经沧桑的老槐树,许个愿,天长日久就成了湖西崖的景点了。可惜的是,到了“文革”期间“破四旧”时,大碌锥和唐槐都给毁掉了。</p> <p class="ql-block">  现在湖西崖已旧村改造,原始村落已全部拆掉,美丽的八大景只留在老辈人的记忆里了。根据多位老人口述,我整理记录,以飨大家,希望喜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正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凤凰顶上落凤凰,龙头汪边祭龙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摩天岭下有石板,上天桥乃神仙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泥汤湖里水荡漾,晾书台在湖当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疙瘩槐上疙瘩丑,大碌锥是双数芒。</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插图 高瑞先 撰文 高鹏程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2.04.13)</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高鹏程,男,1966年出生,临沂高新区湖西崖东社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师范学校毕业,现为临沂河北小学书法教师,罗庄区文史研究员,原临沂市象棋协会副主席、临沂高新区书协副主席。著有《舒同书法(楷)技法精解》、《舒同书法(行)技法精解》等。爱好广泛,喜欢文学,尤其擅写舒同体书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