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下正在热播《人世间》,剧中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国营企业的向往。在那个年代,“大国营”因为名气大,收入稳定,福利待遇好,成为很多人眼里的“铁饭碗”。</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经十路沿线西首附近,坐落着十个国营老工厂。即:济南第二机床工厂、济南酿造厂、济南轴承厂、3520工厂、7313工厂、济南皮鞋厂、济南铅笔厂、济南汽车配件厂、7213工厂、铁道部济南机车工厂。可以说,这十个工厂在当时都是响当当的“国企”,这些风光无限的“大国营”,曾经是一个火红年代的历史印记。</p><p class="ql-block">在济南西南之隅的青龙山北麓,清政府于光绪33年(1907年),划地36顷建立军队营盘,称作“辛庄营垣”。这块营盘,北起铁路大厂,南至王官庄,东邻辛庄,西到谷家庄。民国初期,此处仍为兵营,张宗昌第五师驻军此处。</p> 济南第二机床厂 <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国民党第五战区在此建立了军械修理所和仓库。时隔两个月,日军全面占领济南,辛庄营地落入日军手中,成为日军在济南建立的最大的兵器弹药库和军械修理所。这就是济南第二机床工厂的前身。</p><p class="ql-block">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接管后定名为“联勤司令部工署第四十四厂第二、第六修理所”。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军管会接管,改为“济南工业局第二厂”“济南工业局第六厂”。翌年“二厂”合并,定名为“济南工业局第二厂”。</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全国大部分战时军工企业下马,二厂也在从军工生产转向民用生产。带着战争留下的满身伤痕,国家进入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p><p class="ql-block">1953年4月20号,中国第一台大型龙门刨床在济南机床二厂诞生。今日看来再简单不过的龙门刨床,当时却是国家的“超级难题”。不得不动用国内外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图纸,是从苏联要来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从上海借调来的。同年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济南机床二厂。自此,济南机床二厂的厂名一直延续下来。</p> <p class="ql-block">1955年12月,中国第一台大型机械压力机试制成功,这台160吨闭式压力机,是模仿吸收苏联技术的又一成果。</p><p class="ql-block">记得上小学时,学校组织到机床二厂参观。当我目睹这台5层楼高的巨大机器,发出冲击耳膜的低吟,6根亮闪闪的活塞柱,顶着巨大的压砧,将大小超过一辆汽车的火红钢锭,像揉面一样不紧不慢地揿扁,同学们无不交口称赞,赞叹不已。尽管五十多年过去了,但我至今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龙门刨和压力机一直是机床二厂不变的主导产品,也是“济二”人的铁饭碗,直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升级到数控龙门铣。自此,济南二机床厂也成为中国龙门刨的故乡,压力机的摇篮。这不只是两台工业产品,更是“济二”一段永不褪色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机床二厂宿舍北院(经十路24568号)的北邻就是济南酿造厂。我打小就知道相传的一句民谣:“济南的酱油洛口的醋”。这里所说的“济南的酱油”就是指济南酿造厂生产的“风船”“红光”牌酱油。</p><p class="ql-block">据记载,1938年9月,日本商人山本实在济南建立了鲁兴酿造厂,主要满足在济南的日本侵略者及其家人食用。1944年3月,改名为山东酱油味噌统合株式会社,1945年,日军投降后改名为山东第一酿造厂,并将酱油的商标改为“风船”牌。</p><p class="ql-block">济南解放后,先后改为济南酿造总厂、济南市实业公司酿造厂、国营济南酿造厂。1954年,“风船”牌酱油被定为全国优良产品,1959年底,该厂由天桥区宝华街,迁到经十路478号。</p><p class="ql-block">六七十年代,我每天到伙房院打饭都要路过此厂,经常看到地排车拉着十几个陶瓷酱油罐子进进出出,淘气的孩子借“学雷锋”推车之机,偷偷拔掉酱油罐子木塞,回去做“老斗”(陀螺)玩。</p> 济南酿造厂 <p class="ql-block">记得,我有一个同学在东平县沙河站公社下乡,每次回济南时,公社小卖部主任总要给他一个大塑料容器,让他捎济南“红光”酱油。那时候,你在街头巷尾随便询问遇到的老济南人,没有吃过济南酿造厂酱油的还真稀罕、少有。“风船”“红光”酱油那独有的味道,深深地留在济南市民的味蕾中,现在每每回味,还是那样醇香悠长。</p><p class="ql-block">1985年,酿造厂已能生产酱油、食醋、味精、五香调料、麸酸、药用谷氨酸等产品。1994年和1997年被评为“全国食品行业名牌产品”,并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到了20世纪90年代工厂改制,成立济南风船酿造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因为城市环保等现实问题,济南酿造厂腾笼换业,整体搬迁到章丘圣井。随着外迁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只留下了不可阻挡的永久念想。</p><p class="ql-block">现在,我每当路过济南酿造厂原址所在地(经十路凯旋中心),看到那些取而代之的一栋栋高耸入云的居民楼,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更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恍惚中那些春节前居民们冒着严寒风雪,拿着大桶等器皿,在副食店门口排长队购买酱油的情景,又浮现于眼前,历历在目。</p> 济南轴承厂 <p class="ql-block">在酿造厂西邻就是济南轴承厂。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济南市17个小型私营工厂合并成为公私合营济南大章机器修理厂,这就是济南轴承厂的前身。</p><p class="ql-block">1958年10月,将大章机器修理厂改名为公私合营济南轴承厂。1959年1月,该厂由道德北街68号,迁移到经十路656号,1966年10月,正式改为国营济南轴承厂。建厂初期,由于设备差,技术和工艺落后,加之原材料质量低劣,只能生产农用地排车和马车轴承,质量更是难以启齿,当时的产品被用户讥讽为“普利门”牌(意即出了厂门,走到普利门就坏了)。</p><p class="ql-block">之后,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修理磨粉机磨头小工厂,就能够转型到研究和生产世界通用的精密轴承,这真是奇迹。最后,被国家命名为二级企业,也是山东省轴承行业的典范。产品远销世界32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p><p class="ql-block">在20世纪60年代,每年的国庆节,大院都要组织家属、学生到大纬二路观摩济南庆祝国庆大游行活动。有一年,当轴承厂把自己生产的轴承,拼装成“庆祝国庆”四个大字的彩车走过来的时候,小伙伴们欢呼雀跃,欣喜若狂,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p><p class="ql-block">轴承厂与我们部队伙房院的南门对门,小时候,大院的孩子经常到轴承厂拣废钢珠打弹弓。几十年后,出乎意料的是,其中两个老大哥先后当了该厂厂长,有一人还当了“末代皇帝”,亲自组织实施了工厂破产倒闭。</p> <p class="ql-block">从轴承厂往西走百十米,有一个军工厂,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20工厂。说起“3520”的历史,那还得从抗日战争说起。它始建于1940年8月1日,位于泰安徂徕山下,前身是八路军山东纵队4支队鞋厂,主要是专门为部队生产军鞋。济南战役胜利后,该厂落户济南,位于经十路510号。新中国成立后,归属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编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7厂”。1962年秋,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20工厂”,主要是为部队生产的军需产品,包括:布鞋、胶鞋、棉鞋、皮鞋、服装、装具等。产品多次被评为原总后勤部“优质产品”、武警总部“优质产品”,多次获得省、市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称号。</p><p class="ql-block">“3520”是军工企业,牌子响,待遇好,“旱涝保收”,是令人向往的“铁饭碗”企业。因此,我的不少同学夫妻一厂,或一家两代在该厂的不少。</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七十年后期,工厂将本厂职工的应届往届高中毕业生,组织起来下放到“徂徕山老根据”务农锻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几年后,再根据有关政策陆续返厂就业。谁承想数年后,这些知青都成为工厂的骨干力量,其中我的两个同学分别当上了书记、厂长。</p> 三五二〇工厂 <p class="ql-block">3520工厂有着“军品第一”的光荣传统,因鞋边不脱胶、不开线、不断裂、鞋底耐磨损而闻名省内外。无论在山东范围的制鞋业内,还是在部队官兵中,或在老百姓的记忆里都有极其良好的口碑。可以说,我们家两代人是穿着3520工厂生产的“解放鞋”走过了大半个人生。</p><p class="ql-block">2001年10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军队保障性企业移交地方的指示精神,该厂与军队“脱钩”更名为“济南3520工厂”。2003年,根据济南市政规划,工厂生产区迁至平阴县平阴镇孙管村。</p><p class="ql-block">我想,济南市民以穿3520生产的军品为荣,除了质量过硬,穿着舒服外,更重要的是想让自己都像工厂的光辉历程一样,在历尽坎坷经受挫折后走向人生的金光大道!</p> 七三一三工厂 <p class="ql-block">沿着经十路往西,跨过段店立交桥,在路南也有一个军工企业,这就是7313工厂(经十路27466号),当地人都叫南营房。听父辈讲,该厂原为山东军区军械修理所,1950年改建为山东军区军械修理厂。翌年后,又改为军械修理所,人数不过百人;1955年军械修理所扩建为军械修理厂,人数达近200人。</p><p class="ql-block">1957年3月,济南军区决定,军械修理厂实行企业化管理,移交济南市槐荫区工业局管理;1961年9月,济南军区又将军械修理厂收回,由济南军区后勤部直接管理;1965年7月,济南军区军械修理厂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7313工厂”至今。</p><p class="ql-block">据厂工人师傳讲,该厂有几个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军工,技术精湛,修枪弄炮堪称一绝,乃至在华东地区小有名气。1995年,军区拟参加全军军用枪射击比赛,教练员、队员反映,刚启用的新枪射击精度不高。之后经过工厂老师傅校正后,射击精度大大提升,并在全军军用枪射击比赛中荣获了团体冠军。几十年来,该厂军械制造修理上,深受部队官兵好评,多次获得“先进企业”、全军科技进步奖。</p> 济南皮鞋厂 <p class="ql-block">济南皮鞋厂(经十路槐荫西街16号)与原军区工程兵(经十路24867号)铁道北院对门,其前身是3520工厂的一个制鞋车间,曾用名称山东皮鞋厂。1965年1月,正式命名为国营济南皮鞋厂。其生产的“飞行”牌皮鞋,多年畅销长江以北,还曾出口到欧洲。</p><p class="ql-block">据我的战友原济南皮鞋厂的副厂长李厚臣回忆:<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视察济南时,曾在济南皮鞋厂定制了一双“三接头”皮鞋。文革期间,有一张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穿着“三接头”皮鞋背手行走的黑白照片,经厂老师傅们确认,这双鞋就是在我厂定做的;</span></p><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皮鞋厂的巅峰期,生产的“飞行”牌皮鞋与青岛“浮德”皮鞋齐名,是山东皮鞋两大品牌。畅销西北、东北、华东及山东各地,还曾经出口欧洲。鼎盛时年产量近百万双,年产值2000余万元,年利润近200万元。</p> <p class="ql-block">我有不少同学父辈曾在皮鞋厂工作,提起皮鞋厂那段辉煌的历史,他们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济南皮鞋厂是长江以北最大的国营皮鞋厂,那时候,济南皮鞋厂既没有外债,也没有内债。经销商必须先汇款,然后开着汽车在厂门口排队等候提货。</p><p class="ql-block">后因市场竞争激烈,产销逐渐下滑,1994年,最后一条皮鞋生产线宣布停产。2001年,槐荫区工商局与济南皮鞋厂联合,在原厂址建成了当年济南西部最大的槐荫副食品商城。2013年6月,济南皮鞋厂老厂区改建为全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西街工坊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园。</p><p class="ql-block">上个月,我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参加同学的画展,当我远眺产业园区东北角上,那个高高矗立的原锅炉房的大烟囱,心存目想,它已成为济南皮鞋厂昔日辉煌的见证。</p> 济南铅笔厂 <p class="ql-block">思绪转到我的母校——济南九中东邻的济南铅笔厂(经十路576号)。前身系1950年建立的济南劳动自救服务社文具厂,主要生产“生救”牌铅笔。翌年与私营新文文具厂合并,年产“友爱”牌铅笔50万支。1954年8月迁现址,更名地方国营新文文具厂。1956年先后并入58个私营小文具厂(店)。翌年首次出口“友爱”牌铅笔172.8万支。1964年易名国营济南铅笔厂,年产铅笔3亿多支,为轻工部重点铅笔生产企业之一。</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只要有重要的外宾到济南游览访问,定会来铅笔厂。李先念、徐向前以及西哈努克亲王等,都先后到过济南铅笔厂,由此大大提高了企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济南铅笔厂最鼎盛、最荣光、最辉煌的时期。1986年,“友爱”首次出口美国,让大洋彼岸的消费者见到了中国自己生产的铅笔。同年被市政府批准为铅笔出口专业厂。1987年,首批进入省级先进企业行列。年产出口木杆铅笔2.4亿支,产品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80%以上产品出口到欧美等地,年创汇500万美元以上,实现利润220万元。居全国同行业出口量之首。</p> <p class="ql-block">细说起来,我和济南铅笔厂是很有缘分的。自从知道这种铅笔的名字后,“友爱”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成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实在想不到上中学后会到铅笔厂学工锻炼。</p><p class="ql-block">高中毕业了,本以为到了一个完全杜绝铅笔的时代,代替铅笔的是冰冷的钢笔。谁知下乡干木工活一时一刻也离不开铅笔,而且还学着师傅的样子把铅笔夹在耳朵上,铅笔成了木匠随身携带的标配。</p><p class="ql-block">当兵了,我以为我和铅笔的缘分就到头了,没想到不论在院校学习参谋业务,还是在部队演习,凡进行战术标图作业,铅笔的使用频率更高了,不只是局限于红兰铅笔,六色十二色铅笔也经常使用,但使用最多的仍然是“友爱”铅笔,这一用就是30年。</p><p class="ql-block">济南铅笔厂后来又叫过“济南制笔有限公司”。1994年与香港亨通公司合资成立了“济南亨通制笔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各类铅笔、化妆笔、水溶笔、粉彩笔、碳画笔等,花色品种达200多个。其中仅彩色铅笔就多达上百种颜色,目前是世界上唯一一家能生产500色世界顶级彩笔的企业。</p><p class="ql-block">2012年底,因城市改造的需要,济南铅笔厂老厂址“退役”。搬迁到黄河以北的济阳县济北开发区,淡出大众视野。</p><p class="ql-block">“友爱”铅笔伴随着我们共同走过半个多世纪,但我仍然还会继续关注,期盼“友爱”铅笔走得更远,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友爱”地久天长。</p> 汽车配件厂 <p class="ql-block">在济南生活多年的老人,都知道十大马路纬十二路有个五里牌坊,在原老牌坊的对面,坐落着济南汽车配件厂(经十路286号),前身是1956年,27家私营汽修厂合并成立的公私合营济南汽车修理厂,当时以修理汽车为主,兼产汽车摇臂轴、活塞销等零配件。1961年11月,改称公私合营济南汽车配件厂。在这之后的十几年里,先后研制生产了我国第一台单工位卧式气门毛坯电镦机,第一台半自动六工位气门毛坯电镦机等产品。</p><p class="ql-block">2005年,济南汽配与联想弘毅重组改制,更名为济南沃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2006年,济南沃德整体搬迁至长清区。济南沃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JWAA)是锦州万得集团全资子公司,拥有60多年发展历史。产品长期为奥迪、大众、福特、丰田、三菱、神龙、一汽、重汽、奇瑞、潍柴、玉柴、上柴等近百家汽车厂和主机厂配套。从一个27户私营小作坊合营组成的小型工厂,发展成为中汽公司的重点企业,实在是来之不易。这里面凝聚着几代汽配职工的汗水和心血啊!</p> <p class="ql-block">我有一个邻居曾在这个厂工作。据他回忆,在计划经济年代,工厂生产任务排得满满的,加班加点甚至连轴转是常态。当时车间里悬挂着醒目的大幅标语:“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实干、定让任务提前完”,眼里看着这些标语,心里咀嚼着这些口号,不断激励着自己的干劲。</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工人内心淳朴,几乎没有金钱的概念。朴素的情感饱含满腔的工作热情,都是非常自觉地把本职工作和国家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难得可贵和伟大。</p><p class="ql-block">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每当我遛弯站在经十路原济南铅笔厂过街天桥上向东望去,和谐广场与连城广场已构成“双子座”综合体,“五里牌坊”商业圈已见雏形;未来汽车配件厂原址在建的“壹台广场”项目完成后,在改善人民群众福祉同时,也将与和谐广场、纬十二路商业金街交相辉映,实现华丽的蜕变。</p> 七二一三工厂 <p class="ql-block">在济南市的纬七路,有一条南到经十路北至经七路的街道。处在闹市中的这条街道并不起眼,一般人很少走到这里。然而,这个不起眼的街道上却坐落着一处不可多得的红色工业遗产——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213印刷厂(纬七路127号)。</p><p class="ql-block">7213工厂前身为新四军七师印刷所。于1939年4月,在安徽省无为县创建。1945年11月,迁到鲁南台儿庄;1947年1月,改名为华东军区政治部印刷厂;1948年5月,印刷厂随部队迁往临沂县东南河村;1949年3月下旬,印刷厂由益都铁路输送到济南,在岔路街一带建厂,更名为山东军区政治部印刷厂。1965年,全军统一编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213工厂。</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7213工厂不但一直承担着济南军区机关报《前卫报》的印刷发行工作,而且全国很多报刊也在这里印刷过,像《解放军报》《求是》《半月谈》《齐鲁晚报》《特别关注》《读者》《故事会》《生活日报》等报纸杂志都在这里印刷。多次荣获新闻出版署优质产品奖及全军印刷优质产品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这是当时工厂从德国、捷克引进的印刷设备</span></p> <p class="ql-block">听父辈讲,“文革”期间工厂还承担着《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画像、宣传画等书籍的印刷任务。我在军区机关工作期间,也多次去过工厂联系印刷会议材料、教材和靶纸。自移交后,有20年了没再去过。</p><p class="ql-block">2001年10月,根据军委的指示精神,该厂移交人民日报社管理,更名为济南文建印刷厂,2010年9月改制为中闻集团济南印务公司。</p><p class="ql-block">近日,专程去工厂进行了深度探访。工厂规模不大,大门朝东,是一座很有时代风格的红房子,整体结构是个口字形,很像民居的四合院,外形独特别致,从空中看很像个红色宫殿,静静地掩映在周围的建筑群之中,算得上济南闹市区难得一见的红色建筑群。如今,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了,就因为它具有“红色基因”,这片红色工业遗产整体基本保存完好,已经被修整一新,变成一处以休闲酒店为主体的文旅创意园区。这些办公楼、车间,甚至墙上还留着印刷体的毛主席语录,不仅是印刷厂的产业,也是宝贵的历史财富。</p> 济南机车工厂 <p class="ql-block">说到经十路的国营企业,不能不说铁道部济南机车工厂,因为,出了厂区南门通过营市街就是经十路。这里是我国早期著名机车修理工厂之一,也是中国工人运动发源地之一,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国有铁路企业。该厂同时也是济南当时最大的工厂,民间俗称“铁路大厂”,这个美称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说起“铁路大厂”的历史,不得不提津浦铁路。津浦铁路北起京奉铁路天津总站(现天津北站),途经沧州、济南、徐州、蚌埠等地,南至南京浦口火车站,全长1013.83公里。其中,津浦铁路在山东境内长408.86公里。津浦铁路以山东韩庄运河铁桥为界,由德英两国分别承建,北为德国承建,南为英国承建,因而又有北津浦和南津浦之说。</p><p class="ql-block">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后,老城区和商埠区的工商贸易、工业制造、城区改造、物流周转等都在全面振兴和快速发展,这就促使津浦铁路的整体修建和分段开通施工。</p> <p class="ql-block">1909年,为保障津浦铁路的正常运行维护,清政府筹建津浦铁路机车维修工厂,当时利用德国的贷款,由德国人设计、修建、监督管理。同年开始勘探打桩,翌年开始建厂。1911年9月,津浦铁路全线开始南北分段通车。1912年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建成以后,津浦铁路全线竣工通车。</p><p class="ql-block">1913年4月1日,才建成正式投入生产。建厂初期,厂名为津浦铁路局济南机器厂,主要负责修理津浦铁路“北津浦”的机车、客车、货车。当时工厂地处大槐树庄,周边有很多大槐树,工人们俗称“大槐树机厂”。</p><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日军占领铁路大厂。1939年3月,该厂改称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济南铁路工厂。1945年10月,改为交通部济南区铁路局济南铁路工厂。1948年11月,济南解放后工厂进行多次更改:华东区铁路管理总局济南工厂、铁道部济南机车工厂、济南机车车辆厂、济南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8月,改为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p> <p class="ql-block">在济南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槐荫街有一片红房子。在铁路大厂建厂初期,工厂在此地盖起了一排排红砖红瓦的铁路公寓,供德国工人和极少数的有技术的中国工人居住,周围居民称之为“红房子”。“红房子”不单单描述的是房子的颜色,红色还寓意着革命的火种。我上小学时,每年都要到英雄山扫墓,在王尽美墓前,老师都会给我们讲述王尽美在济南“红房子”传播马列主义的故事。上中学时,我和同学也经常到这里造访,寻绎吟玩。</p><p class="ql-block">1921年夏天,王尽美和王荷波等革命先驱曾在大厂传播马克思主义,山东省第一个工厂党支部、第一个工会组织就在这里诞生。“红房子”孕育出的红色火种,不但点燃了济南、山东地区工人运动的熊熊烈火,而且影响和推动了津浦铁路沿线工人运动的进程。难怪有人说,中国的红船在嘉兴,山东的红船在济南,济南的红船在铁路大厂。</p><p class="ql-block">我们回看经十路国营老工厂的光辉历史,铭记老工人为祖国的贡献和老工人为老工厂的奉献,更是为激励后人薪火相传、重整行装再出发,通过改革创新和国际市场接轨,不断做大做强做优,成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p><p class="ql-block">最后,向老工厂致敬!向老工人致敬!</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