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谋面也偶遇,赏花最丑折柔枝

田超

<p class="ql-block"> 未曾谋面也偶遇</p><p class="ql-block"> 赏花最丑折柔枝</p><p class="ql-block"> “华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一首《蝶恋花》躁动多少青春梦。华褪残红,青杏渐长;柳绵渐稀,柳色渐浓; 春回燕归,春潮涌动。这是生的更新,旧的更替,难怪苏东坡侍妾朝云每每读到“枝上柳绵吹又少”便哽咽垂泪,泪满衣襟,神出精伤。一个全新的生命,一个她与她崇拜的大文豪苏轼的结晶不幸夭折,吹去的当是柳绵,生机勃发潜滋暗长的应当是柳叶,而对朝云却恰恰相反,幼子苏遁夭折后,朝云终日惆怅,抱病抑郁身亡,年仅34岁。</p><p class="ql-block"> 词的上片描绘的是一个新旧更替,生机勃勃的自然和社会,下片讲的是行旅之人的一次未曾谋面的偶遇。旅人路过一庄园,遥闻院内荡秋嬉闹,渐近渐晰,韵吐芬芳,婉转清丽,如幼鹰出谷,新燕占枝,黄河九曲,雎鸠在洲。行人却只得见秋头春荡,不得见伊人飘飘。眼恨高墙,身恨无翼,心生亲昵之情,口吐孟浪之语。岂料,院墙虽高,隔墙有耳,听媚语而飞红,闻少年则骀荡;身随秋千而飞,情逾高墙而下,迟迟春日好恼,朗朗乾坤德高,揽衣牵伴而走,徒剩秋千悠悠,墙内无情恨恨,墙外多情徒叹。一场美妙的生活体验竟绝于审美者的无知和贪婪。</p><p class="ql-block"> 词的上片讲的是自然之美,更替之美。下片讲的是生活之美,体验之美。但曲终人散不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无穷回味,不是“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沉溺其中,不是“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欢喜,更不是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忘我。审美的失败,不是别人,正是审美者自己的打搅,虽与当时伦理道德有关。同一时期,李清照的《点绛唇》记载的也是早晨在自己家荡秋千遇到的一次尴尬事:“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可见当时未婚女性非但不能和其他男人“授受不亲”,甚至看一眼也不允许,甚至偷听他们说话就如同当今社会的“偷窥”一样,是非理性的,鲁莽的,受人鄙视的。那么在这个严苛的社会怎么办才能使美的表演者符合当时社会约定的道德俗成,进而满足审美者美好的生活体验?答案只能是“静听”。万不可像墙外行人“墙内秋千墙外道”,偏偏对墙内姑娘评头论足,如赏花径折柔枝,岂能久赏。</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如果我们偶遇了美,那么就尽情地欣赏享受吧,千万不要打搅她。让美静静地舒展生长,默默地自由盛开,悄悄地化为虚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