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圆明三园中的长春园北部,有一处充满欧洲风格的园林,俗称“西洋楼”,建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它集西式建筑、大小喷泉及园林小景于一体,沿北墙呈带状分布,由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五竹亭、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线法山等十余个景观组成,占地近10公倾。是由当时在华的意大利、英、法籍人(朗世宁、蒋友仁、利博明、艾启蒙等)所设计营造,成为巴洛克建筑风格进入中国的典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历经150多年的不断营造,圆眀园是当时规模最为宏大、珍藏文物最多、中西合壁、建筑风格最为独特的世界名园。正如法国大文豪雨果在斥责侵略强盗时所说“既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規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说白了,圆明园若排名第二,世界上恐永无第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就是这样一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却被英、法两个列强抢劫並梵毁,西方博物馆中收藏的许多中国文物,相当大的一部是从圆明园掠夺而来,而火烧圆明园的残酷暴行,无疑是世界上最为恶劣的文化毁灭行为,所谓“西方文明”不过是他们赤裸裸地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一块遮羞布罢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西洋楼”遗址上的一石一瓦,不仅记述着一代名园的苦难苍桑,也是中华百年风云的历史见证,更是我们进行教育、反思的课堂。相信每一位浏览至此的国人,留下的不仅仅是那一声叹息,更是要为中华崛起,民族复兴的心中呐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清明之后,游圆明园,将所摄“西洋楼”遗址照片,与正觉寺大殿中展出的“圆明园铜板画”对照列出,记之为《圆明之殇~一代名园的前世今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伊兰泰(滿族)所绘制的圆明园铜板画(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夺,现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是現存唯一能看到的西洋楼原景图。</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