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br></h3> <h3>
为什么特别是现在,在窗帘已经垂下,而门已紧紧闩好的深夜,会想再去记述一个已经逝去的梦?
——题记</h3><h3>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从落地开始,我们便踏入了一个无法回头的路程,通往世界的那头。无法静止,无法再来,失去了,再也无法见到。就如故乡的那座大桥。
<br></h3> <h3>
一、花桥流水
那座桥叫北大桥,它承载着淳朴的乡情,见证着东牛的风雨。北大桥是东牛村北三段的分水岭,乡亲隔桥相望,总有一种格外的亲切。
岁月是一首悦耳动听的曲,悠扬缠绵,曲艺婉转,那流淌在心间的曲必是歌者对生活的歌颂,对往事的追忆。
六岁那年,二姑出嫁。我家的老宅在大桥南第二家,姑夫家是大桥北第一家,没有敲锣打鼓,也不需要大马车迎娶,二姑头顶红盖头,由两个伴娘搀扶着走上了北大桥,北大桥成了二姑的大花轿。伴娘嬉笑着逗二姑:“你猜上桥了吗?”“你猜该下桥了吗?”“你女婿在桥那边急得转弯呢!”
我紧随其后,怀里抱着二姑的梳头匣子,里面装着梳子、花生、红枣,匣子外面裹个红包袱,寓意着一种吉祥。家里女眷们各自挎着篮子,篮子里装满了白面大包子。男丁们扛着打了捆的花被褥,还有几人抬着一个大“炕琴”,送亲队伍气势非凡地跨过了北大桥。
那时二姑含羞带怯从桥上款款走过的身影,在我眼里,美到极致,仿若从远古走来的女子,一颦一笑间,皆带着一份高贵和温暖。“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我想,那时的二姑,一定是无比幸福的。
往事如烟,当我蓦然回首,遥望远处,发现岁月的痕迹是无声的,在不知不觉间,深深的,浅浅的,或浓的,或淡的,就那么刻在了你的脸上、身上、心上。岁月流逝,当所有的事物都已远去,唯有空气中飘荡的气味弥漫甚至凝结,让往事历历在目。
<br></h3> <h3>
二、寻根溯源
追溯北大桥石桥的由来,缘于1963年那场罕见的洪水。它前身是木质结构,从桥墩、桥面都是木质。洪水无情地冲垮了原有的木桥。
我村的小学在大桥南边,家住桥北的学生曾一度游泳过去上学。
乡亲们为建造一座牢固的大桥,耗费了无法想象的劳力。当时人们从村里一座大庙的废墟里,将几吨重的大石柱、大石碑硬是手搬肩扛地运来。石柱做了桥墩,石碑做了桥面,就这样落成了北大桥的主体。
北大桥长约三十米,高约6米,南北走向,分列三孔,桥上可并行两辆马车。石桥所用的石碑上都刻有碑文,有很宝贵的历史文物价值。
从此北大桥就成了东牛村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童年的我们不懂许多,只是快乐地在桥底下过家家、捉迷藏,有时还与小伙伴相互骑着脖子,登高抚摸碑身的龙纹,仰望着石碑上的清秀文字,揣测着一段段离奇的故事。
后来,北大桥的石碑因经受长期的风化作用,在不堪重负的情况下,一重载拖拉机经过时,桥身断裂,只能重修。但北大桥从没有出现过人员伤亡事件。但那些石碑已荡然无存,永远逝去了原有的风姿。
<br></h3> <h3><br></h3><h3> 三、石桥柔波</h3><h3> 常常听父亲提起,当年东牛村池塘连片,小河弯弯流向白洋淀。在北大桥下,撑一支长篙,可轻轻漫溯到天津卫。“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我幼小的心里,总是充满无限的向往和追忆。</h3><h3> 北大桥最美的风景是在有水的季节。</h3><h3> 细流刚刚擦着桥底平平的青石板流过时,最是捕鱼的好时机,随便支个筛子在石板边缘,不一会儿,小鱼欢欢,纷纷来投,捞起筛子的刹那,大珠小珠落玉盘,感觉倍儿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学会了分辨小鱼和蝌蚪。</h3><h3> 桥畔钓鱼也是一大乐事。当时的鱼具只是在竹竿上吊个细长宽口的瓶子,用几小块玉米饼子做饵,只要隔几分钟起钓,总会有收获。一次,意外的找到了遗失几天的钓竿,起竿的刹那,瓶内满满当当,泥鳅、鲫鱼、小虾,田螺等已组成了一个大家庭!</h3><h3> 有一年,几个外村渔民来东河捕鱼,他们的技术很专业,都穿着整体皮衣下水。他们先一并排开,再合拢一张大网,在河内来了个大搜捕,捞到的鱼足足有两大笸箩,大鱼差不多有十来斤!乡亲们竞相购买。桥头卖鱼的场面热闹而和谐,俨然一幅清明上河图。那天,家家烟囱都早早地升起了袅袅炊烟。</h3><h3> 最惬意的是站在北大桥上看风景。 </h3><h3> 西河水深,波光粼粼,群鸭嬉戏。在岸边溜达经常可以捡到鸭蛋。有时生产队的大车把式把骡马赶到河里洗澡,骡马就成了水中的蛟龙。畅快淋漓一番,牲口们会自觉悠闲地回到生产队部里。</h3><h3> 后来,北大桥渐渐成了男女洗澡的分界线。男人们洗澡在西河,从北坡出溜着下水,时间久了,硬是蹭出了一条泥板滑道。孩子们光着身子,在滑道上一仰,“扑通”落入水中,水波伴着笑声荡漾着一个个同心圆。</h3><h3> 东河水浅,是女子们的天堂。河边经常放着一块块捶板石,有的干脆坐在河内突出的石头上洗衣洗头。她们拉着家常,心里的愁怨,也都会消融在激起的水花里。“湖上女,江南花,无双越女春浣纱”,不禁想起了李叔卿这句诗,那时的场景深深留在了我的记忆里。</h3> <h3><br></h3><h3> 四、石桥夜幕</h3><h3> 童年的北大桥之夜是永远难忘的。</h3><h3> 北大桥是个娱乐场,乡亲们中不乏民间艺人。一片欢腾中,京剧样板戏、河北梆子、评书等常常响起。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一个叫刘大鼻子的大爷,他擅长说评书,嘴茬子相当硬,描述人物惟妙惟肖,叙述事情生动有趣。只要他在,北大桥就是他个人的舞台。吃过晚饭,人们纷纷来到大桥上,听一段儿<<三国演义>>,聊一会儿天后,带着对下一集的美好期待,才回到炕头,进入梦乡。</h3><h3> 每年的正月十六,村里有“游桥儿”的习俗。人们在北大桥两边的桥沿上堆放一个个小土丘,将一柱柱香点燃插上,紫烟升腾,氤氲大桥。大人们为家丁兴旺,五谷丰登默默地祈祷着。也许还是觉得对神的虔诚不够吧?有时会在桥头插个大香山,香山燃起,人们手拉手围着香山转起圈来,说起互相打趣,相互祝福。</h3><h3> 另有一种叫“烤百病”的习俗,是在祭祀的日子,也同样是在晚上,在桥头。几个老奶奶收集一堆废旧鞋子,点燃篝火,不论大人小孩,都要轮流着把自己的腰烤一烤,车辆路过此地,车把式们会主动下车烤腰。大人们常叮嘱小孩说,你们必须烤烤腰,不但能治愈百病。而且将来能挺起腰板做人。</h3><h3> 若是谁家老了人,次日晚上要来到大桥边举行“烧车马”的仪式。将纸车马用香点着,寄托于飞舞的火星,慰籍逝者一路走好,穿重孝的人围着跪爬一圈,才能回到灵前。</h3><h3>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北大桥注定又要度过一个不平凡的夜晚。那一晚“放河灯”的好戏上场了。河灯的做法很简单,在西瓜皮、小木板上按上蜡烛即可。讲究的也可以做成纸花灯、塑料花灯,小巧别致,莹莹可爱。夜幕降临,点燃河灯,烛光倒映于水中,轻拨河水,一个河灯两份光亮,带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漫游到远方。“太液澄波镜面平,无边佳景此宵生。满湖星斗涵秋冷,万朵金莲彻夜明。”乾隆皇帝的两句诗用在这里恰如其份,此时的两片河塘宛若银河飘落人间,繁星点点。北大桥则如银河中的玉带,遥控着天上星辰。</h3><h3> “当,当,当……”我仿佛又听到了北大桥南头歪脖树上的晨钟声,仿佛又看见人们从梦中醒来,纷纷涌向北大桥,在生产队长的一声号令下又奔向了田野,耕耘,收获……</h3> <h3> 弹指一挥间,我已虚度四十七个春秋,在外定居也有一十二年。曾经多次感慨,什么是故乡?故乡,就是你在远方,她在心上;故乡,就是你在天边,她在眼前;故乡,就是你到哪里,她都会装进你的行囊中。
“故国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故乡的北大桥,是这惆怅的乡愁里,永远无法忘却的牵挂……<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