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维京邮轮 Viking Line Mariella 号载我们横跨波罗的海,从斯德哥尔摩来到赫尔辛基。理想的旅程应该先去看看芬兰的古都图尔库,(据说图尔库人根本不把赫尔辛基放在眼里。)但是团队的计划没有安排。</p> 清晨,邮轮进入芬兰湾。 芬兰湾里众多小岛就像上帝在海里撒落了一抔碧绿翡翠,“珠落玉盘”却是无声无息。游轮穿行在如此天开图画之中,令人目酣神醉。 万绿从中,滨海的村镇静谧平和,让人感受到没有受到外界骚扰的绵长历史在这里自然沉淀的景象。 正是仲夏季节, 朝阳微曛,海风和熙;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波澜不惊,浮光跃金;陶然懵懂,可以忘机。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濒临波罗的海的芬兰湾,三面环海,一面背山,港湾多曲折,岛屿似星罗。 这里的建筑物多用浅色花岗岩建成,因此有"北方洁白城市"之称。赫尔辛基大教堂则是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远眺赫尔辛基大教堂。 建于1852的赫尔辛基大教堂历史不长,高80多米,通体乳白色,希腊神殿式的廊柱围列四周,淡绿色的圆拱形青铜钟楼辉咉蓝天。结构精美,错落有致,气宇非凡,高洁典雅,堪称芬兰建筑艺术史上的精华。 大教堂前是参议院广场,东侧为内阁大楼,西侧是赫尔辛基大学,广场上铺设的石块古老苍桑,广场中心竖立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铜像。 东侧的内阁大楼(上)和西侧的赫尔辛基大学(下)颇为相似。赫尔辛基大教堂、内阁大楼和赫尔辛基大学都是十九世纪德国建筑大师恩格尔的杰作。 广场东南角是芬兰最古老的石楼房西德霍姆宫,从南面的二条路可以走到不远处的总统府、最高法院和市政厅所在地。 从参议院广场到赫尔辛基大教堂,要走上百级石阶,正是在登临这百级台阶的过程中,尽显教堂与俗世的不同,让赫尔辛基大教堂的纯洁美丽和至尊神圣深刻在每个到访者的心中。 仰望。 参议院广场的中心是建于1894年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铜像。芬兰历史上被瑞典统治了600年。1808年,俄国发动俄瑞战争,打败了瑞典,芬兰成为俄国的一个大公国,从此俄国沙皇在芬兰持续了100余年的统治。 亚历山大二世(1818~1881)俄国沙皇(1855~1881)。<div>1861年,既是俄皇又是芬兰大公爵的亚历山大二世推行俄国资产阶级改革,废除农奴制,此举也促进了芬兰的资本主义发展。对于芬兰来说亚历山大二世是一个异族统治者,但芬兰人给了他至尊的地位,以纪念他给予芬兰的充分自治。</div> 只有鸽子能如此放肆。 雕像基座上东南西侧的雕塑分别有和平,法律,劳动的含义 赫尔辛基大教堂现在还是受芬兰人欢迎的结婚场所。为了能在这里举行婚礼,新人们需要提前一年半预约。 从大教堂台阶高处俯看广场。前面的路通往不远处的南码头。 从港口看南码头和赫尔辛基大教堂。(网络照片) 大巴沿着滨海的路驶向南码头。 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经过游艇泊地。 右边港湾里停着二艘破冰船(上),我们从斯德哥尔摩来赫尔辛基乘坐的维京邮轮Mariella号也停泊在这里(下)。 快到南码头了,路两边热闹起来。。 在海边的老市场短暂停留。 这是一个类似中国室内农贸市场的老市场。建筑呈狭长的“十”字形,四个门东西和南北两两相同。 老市场生意兴隆,顾客川流不息,熙熙攘攘。 里面好像以食物为主,还能堂吃。芬兰湾盛产鲱鱼和鳕鱼,在这里有数不过来的各种吃法。 老市场门前广场上拍的全景照。 在老市场门前广场上看港湾风景。近处的码头的栈道。 远处绿顶红墙的是乌斯别斯基教堂。 在码头栈道上看老市场和滨海大街。 旁边一条栈道上停有一辆看上去有点复杂的工程车。 对岸有一艘多桅大帆船。 在老市场旁的一个高处看滨海大道。我们就从这条路去往南码头。 名闻遐迩的赫尔辛基南码头集市。 集市中央有一座建于1835年的纪念碑,为纪念尼古拉一世的妻子1833年第一次访问赫尔辛基而建。 <div>纪念碑顶上一只铜铸镀金的双头鹰站在地球上,在这里它是俄罗斯的标志。<br><div>在欧洲,双头鹰是一个古老的徽记,它的由来,演绎和应用复杂曲折。双头鹰的由来可追溯到公元15世纪,它原是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徽记。拜占庭帝国曾横跨欧亚两个大陆,所以双头鹰一头望着西方,另一头望着东方,象征着两块大陆间的统一以及各民族的联合。1453年5月29日,曾辉煌一时的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消灭,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英勇战死。他的两个弟弟,一个臣服于奥斯曼帝国,另一个带着两个儿子和女儿索菲亚·帕列奥洛格逃到罗马。这两儿一女在其父死后被罗马教皇抚养成人。当时的罗马政治家们为借助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抵御土耳其人,便用联姻的方式将索菲亚许配给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由此,索菲娅佩戴着拜占庭帝国威严的双头鹰徽记来到了俄罗斯。索菲娅协助夫君伊凡三世把俄罗斯建成了疆域辽阔的统一的国家。1497年,双头鹰作为国家徽记首次出现在俄罗斯的国玺上,直至1918年“十月革命”发生。1993年11月30日,这只象征俄罗斯国家团结和统一的双头鹰又"飞"回到俄罗斯国徽上。20世纪末,俄罗斯国家杜马从法律上确定双头鹰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br>双头鹰的传播和应用还有很多。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国旗和国徽上有双头鹰,东正教各支派都有沿用双头鹰的标志,甚至在足球俱乐部的会徽上也出现了双头鹰。<br></div></div> 南码头广场上有个色彩斑斓、充满生机,富有地方特色的露天市场,这里是赫尔辛基人气最旺的地方。每天一大早商贩们就在这里摆起小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在集市上,你可以购买到各种商品,也可和当地人交谈,从中了解他们生活习俗,感受芬兰人的生活百态。 各种北方的动物毛皮及其制品是这里特有的商品。 精致多样的鹿角制品。 特别新鲜的红莓蓝莓。 花卉蔬果品种丰富。 各种手工艺品显示出这里人们的心灵手巧。 鱼摊很多,生熟俱佳。鱼贩们吆喝着边做边卖,香味四溢。 临时支起的帐篷里,男女老少,食客盈盈。空气里弥漫着海洋的味道,令人馋涎欲滴。要不是时间匆促,非得坐下去和当地人一起大快朵颐。 值得一提的是,芬兰总统府和集市仅一步之遥。说不定一回头就看能看到某位官员乃至总统。 芬兰总统府建于1814年,原是沙皇的行宫,芬兰独立后改为总统府。 芬兰议会大厦也在附近(上)。下图不知道是什么单位。 <p class="ql-block">在集市旁边通往议会广场的一个路口,有知名的阿曼达雕像。</p><p class="ql-block">1905年,50岁的芬兰著名雕塑家维莱•瓦尔格伦以一位在巴黎求学的芬兰少女为模特,雕塑了名为“阿曼达”的形象。作者表示:从海上浮现的年轻女孩形象象征着赫尔辛基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1907年,这尊裸体少女塑像曾在巴黎展出。翌年,阿曼达运抵赫尔辛基,安放在现在的位置。</p> 将近两米高的全裸的阿曼达侧昂着头站在水池中心,基座上有海狮不停喷水,整个雕塑呈现出一种庄严而又活泼的氛围。。 阿曼达婀娜美丽,妩媚动人。 据说塑像揭幕后,当地许多妇女和保守者反对在公开场所展示裸体少女形象。但是,阿曼达端庄清秀、温柔娴雅的神情和优美流畅的体态,栩栩如生地展示出纯情少女内心和外表的美,赢得了青年大学生的赞赏。在他们的支持下,阿曼达塑像被保留了下来。 如今这座铜像被称为“波罗的海的女儿”,是赫尔辛基的又一个象征。每年5月1号带帽节是芬兰当地传统节日。刚刚高中毕业的学生们会把她清洗一新,并给她戴上象征着成人的白色礼帽。据说整个活动十分热闹隆重。(网络照片) 阿凡达雕像附近的小公园。 休闲的人们。 有一个三人管乐组合在广场上献演,引得好多路人驻足投币。 码头风光。 观光港湾的游船码头。 热闹的南码头和集市。(网络照片) <p class="ql-block">乌斯别斯基是一座东正教教堂,位于赫尔辛基市中心。该建于1862至1868年间,具有典型的俄罗斯建筑风格,在赫尔辛基简洁明快的北欧城市建筑风格中极为醒目。它是俄罗斯风情渗入芬兰文化的见证,是俄罗斯在芬兰历史上留下的一抹遗痕。</p> 耀眼的金顶,绿色的屋面,凝重的红砖墙,让乌斯别斯基教堂显得庄重神秘。 精雕细琢的塔顶和花岗岩石柱是乌斯本斯基大教堂的两大特色。可惜没有进去参观。 芬兰人引以为豪的是芬兰著名作曲家让·西贝柳斯纪念碑。西贝柳斯是现代芬兰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这座纪念碑位于西贝柳斯公园青松翠柏环抱之中,由600余根银白色不锈钢管组成,酷似一架巨型管风琴,成为伟大的民族音乐家不朽作品的象征。 巨大的西贝柳斯金属头像镶嵌在一块赤色岩石上,颦眉凝神的表情,栩栩如生地反映出音乐家当年创作时的神态。<div>本美篇的配乐就是西贝柳斯于1899年创作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管弦乐音诗《芬兰颂》。<br></div> 600多根钢管组成超现实主义的空中管风琴造型,洋溢着浓厚的现代气息。 每当海风吹过,气流穿过钢管发出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风鸣声,仿佛是大自然为纪念这位音乐家而演奏着永恒的乐章。 阳光透过钢管,风儿吹起乐章,传递给我天籁之音。 我极少自拍,此时忍不住自拍一张。 西贝柳斯雕像表情奇特,让人引发很多联想,它的小型复制品被作为国礼送到联合国大厦永久展出。 这两座充满浪漫色彩的雕像都是芬兰著名女雕塑家艾拉·希尔图宁(Eila Hiltunen生于1922年)的作品。<div>西贝柳斯去世后,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政府公开征集纪念碑方案,希尔图宁的600根钢管方案入选。但是这个方案当时对芬兰人来说实在太超前了,所以要求作者再完成一座作曲家的头像。这使雕塑家很不快,她认为钢管方案已足以反映西贝柳斯的贡献,但是最终她还是同意再创作一座人像并于1967年西贝柳斯逝世十周年之际完成。所以在西贝柳斯公园内,有两座纪念作曲家的雕像。<br></div> 西贝柳斯公园建在一个湖畔。每年6月的“西贝柳斯节”会在此举行持续一周左右的免费音乐会。 在赫尔辛基市中心的一个民宅群之中,有一块起伏不平的巨大岩石,它比周边的街道高出8~13米,由于岩石实在巨大,便顺其自然地保留了下来,形成了坦佩利岩石广场。<div>岩石教堂建成于1969年,卓越的设计极为新颖巧妙,是斯欧马拉聂兄弟的精心杰作。 为了不损及岩石广场的自然景观,设计者因势利导,将岩石部份往下挖掘,教堂就建造在开凿出来的洞穴中。因此来到广场也不会注意到教堂的所在。有一条小路可以走到教堂的顶部。屋顶外部以铜片镶饰。</div> 教堂入口像一个隧道口,从这里看上去有点像一艘着陆的飞碟。屋顶用炸碎的岩石堆砌而成,看似松散、杂乱,好像随时可能掉下来,但实际上,每一块石头都是精心选砌的,原始的色调给教堂增添了回归自然的感觉。芬兰人崇尚自然古朴的审美观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 教堂有上下二层。从上层俯瞰教堂全景。 中心区域有一个圣坛 圣坛与玻璃屋顶折射下的自然光相互辉映,尽显神圣。 管风琴是教堂的标配,岩石教堂的管风琴悬挂在岩壁上。 有一百条放射状的铜质梁柱支撑直径24米的屋顶,铜质梁柱间镶嵌透明玻璃。 教堂的园顶酷似一棵古老树木的年轮。 灯光设计也很巧妙。 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教堂。 岩石教堂可同时容纳940人,在周日早上定时举行礼拜。在岩壁的回音作用下,教堂音效奇佳,因此又有很多音乐会选择在这里举行。岩石教堂还有定期的音乐会。 教堂内壁则完全保持了未经任何修饰的花岗岩原始的石壁纹理。水滴从岩缝中渗出,顺着岩壁流入地下水道,水滴声渲染着神秘的氛围。铜质的拱顶隐约反射着下面的烛光,使得整个教堂极富艺术感染力。 岩石教堂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建在岩石中的教堂,而且是在一整块岩石中开凿建成的。 赫尔辛基是一座古典美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都市,是一座都市建筑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花园城市。 漫步在赫尔辛基的街头,可以看到许多雕塑。 夕阳中的曼纳海姆雕像。 曼纳海姆是芬兰近现代军事、政治人物,芬兰共和国摄政(1918年12月12日-1919年7月26日),第六任总统(1944年8月4日-1946年3月8日) 。他在芬兰独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被称为现代芬兰之父 ,最伟大的芬兰人 之一。 阳台上有长颈鹿雕塑的动物博物馆。 芬兰大厦位于赫尔辛基市中心德勒湾畔。这是一座颇具现代风格的多功能建筑,宛如一架巨大的白色钢琴静静坐落在湖边。我们在这里用餐。 赫尔辛基市容。 逛街的人们。 南码头到议会广场间的一条小巷。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没去芬兰堡,它和葡萄牙的边境小镇埃尔瓦什的星型要塞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一个在海中一个在陆上。</p><p class="ql-block">据介绍:芬兰堡是芬兰最重要、最著名的景点,可以说是近三百年来芬兰历史的缩影。它不是一个城堡,而是海外的一串小岛,建于250 多年前,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海防军事要塞之一。这块占地面积80公顷的链式防御城堡建在赫尔辛基外海上的一串小岛上,长而坚固的城墙、上百门大炮、近三百座机房,足以见证当年芬兰堡的战略重要性。在岛上,你可以看到斑驳的城墙,郁郁葱葱的植被,还有私家邮轮穿梭其中。(网络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