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在美Yale见思贤

老李成蹊

<p class="ql-block">  【回忆在美】本人有幸与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的宋教授结识,访问该校时,他全程陪同并细心讲解。 这位耶鲁人宁静内敛和温文尔雅,跟交谈的言谈举止中所折射出来的"贵气"和学者范也时刻影响着你,这是我接触宋教授后的第一印象,后来聊得多了,发现果真如此。他待人忠诚且热情。边走边聊,<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见贤思齐,给我讲了好多关于耶鲁的故事。后来我的学生也加进来,给我在耶鲁名人雕像前拍了好多照片。</span></p> <h3>  耶鲁大学是美国老牌名校联盟“常青藤联盟”的成员,也是八所常春藤盟校中最重视本科教育的大学之一。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私立大学之一,耶鲁大学是美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三所大学,其本科学院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院齐名。耶鲁大学共走出了5位美国总统(分别是美国第27任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第38任总统杰拉尔德·福特、第41任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第42任总统比尔·克林顿以及美国第43任总统小布什)、19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16位亿万富翁。还有几十位学术精英获得诺贝尔奖,等等。</h3> <h3>  耶鲁曾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中国留学生,包括容闳、詹天佑、颜福庆、马寅初、晏阳初、李继侗、杨石先、施汝为等等。他如数家珍地边走边介绍着。</h3> <h3>  我也给他介绍,我曾教过的学生有崔、周、黄、孙等十几位同学都是该校的博士或博士后。后来有几位还见面了,他们这次也非常热情和客气。为了隐私,这次没有放上照片了。而其中的一位耶鲁法学院毕业生,后来回国,现在已任清华大学某学院的副院长了。现在正是他们报效祖国之时,我也为他们感到自豪。</h3> <h3>  又如我在杭州带化学竞赛的一个周姓学生,浙江义乌人。2005年,以全省理科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就读生命科学专业,本科毕业时他收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以上四所大学提供全额奖学金的博士录取通知书。与此同时,他还陆续收到了哈佛、普林斯顿、约翰霍普金斯等世界知名大学的面试邀请。后来经多方考虑,他选择了耶鲁大学(每年6.2万美金)。现在已博士毕业了,在该专业领域小有成就,盼着他能更上一层楼。</h3> <h3>  此雕像是耶鲁大学首任校长亚伯拉罕·皮尔逊(Abraham Pierson),他是耶鲁大学的创始人。</h3><h3> 1701年,以詹姆士·皮尔庞为首的一批公理会传教士说服康州法院同意成立一所教会学校,使青年“可以学习艺术和科学……为教会和国家服务”,10位受托管理学校的牧师从他们藏书不多的图书馆里拿出40本书,作为建校的资本。1701年10月,牧师们推举哈佛大学毕业生亚伯拉罕·皮尔逊为第一任校长,学校于是正式成立。成立的学校开设在首位校长Abraham Pierson位于Killington(今为Clinton)的家中,直至1716年校址才迁至康州纽黑文市。</h3><h3> 于是,就有了耶鲁的校训“我们将创造着生活”——</h3><h3> 我们将创造着生活</h3><h3> 他们,若生活于批评之中,将学会谴责。</h3><h3> 他们,若生活于同情之中,将学会自怜。</h3><h3> 他们,若生活于嘲笑之中,将学会害羞。</h3><h3> 他们,若生活于敌意之中,将学会对抗。</h3><h3> 他们,若生活于妒忌之中,将学会羡慕。</h3><h3> 他们,若生活于羞耻之中,将会有罪恶感。</h3><h3> 他们,若生活于接纳之中,将学会爱。</h3><h3> 他们,若生活于赞美之中,将学会感激。</h3><h3> 他们,若生活于分享之中,将学会慷慨。</h3><h3> 他们,若生活于鼓励之中,将学会充满信心。</h3><h3> 他们,若生活于容忍之中,将学会具有耐心。</h3><h3> 他们,若生活于允许之中,将学会喜欢自己。</h3><h3> 他们,若生活于诚实之中,将知道什么是真理。</h3><h3> 他们,若生活于公平之中,将知道什么是正义。</h3><h3> 他们,若生活于赏识之中,将学会生活要有目标。</h3><h3> 他们,若生活于保护之中,将学会对于周围的人有信心。</h3><h3> 他们,若生活于友善之中,将明白,这里是全世界最美好的地方。</h3><h3> 而你,将能给予彼此什么?</h3> <h3>  耶鲁大学的校训是“真理和光明”。耶鲁人文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即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h3> <h3>  第二座雕像是耶鲁的第十任校长西奥多·德怀特·伍尔西牧师(Theodore Dwight Woolsey),他于1846至1871任耶鲁校长,是耶鲁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也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校长。无论何时何地,即使是在南北战争时期,他也不因战争而歧视某一方的学生。</h3><h3> 传说,同时他还是一位被学生们视作能带来好运的校长,传说耶鲁和哈佛比赛,不管是什么运动的比赛,通常是耶鲁以失败而告终。因为耶鲁的第一任校长是哈佛的毕业生,两校一直是竞争对手。但是,只要是伍尔西校长到场,好运就会伴随着耶鲁的学生,他们常常是胜利者。后来人们都去摸雕像的脚,希望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脚被摸得锃亮。 这座青铜雕像摆放在大理石基座上,既是对老校长的一个纪念,也象征着耶鲁人勤奋学习和探索智慧的努力。雕刻家强调了伍尔西的学术背景,这位身为一个希腊语教授的老校长,坐在有着希腊古典风格的座椅上,身穿古典式长袍,好像深陷在沉思之中;椅子背上用希腊铭文写着“卓越、聪慧、公正”几个字。</h3> <h3>  耶鲁的建筑大多以巨大的石块砌成,高大巍峨,雄厚深沉。</h3> <h3>  楼前还有一座内森·黑尔的铜像,他是耶鲁最早的毕业生。曾经在英语课本上听过这个美国民族英雄的故事,他是乔治华盛顿将军的情报员,最后被英军逮捕处以极刑,临刑前说了那句名言,“我唯一的遗憾就是只能为我的国家奉献一次生命” 。他的名言和铜像一起,提醒着耶鲁学生要有为国家而献身的精神。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忠于祖国的学生,有这样价值观的学生,永远是学校的骄傲。我也在此耶鲁的英雄前合影。</h3> <h3>  这是他的实验室门前。</h3> <h3>  走在偌大的校园里,虽也能看到几座现代建筑寂静地矗立在那里,但是显然它们不是耶鲁建筑的经典,不是这里的主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耶鲁在建筑风格上就像是一组哥特式教堂的建筑群,它让人感到学术的古老、传统和神圣,让人感受到知识所带来的高雅和宁静。它让身处其中的人不断地去思考宇宙与人生的道理,不断地追求精神的天堂。</h3> <h3>  耶鲁大多数古建筑都为哥特式风格,多建于1917-1931年期间。</h3> <h3>  耶鲁大学的具有200多年历史的高201英尺的哥特式建筑——哈克尼斯钟楼仍然保存完好,钟楼上的大钟至今仍然走得准确无误。建筑物朴实无华,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质。哈克尼斯塔钟楼,在落日的余辉里,晚钟悠扬,教堂里风琴的和鸣,在灿若云霞的丹枫映衬下,余音袅袅,整个校园显得宁静,幽雅。此钟楼修建于1917-1921年,是Anna M. Harkness为了纪念她的儿子Charles William Harkness而捐建的,Charles William Harkness是耶鲁1883届校友。该建筑是 James GambleRogers设计,他主持设计了耶鲁很多的哥特式建筑。</h3> <h3>  为什么耶鲁大学图书馆的设计者们要把它们设计成教堂模样呢?可能耶鲁图书馆就是莘莘学子心目中神圣的“学术教堂”吧。斯特林纪念图书馆(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拥有四百多万的藏书,是耶鲁大学最大的图书馆。1931年建成,建筑风格为哥特式,也是James Gamble Rogers设计的。为纪念John William Sterling而修建,Sterling将他的大部分财富都捐给了耶鲁。该图书馆最初的设计者为Bertram Goodhue,他原计划参照内布拉斯加林肯市州议会大楼的样式,后来James Gamble Rogers修改了计划,按照哥特式教堂的样式设计,他要求从街上能看到该建筑,所以旁边的Berkeley College被分为了两部分。 </h3> <h3>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h3><h3> 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h3> <h3>  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教育。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的标准。</h3> <h3>  那大学教育有什么用呢?</h3><h3> 理查德·莱文在他的演讲集《大学的工作》(《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中这样提到,耶鲁致力于领袖人物的培养。在莱文看来,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h3> <h3>  通识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h3> <h3>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h3><h3> 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赢得尊重?还是,享受乐趣?……</h3><h3> 也许,这就是教育的答案和目的……</h3> <h3>  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h3><h3> 这,才是莱文心目中耶鲁教育的目的。</h3> <h3>  教育不改变生活环境,却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h3> <h3>  教育能让你活得幸福,幸福取决于有意识的思维方式。</h3> <h3>  人生的目的是为了幸福,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生的目标,所以我们说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人的幸福。教育应该为学生一生的幸福而奠基,幸福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帮助每一个学生成功。因此,让教育幸福成为我们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h3> <h3>  学校是有生命的,应该成为幸福教育的家园。让每一位师生在幸福教育中体验、享受教育的快乐与幸福”为宗旨,打造和谐、快乐、高效、幸福的课堂。</h3> <h3>  如何实现幸福教育?这次和宋教授长谈后,他也给了我很好的启发。我现在的理解是要用自己的正确幸福观有效地影响孩子,教育者要有效地教育孩子,就必须做一些教育的准备:要点钻研、要点机智、要点忍耐,还需要自我克制。始终以正能量引导孩子们自己找寻自己未来的幸福!</h3> <h3>  幸福校园,处处应该散发着“和康”的校园氛围。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让教育幸福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h3> <h3>  耶鲁人常常骄傲地自诩为超凡脱俗的“知识精英”和“精神贵族”。而此时此刻,耶鲁大学首任校长亚伯拉罕·皮尔逊的话“而你,将能给予彼此什么”又在我的心中激荡。教会学生给予是不是对于他们的价值观形成更为重要?这不能不令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深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