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

西湖南哥

<p class="ql-block">  傅开凤,女,上圯乡太坪村人。生前,知道她名字的人不会超过100个;如今,还记得她名字的,不会超过20人。她没有读过书。她是我的奶奶。</p> <p class="ql-block">  奶奶过世己经30多年了,曾经最爱奶奶的父亲也于去年冬天走了。这么多年过去,我都没有写过一笔关于奶奶的身世,连我都觉得她遥远。如今,父亲也不在了,再不写下奶奶的一些往事,不要说社会将把她完全遗忘,以后就连家族后代都不会知晓她的存在,也不会知晓她曾为建设这个家庭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样想想多少会让人有些感慨。</p> <p class="ql-block">  我的奶奶是客家人,客家人的吃苦耐劳、热情好客和努力向上的性格特点在她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客家人是少有的不缠足的汉人分支,那是因为客家人主要居住在山区,客家男人多出去务工赚钱或经商做官,女人多留在家种田养家的传统有关。在生活条件差的贫困山区,女人如果也裹了小脚,连维持一家人生存都难。</p><p class="ql-block"> 记得奶奶去世那年,我也才七岁,在上幼儿园。回想起来,现在还能记得一些奶奶的大概模样和生活片段,但我己不能记清奶奶的面目,似乎也没见过她慈爱的笑容,只有一张写着忧郁愁苦的脸庞模糊的留在脑海里,像未对焦的镜头总也看不清。自我记事起,奶奶就病倒了,身体虚弱,老是咳痰,常常卧床不起,好像饭也很少和我们坐在一起吃。我似乎记得一个场景,奶奶手扶着胸口,无力的斜靠在门框上和细姑对话,好像在抱怨自已的病情,身体不争气,吃也不想吃,做也不能做,向女儿述说着悲伤与失望,场景凄苦,使我至今难忘。可是,这样一位年老体衰的孱弱妇女,谁能想到年轻时是多么能干的劳动能手。奶奶凭借自己建设美好家庭的一腔热情和蛮劲,独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生产大队集体劳动中表现突出,一个顶俩,赛过须眉,还获得了政府颁发的“三八红旗手”先进劳动者奖状。</p> <p class="ql-block">  奶奶参加劳动生产时,还是公社生产队组织的集体劳动,没有分田到户。社员劳动拿的是工分,然后积累工分去换钱。男工一天记10分,妇女一天根据农活轻重记5-7分。那时候我爷爷在教书,家里一个儿子四个女儿,劳动挣工分主要靠奶奶。奶奶真是不怕苦不怕累,为了拿满分从来都是拣重活干,干的跟男劳力一样的活。夏天割稻挑担、冬天犁田耙田、下沟挖土修渠、上山砍柴驼木什么活都能干。奶奶的坚韧好强,也给我父亲就下了深刻印象。在父亲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字里,看到过一个让令人心疼的情景描写。父亲写到,“母亲因为冬天经常赤脚下水犁田,脚都冻坏了,脚底脚后跟处裂开一道道好深的口子。为了不影响走路和劳动,有时候看到母亲用针线去缝裂口”。看似不动声色的描写,却让我感到这母子连心的疼痛一定疼在父亲的心尖。</p> <p class="ql-block">  奶奶的吃苦耐劳有墙上的奖状见证,奶奶的热情好客也是大家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在生产落后,物质匮乏的年代,尽管大家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干,家家生活都不富裕,绝大多数人家日子都过的紧巴巴的。为了邻里和谐和互通有无,那时候谁家要是来个客人,杀了鸡给邻居端碗鸡汤,煎了米果给邻居送几个尝尝是常有的事,奶奶这方面做得都很上心。过年时同族家里来客人,那时也讲究互相请客,轮流招待。其实那时候就算过年,物质也不丰富,大家都是省着吃省着用。而奶奶有一个特点,家里再怎么不济,都特别热情好客,也比较好面子。如果看到同族家里来了客人,她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上门交代,请客人来自己家里吃饭。客人来家里了,她会很开心,煎米果,炒花生,做最好的菜拿出来招待客人。有时候人家出于怕麻烦,或其他什么原因不来,奶奶就会觉得难过,有时候竟然会因为人家的婉拒而伤心落泪,似乎以为人家嫌贫爱富,或者看不起我们家。对此,我只能说,但愿这只是她的多虑吧,只不过是在困难时期对自己生活状况的不自信而已。</p> <p class="ql-block">  说了很多奶奶的艰辛,然而并不意味着她的生活就是不幸。我想,奶奶的一生,是困难的,也是幸福的。困难,前面已经说的够多。说幸福,是因为奶奶年轻嫁过来的时候,家境虽然在走下坡路,但家底家风也还好。爷爷年轻时做老师,知书达礼,也有一份薪资,后来去做公社会计,在外多少有点名声,在乡下也还算个能人。父亲顶爷爷班做了小学老师,16岁就解决了就业问题,虽说挣不了几个钱,但不至于去游游荡荡学坏了样,几分廉价的体面还保留着。而四个姑姑,不说如花似玉,纤巧削细,也个个出落的端庄清秀,活泼青春,或是她劳动生活的好帮手,或是感情交流的贴心人。这旧时乡下的日子过的是劳累清苦了点,但还都活在丈夫儿子事业的希望中,活在小棉袄贴心关怀的温暖中。</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在爷爷奶奶的操持下,我们家的家境那时候还算保持的可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儿子在学校教书,工作体面,后来成家立业,娶了个贤惠漂亮的贤内助,也是客家人,生养了四个孙子。奶奶的四个女儿在农村也都读了一些书,大女儿秋玉嫁到苑前,大姑丈是兽医站的工作人员。二女儿冬玉嫁到里良,二姑丈也是一位当地教师。三女儿新玉和一位现役军人自由恋爱,最后在罐溪家乡成婚。小女儿春华也嫁到罐溪,细姑丈是乡镇财政所的一名公务员。说起来,四个女儿都是农民,但嫁的人都还有点身份或有份工作,身材样貌都好。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农村,子女能有这么一个安排和归宿,放在今天来讲也不算差的。这无疑也让奶奶多了一份心安,让她的辛勤劳累,维持一家人的体面没有白费。</p><p class="ql-block">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命运。作为爷爷奶奶一辈,他们已竭尽所能地付出了努力与心血,在大浪淘沙的风云变幻时代,为了建设美满家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后续的社会进程和生活演绎中,尽管后人们或多或少都经受岁月的洗礼,命运的嘲弄,时代的馈赠,人生的转折,或幸福,或痛苦,或平凡。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早已逝去的奶奶无关,因为她既不能左右,也无法感受。但这一切的一切,又和奶奶有关,因为我们永远是她的子孙,是她的后人。</p> <p class="ql-block"> “努力把家庭建设好”,这是奶奶生命垂危时嘱咐给父亲的遗愿。人之将去,仍不忘家庭,仍希望自己的后人过的比她自己好。这就是奶奶的无我无私,也是一位普通中国母亲的伟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