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诗意千寻瀑,美人如花隔云端

知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卜算子 · 林徽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四月花蓄怜,芳梦知谁主。<br>诗意人生激昂语,深笑云中误。<div><br>情劫又何多,偶拟衔环顾。<br>一夜轻寒更漏尽,槛外飞红舞。<br></div><div><br></div> <div><br></div>日子迅疾,春已忽晚,拂开落花,思绪打南窗的风里穿过。生活总是两难,盼花开又怕花落,尊重所有离别,放下所有执念。这世界万千,在自己的世界孤芳自赏,在别人的世界顺其自然,愿山水一程,你我皆有值得。<div><br>这世界虽然薄情,但若,我们学会了用心,纯粹,简单。那么,在薄情的世界里,你我完全可以,深情的活着。听说,自己身上有光,生活便有光。慢慢地走,慢慢地抵达,就像从前遇见从前,就像后来遇见后来。</div><div><br>我也喜欢遇见。但并不一定是爱情,爱情是多么奢侈的玩意儿,有了钱也未必能买得到。但遇见是多么美丽与喜悦,带着人间四月的菲芳与奢侈。</div><div><br>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有些旧人,也许不适合再遇见。只因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个人的事情,个人担当。对于一个耽美的女子,时光是有些残酷的杀手,它不断残杀我们的容颜与灵魂,慢慢就老了。当年天天盼望遇见,哪怕在最慌张的时候,他记得初相见,看她玉貌朱颜,素心如面,当时就定住了——这是写徐志摩在伦敦时第一次见到林徽因。这样的遇见,多么前生,多么来世!他为此发了狂,放弃了所有,但还是没有得到。<br></div><div><br></div> <div><br></div>世间万物,皆有灵性。说到底,一树繁花,赏心悦目不过三两枝;众生芸芸,相知相懂几人欤?风云三千,不过庭外匆匆过客;一念在心,皆是看尽千帆之后的归人。红尘有爱,专一相守是最真的诺言。执念一朵,又何惧放弃整座森林。从今往后,白茶清欢无别事 ,温柔只给意中人。薄凉已走远,芳菲犹未尽。<div><br>人生总在祈求圆满,觉得好茶需要配好壶,好花需要配好瓶,而佳人也自当配才子。却不知道,有时候缺憾是一种美丽,随性更能怡情。太过精致,太过完美,反而要惊心度日。既然打算在人世生存,就不要奢求过多,不要问太多为什么。且当每一条路都是荒径,每一个人都是过客,每一片记忆都是曾经。</div><div><br>林徽因,一个以理性驾驭情感,以感性抒写人生的女子。人说智慧是于感性和理性间拿捏的分寸,可这分寸中又铺排着多少人为与世俗的规则。而岁月因有了缺憾才完美,人生因有了修改才真实。这样的女子,正是有了一份精致的幽微灵秀,才有了过人的精彩。</div><div><br>少年的勇气,大抵发光得令人钦佩,哪怕被人海的嗤之以鼻淹没,亦会获得山河的谅解。泅过沧海,我愿站在群山之巅,成为众生皆想射落的太阳。直到你从孤独为荣,到以孤独为容。直到你从卓铄的烈日,入鞘成为温柔的月光。善良,有时带着一丝悲悯的苍绿。看花的人,隐藏了所有目的性,如履薄冰的悄无声息,生恐惊扰了每一寸细微的生长与侘寂。红与黑,到底相生还是相克,时间不语。光阴都浓缩在了被风吹过的影子里,略微挪动了一下位置,伸个懒腰便搁浅了岁月,怠慢了流年。</div><div><br>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美人如花隔云端,而我们,始终与她,离得太远,隔着今生与来世,太过缥缈,看不清她的容颜,好事者们凭着几个零零碎碎的凡尘热闹片段,拼凑出了他们想象中的林徽因:说好听点是柔弱、多情,说难听点则是做作、矫情、不守妇道。一个人隔云端隔到这种让人生出恐惧来,这样极端的极致云端何从而来!<br></div><div><br></div> <div><br></div>塑造出林徽因这样极致云端的形象,据说都是那几个广为人知的段子——她曾经在异国寂寞的岁月里,给大洋彼岸的一群异性朋友“群发”情书,对象包括徐志摩和张歆海等人;据说,她在梁思成向她示爱时,曾经说:“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你准备要听了吗?”据说,她一生都活在情爱的纠结之中,和梁思成在一起的时候放不下徐志摩,后来又爱上了金岳霖……云云。<div><br>不可靠,不足为凭。看到这样的极致云端就想掀桌。你不喜欢林徽因也就罢了,那是你的自由……我们活到今天,仰仗的全都是陌生人的慈悲。你如果要批评别人,必须慎之又慎,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说一句好话,如口出莲花;说一句坏话,如口吐毒液。</div><div><br>春光在野,小风过窗,安然纳悦……虽说薄凉不容易使人欢喜,在这浮世,写作于我,是爱,是暖,是懂得,是寄托,是人间最美的相知相惜,更是我乏味人生里的小确幸。我一直以为,所谓生活,不过是日常里的鸡毛蒜皮和微小梦想串连而成,只有这些,才是真正撑起我们乏味人生的感动之处。</div><div><br>好想问问隔屏的你呀,因为疫情,早已顺应了天意,是不是就剩化茧成蝶的愿望了,这大抵是当下的全部人生盛事了吧。那些曾经很微小的梦,是不是又开始慢慢酝酿起来,在细节上叠加,月光的白,青草的香。风的皱褶里,总有一朵花,将为你芬芳。且认认真真祈祷,空出一段春色,与自己交盏。如果可以,可否用一阕词,横渡万水千山。<br></div><div><br></div> <div><br></div>林徽因说:王朝更迭,江山易主,世事山河都会变迁,其实我们无需不辞辛劳去追寻什么永远。活在当下,做每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去每一座和自己有缘的城市,看每一道动人心肠的风景,珍惜每一个擦肩的路人。纵算经历颠沛,尝尽苦楚,也无怨悔。<div><br>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暗伤,这个伤口不轻易对人显露,而自己也不敢轻易碰触。总希望掩藏在最深的角落,让岁月的青苔覆盖,不见阳光,不经雨露,以为这样,有一天伤口会随着时光淡去。人只有将寂寞坐断,才可以重拾喧闹;把悲伤过尽,才可以重见欢颜;把苦涩尝遍,就会自然回甘。</div><div><br>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爱上一个人,往往会是一生。萍水相逢随即转身不是过错,刻骨相爱天荒地老也并非完美。在注定的因缘际遇里,我们真的是别无他法。等待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是幸福,在阳光下和喜欢的人一起筑梦,是幸福,守着一段冷暖交织的光阴慢慢变老,亦是幸福。</div><div><br>说的…都对极了……<br></div><div><br></div> <div><br></div>人世间就是这个样子,是我喜欢的那样,有旧色,有温度,有记忆,有实照,有自己的思与念。固守自己,于花木扶疏间安下身来。抑或,也可以枕着翠绿做一个有着花香的梦,然后借一把云梯,扶摇直上。染指文字,数载心得,一卷无可言说的清喜,赐我安然。于这个只属于自己的半亩花田里,努力而安静的摇曳成自己该有的美人如花的模样。<div> <br>用“美人如花”形容女人总是艳俗的,然加上“隔云端”三个字,忽然就妖娆了就妩媚了就距离了,就无限的惆怅和向往了!那是多么遥远多么唯美的万古人间距离啊!</div><div><br>我每次坐飞机都刻意选择靠窗的位置,为的是体会云端二字的感觉。好象没有比云端更远的距离了吧,大朵大朵的云舒来卷去,看不清对面,可是,在一层层的白棉花似的云里,一切想象都可以神话,何况,是美人如花呢!</div><div><br>想必林徽因不是徐志摩的同谋。她只是他的云端,一辈子的云端。他迷恋她,为此从英国学到一半追她回国,回国后她嫁了人,他仍然不心甘,一直环绕她左右,即使娶了陆小曼,他死还是为她死,为了去清华大学听她的讲座,搭免费的飞机,到最后还是死在看她的路上,而她一直在云端,隔离着,模糊着,引诱着,在这一点上来说,林徽因道行太深。</div><div><br>金岳霖守护林徽因。空花镜月,始终看得见、摸不着,却依然无怨无悔地付出与呵护。这种,你说他无欲无求吗?其实也不是的,因为,在他心中,这个女人,能和自己相配,惟有这个女人配得上自己心目中的云端。<br></div><div><br></div> <div><br></div>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金岳霖一生的追随,林徽因在云端,于是他跟着云端飘,她搬家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这样搬了一生,直到她死。<div><br>她死了,梁思成再娶,金岳霖仍然一个人,这样的云端女子让他迷恋,可以今生,可以来世。八十多岁那天他请客,在座来宾问他为何请客,他沉吟良久,忽然哽咽说:今天是徽因生日。那年,林徽因已经去世几十年,可是,她是他在云端的王后,唯一的女子,永远的惦记。我心头一阵心酸,为这样的美人如花隔云端。</div><div><br>一个女人但凡有点姿色,能让男人钟情并不是件难事,难的是钟情一辈子。柏拉图说:理性是灵魂最高贵的因素。而林徽因正是个相当理性的人,她对感情的清醒和克制,让遇到她的男人往往能保持最初对她的倾慕。男女之间的关系,最怕把握不好度,过犹不及,毫无疑问,林徽因是个分寸感很强的人,所以她才在两性关系上走出了一条恋人和朋友之外的路来。</div><div><br>关于《你是人间四月天》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二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确是有过许多美丽故事。但从她的经历、传记中看林徽因,她其实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她在浪漫云游的诗人和脚踏实地的建筑学家之间,选择了后者。</div><div><br>多年以后,林徽因对儿子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一个。”--其实她对徐志摩的感情是看的很清楚的,就是投影在波心的一片云而已。</div><div><br>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br></div><div><br></div> <div><br></div>我要奋不顾身地拥抱些什么,让其成为日常,成为瘾,成为寄托和爱……我以为我是勇敢的,其实不是。我以为我是透彻的,其实也不是。年轻时,读林徽因,总是纠缠于她和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只当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于今日来看,从前对林徽因的认识颇曲解。格局甚小。自以为要活到任性如陆小曼敢爱敢恨。但回头再看,愈发欣赏林徽因——坚韧饱满,如一粒坚果。生机盎然却又凛凛飒飒。<div><br>作家萧乾回忆起初次见她,去之前,萧乾听闻她患有肺病,想必是期待着会看见一个林黛玉式的她,没想到见过面之后,林徽因穿着一身骑马装,显得英姿勃勃,嘴里还叽里呱啦说个不停,别人都插不上嘴,俨然一个话口袋子,大有史湘云的风范。</div><div><br>冰心在《太太的客厅》里讽刺她,她和梁思成刚好从山西调研古建筑回到北平,带了一坛又陈又香的山西醋,她立即叫人送给冰心吃用,回击得又快又准,一点都不拐弯抹角。换了其他女作家,可能引起的是一场没完没了的笔战,难得她这样直接。</div><div><br>放眼同时代民国文艺圈,林徽因性格凛凛,她几乎没有多少闺中好友。与林徽因过从甚密的作家李健吾曾对林徽因的为人做过这样的描述:“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文化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的确,因为她的美貌、才情与率真,她在同性中很不受欢迎和待见。<br></div><div><br></div> <div><br></div>婚后她也不遮掩,大大方方地对梁思成说自己苦恼极了,因为同时爱上了两个人,还问他该怎么办。梁思成也是个大方的人,想了一夜告诉她: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老金,祝你们幸福。末了,倒是金岳霖选择了退出。这样的做派,三个人都表现得何等霁月光风。<div><br>她遇到热情似火的徐志摩时,正是少女怀春之时,难免不动一动心,但也仅仅只是动心而已。连婉拒的回信都是父亲林长民代写的。林徽因的闺蜜费慰梅说:“多年后听徽因提起徐志摩,我注意到她对徐的回忆总是离不开那些文学大家的名字,如雪莱,济慈、拜伦、曼殊菲尔、伍尔夫。我猜想,徐志摩在对她的一片深情中,可能已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导师的角色,领她进入英国诗歌和英国戏剧的世界,新美感、新观念、新感觉,同时也迷惑了他自己。”</div><div><br>徐志摩因故去世后,她满怀深情地写到:“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他站在雨中等虹,他甘冒社会的大不韪争他的恋爱自由。”梁思成去事发地给她找来一截飞机上的残骸,她将那截飞机残骸悬于床头,至死都没有拿开。</div><div><br>但她同时给梁思成坦言:“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悲伤的时候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反思。林徽因首先是一个建筑科学家,其次才是一个诗人,这就是她对待情感很理性的佐证。<br></div><div><br></div> <div><br></div>她出于对建筑的挚爱而感性的怂恿梁思成去学建筑。是她,在战火纷飞时期,顶着头上是日本飞机轰炸,脚下是被焚火的横尸遍野,与梁思成坐着驴车走遍中国万水千山进行测绘,在长途跋涉中,积劳成疾,终至肺病,住在山东李庄整理那些老建筑资料。儿子梁从诫问:妈,鬼子打进来怎么办?她铿锵荡荡、掷地有声道:投江呀,还能如何?一个风花雪月的女人怎么能有这样的赤子之心?坐驴车、用脚量,他们画出了中国第一本古建筑的图案,还有珍贵万分的测绘数据。<div><br>当那些图纸被洪水浸泡时,她痛哭失声。面对拆老城墙,她捶胸、乞求、痛哭。无用。最后林徽因拖着残病之躯去找相关首长:拆了以后永远再也没有城墙……你们拆的是八百年留下来的真古董,以后再建亦是老古董……北风在号,她在呼喊。却没有人听。首长只用了一句古诗回答:夕阳无限好。新中国建设如火如荼,林徽因病倒。这才是林徽因,有情怀的林徽因,早抛弃了小情小爱的林徽因。她走了,梁思成亲自为她设计墓碑——这一生的风雨才是执子之手。年轻时的任性和风花雪月,如何能与赤子情怀相提并论?</div><div><br>有情怀的人让人动容。那分明是对人间真意的交代,一笔笔,又隆重又从容。她创办清华建筑系,参与国徽设计,革新景泰蓝工艺,护卫城墙牌楼,讲授专业课程,编专着发文章,翻译苏联专着……一个人向美而生,才会有一种绽放的状态,绽放自己的光芒,以自身的光芒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br></div><div><br></div> <div><br></div>写到这里,想起那些不喜欢林徽因的人,也无非引经据典后最常见的说法:林徽因滥情,同时给多个男人发电报说寂寞;林徽因耍弄徐志摩,暧昧够了,却嫁给梁思成;林徽因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一边嫁了梁思成,一边用尽心思霸占着金岳霖。总之,林徽因三心二意不守妇道,最终不幸福纯属咎由自取愚蠢活该。<div><br>还有人评论说:话说你林徽因寂寞了你可以去看看书、逛逛街,干嘛要调戏男人呢。无语,真的是无语,气死我了……这样攻击别人的人,都是羡慕嫉妒恨。因为如果同等机会、美貌、身份加诸于身,还不定多少女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呢。</div><div><br>其实,我的愤怒,完全无关爱恨,我只是不喜欢看到随便什么人就那样不分青红皂白随意羞辱别人,尤其是羞辱一个过世很久的、与其毫不相干的女子——林徽因躺坟地里那么多年,一言不发,她招你惹你了?</div><div><br>随意羞辱一个毫不相干的女人、一个过世很久的女人,这样的行为本身,很没教养。我不认识林徽因。我相信这样评论的人、以及所有现世的对林徽因有非议的人都不认识林徽因。认识的话,就是活见鬼了。</div><div><br></div> <div><br></div>那么,如此这般,所有关于林徽因的故事,不管好的,还是坏的,绝大多数人应该都属道听途说。 既然是道听途说,就无法完全考证其真实性。更何况,男女感情,纯属个人私事,不足与外人道。即便因为是名人而有所记录,也不过是旁观者揣测居多。所以,很多文字都是带了旁观记录者的主观色彩,然后再被无数读者以讹传讹。<br><br>不可靠,不足为凭。退一万步说,就算相关记录和谣传完全属实,那又怎么样呢? 跟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你喜欢不喜欢有什么屁用吗?当事人男方自己都没说什么,怎么轮到外人说三道四? 尤其怎么轮到隔了好几代的一个又一个瘪三们在那大放厥词?<br><br>人家美、人家丑都是人家自己的事情,人家放荡或者贞洁也都是人家自己的事情,凭毛要被无数臭嘴天天颠三倒四数落过来数落过去?碍着谁吃饭了?还是碍着谁睡觉了?这就是所谓闲得蛋疼了吧。<br><br>无意维护谁,也无意跟谁较劲。就是看不惯有些人拿羞辱、贬低其他人当嗜好的德行。把别人说的一钱不值,你就占据制高点了?你就人五人六了?你就高大上了?张口之前,能拜托先找个镜子照照自己好么?!我靠!就算她谁罪该万死,自有良心去惩罚谴责,无干人等还是闭嘴管好自己吧。<br><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