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石梯子沟游记 <p class="ql-block">清明节这天,上坟祭奠了先人,老公决定去山上看看石梯子沟。</p><p class="ql-block">石梯子沟位于西张乡岩峰村南四里处的峡谷,属于系舟山系,因谷内有依岩壁而凿的石阶路,状若梯子,故名石梯子,此沟也就叫作了石梯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三个人九点半出发,开车到了山脚下,先沿着这条石子儿路上山,山上有一个石料厂,</span>这是挖机挖出来的石子路,这条路也为拉水而修,春种以后村民就把牛赶到山上,但山上缺水。</p> <p class="ql-block">石梯子沟两山夹峙,峰峦峭立,山崖突兀,怪石嶙峋,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这是夏天放牛人休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花香鸟语,山上的松树郁郁葱葱,空气清新,我好像也没有想象中的累。</p> <p class="ql-block">向导老邢说,山上成片的树林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栽的,八十年代以后栽的树很少能成活。究其原因,他说,现在的人都浮躁。再科学的方法好像也不如以前栽的好,成活率很低。</p> <p class="ql-block">这山里最多的动物就是野猪和山鸡,还有黄羊土豹子,最近两年发现了金钱豹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漫山遍野的山桃花正在怒放,迎接着春天的到来,这生机勃勃的景象让我步伐也轻盈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带我们上山的老邢是岩峰村的老人,60多岁。身体硬朗,行走如风。他在走的时候就拿了一把砍刀,沿路如果遇上大树的枝枝芽芽,他都要砍掉,有一块石头周围长满了花儿,他也看着修剪,把周围的杂木砍掉。这就是山里人的情节,他们认为大山是他们的家园,他们是大山的子孙,打小就爱山,护山,靠山,吃山。听朋友说山上采蘑菇,就问向导,他说他们每年都在入伏前后去采集,够一年吃。老公说,现在五十岁以下的人已经不会有这种情节了。他一直对城市化有微词,他认为大山需要有人管理,应该放牧,让牛羊去吃山草,就不至于山草年年堆积有半米厚,草都没法长了,只要森林着火,山草煨着树树肯定死掉,如果没有这些山草,顶多烧了树皮,但树不会死掉,这是他在五台负责森林防火几年的经验。可是这些事情说不明白,政策的事!</p> <p class="ql-block">一颗跌落石溪间的松子,顽强的生根发芽,慢慢长大!感觉到了每个生命的不易。</p> <p class="ql-block">提起石梯子来,当地老人们至今还津津乐道着,旧时由于交通不便,交通工具也主要是驼队或骡马驮子,因此石梯子沟就成了通往阳曲、太原、平定等地的一条黄金通道。无论是内蒙商队还是繁峙代县的行旅,都要经此越山。</p><p class="ql-block">石梯沟通往阳曲这条路,军事地图上也有。解放忻县时,阎军39师师长就是从这条路逃回太原的。</p><p class="ql-block">地处谷口并夹道而居的岩峰村因为这条山路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多少年来,该村的旅店相连,商铺林立,人来驼往,十分热闹,俨然是忻州的一个繁华集镇。这种繁荣景象一直延续到石岭关公路的开通。</p><p class="ql-block">说起岩峰村,老邢介绍说这是解放后改的村名,解放前一直叫杨家坟,据说是镇守雁门关抗击匈奴的杨家将士安息之地,是不是真的,已经无从考究,但确实是叫杨家坟。</p> <p class="ql-block">这可能就是当年的旅店遗址吧</p> <p class="ql-block">老邢说这个地方风特别大,我看了一下正好是南北方向,忻州西北风多,又是山谷口,肯定风大,看到旁边有个石头砌的洞,应该是方便过路人避风用的。</p> <p class="ql-block">老邢说再走五里就是阳曲县第一个村庄,叫前阳坡村,现在也已经全部搬迁,只剩下破旧窑洞,老公好奇,说已经来了就到阳曲县看看。</p><p class="ql-block">我们绕了五里多路到了前阳坡村,这个村子已经外包,现在成了一个大的养猪场。原来的窑洞依稀可见,却只有两个人看着很大的养猪场。</p><p class="ql-block">这个村庄属于青龙镇,距离青龙镇不到十里的路程,我去过青龙古镇两次,印象中开车也得走很久,却没想到仅仅是一山之隔。</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块石碑,记载着当年修路的功德簿。</p> <p class="ql-block">系舟山常年缺水,阳面几乎都是光秃的,阴面的树长得很好,不像南方满山的绿。这个低洼石泊汇集了夏天的雨冬天的雪,养育了林间的精灵,让他们在这里生息!这是在山上见到的唯一水源,两只野鸡还是鸟,山里人叫黑虎头鸟,正在这里喝水,看到我们走近飞走了。</p> <p class="ql-block">忻州有句谚语。“早看东南,晚看西北”,这里所说的“东南”就是指石梯子沟。每到雨季,如若早上云铺石梯沟口,午前境内必定有大雨。而且雷雨居多。如果早上石梯沟晴朗,人们劳作时就不必防雨,这种气象征兆,千古不渝,因此石梯子便成了忻州人的晴雨表。据向导说石梯铺云之云生于龙口。龙口处的峡谷中有两条隔峡对望的红沙石龙,石龙一米多高,五米来长,龙口旁边还有一个发云洞,洞口径约半米。垂直而下,深不见底。发不发云取决于两条龙,石龙石洞,一旦生云,即将龙口乃至沟壑山巅全部弥漫,从远处望便是铺云奇观,人们一看到云铺石梯,便该防雨的积极张罗防雨措施,要出门办事的则推后行程。这一奇观一直延续了千百年。石梯铺云也就成为忻州古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现在石梯铺云现象已经很少见到了。当地人说,为了解决岩峰村的吃水问题,人们决定直接引龙口附近的泉水进村,在炸山时,龙口对面的那条红沙石龙也被炸掉了。如今,发云洞虽在,另一条龙却发脾气不让生云了。</p><p class="ql-block">这种说法虽然牵强,但事实确实如此。也许是常态气候的改变与失去一条龙形成了一种巧合吧。</p> <p class="ql-block">老公是西张人,他早就说念上爬石梯子沟,我笑称这是“爱我家乡”徒步行。关于这一带有很多古景,禹王洞,福田古寺,东岩映月,读书山等,小五台山,石岭关,尤其石梯子沟,金代大诗人元好问青年时期数次躲避蒙古兵,就是在此沟和阳曲北山之间。</p> <p class="ql-block">俯瞰忻州,忻定盆地尽收眼中。真是不虚此行,老公说想近期内把五峰山各个景点都走一遍,看来今天是“爱我家乡”徒步行的第一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