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 龙门山的崇山峻岭中,浦江县境内有一支西自建德东至诸暨延伸的山脉犹如一道巨大的铜墙铁壁把整个浦江分割成两个流域,北为壶源江流域南为浦阳江流城,这是一条浦江和诸暨的龙脉,这条龙脉上的山峰有浦阳江和壶源江共同源头的天灵岩,有浙中名山仙华山,还有八角尖,鸡冠岩等著名山峰,连接南北两大流域的是无数的山岭,而连接郑宅镇和中余乡的正是声名远扬的淡竹岭。</p><p class="ql-block"> 淡竹岭南至郑宅镇金泥村北至中余乡冷坞村全长四公里,全程用青石板铺设,由于这条官道是官方巡察、邮差以及百姓来往浦江和诸暨的必经之路,行人很多,岭头有一座寺庙古代名为竹林庵,现改名竹林讲寺住着天台宗十几位僧人组成的僧团,晨钟暮鼓香火鼎盛,这个寺庙历史悠久已逾千年,元朝柳贯(1270年一一1342年)在淡竹岭住过一晚并作诗一首《与戴叔能同度淡竹岭宿山家》,至元朝时马氏族谱有明确记载先祖妙观,妙音,妙智曾来过淡竹岭,妙智之次子达曾于1376年至1403年居浦邑淡竹岭,至中华民国庙里一直有僧人在此修行,居坪上马守牛先生(1893年一一1976年)在70年代回忆他小时候经常听祖辈谈起淡竹岭的往事,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慧能老尼师施水筑路和石盼爷担石的故事。清咸丰年间竹林庵居住着五位尼师,主持叫慧能见多识广,精通医术慈悲为怀,为当地百姓答惑解疑并做许许多多好事,当时淡竹岭来往行人众多,但路陡山险,下雨天又很滑因此行人经常有人受伤,而且夏天草木茂盛径常路被草盖住行走更难,由于路途遥远行至淡竹岭头已是饥渴难耐,于是夏天在竹林庵边的竹林亭中,会有一桶用六月雪的解暑中药浸泡的凉开水安放在一角,供过往行人饮用,水是距离200米左右的山坳里挑来的,来来往往的行人有感于此也经常有人带点东西供养她们,为了方便过往行人慧能尼师联系了当地的乡贤发愿修筑这条从郑宅镇金泥村至中余乡冷坞村的山岭,在众人的大力支持下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开工,经过12个春夏秋冬在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一条用青石板铺设的路终于竣工,从此险路变坦途,当地百姓无不交口称赞,欢欣不已。</p><p class="ql-block"> 在修路过程中涌现了无数让人感动的故事,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捐钱的乡贤远至桐庐诸暨义乌兰溪,附近百姓出力最多,很多人是自带干粮从早干到晚上并且乐在其中,采石的采石,搬运的搬运,铺设的铺设,一到农闲便能见到热心的人们热火朝天的修路,石材要到几公里外坪上龙门顶石矿开采,开采和搬运工程量非常大,因此是最为耗费人工的,一般两个抬一块开采并打磨好的青石板,但其中有一个异于常人的大力士是中余乡顾家村的,后人尊称他为石盼爷爷,一次能挑两块青石板,此人力大无穷,而且热心肠一有空就来帮忙搬运石板,铺设石板的匠人非常喜欢他,因为他一来就能铺两块,毎次都盼他挑着石板到来,所以叫他石盼,后来有人提议只要是石盼搬运的石板上都做一个记号,后来真的在他搬运来的石板上都做一了个记号“Ⅹ”,现在很多的石板“X”号还是清晰可见,经过这次修路石盼爷爷的名声变得十分响亮,每每提起他的名字无不今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1941年日寇进犯浦江,江山蒙难,日月变色,鬼子到处烧杀抢掠,当地的抗日部队是新四军的金萧支队一大队,八大队,淡竹岭地处交通要道利于观察狙击,因此金萧支队的战士经常在这里和日本鬼子周旋,竹林庵当时只有一位老尼师住着,然而只要是新四军来了她都热情接待,经常提供吃住,没粮食附近的村里去化缘,有一次七个侦察战士在这里,午饭时间了,刚刚准备好吃饭,一个日寇连队一百多人从黄泥岭方向扑了过来,战士们在尼师的指引下藏身在悬崖中的山洞里,鬼子到竹林庵后看到锅里的粥对尼师严刑逼供,尽管被打断了一条腿,师太坚决一囗咬定是村民们的,因为害怕往山上跑了,无奈最后只得悻悻作罢。附近村民知道后十分感动,大家轮番照顾,后来师太在解放前得以善终。</p><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破旧的竹林庵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修缮得焕然一新,同时迎来了十几位僧人组成的僧团,他们广施善缘,讲法修行,并且迎来了一尊玉佛,一尊露天大佛,现在改名竹林讲寺并打理得井井有条,已经有了大寺院该有的气场。主持月清法师是律宗,天台宗的传人,创办了灵山学社,修学弟子遍布世界各地,现在香火鼎盛,四方信众来此参拜和修行的络绎不绝,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信众们白天在竹林讲寺修行,晚上住在附近的坪上云居民宿,去年总计入住人数达到一千三百人,为村民带来了十几万的收入,百姓交口称赞,愿竹林讲寺越来越兴盛,佛法越来越得人心。</p><p class="ql-block"> 在淡竹岭之巅的大雄宝殿前,苍劲而又茁壮的百年桂花树守护着这条幽深古老的古道,淡竹岭的记事碑静静的立在竹林亭的墙上,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在这条古道上,新四军的抗日队伍从这经过时为行人解渴用的凉开水桶一直放着,无偿让过往行人饮用,这里有多少故事多少传奇,令人希嘘令人感叹。</p><p class="ql-block"> 虽然古道在现代交通中的作用已经微不足道,但是它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让我们记住前人们的善良,勤劳,和善,让它成为我们不可抹去的记忆,在繁华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奔波劳碌精神紧绷时,偶而可以来这空旷清幽的世间角落,问禅修身,看看云海和日出,也许可以找回些许慰籍些许心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