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br>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连绵不断<br>山壮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高峻挺拔(正面)<br>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高峻挺拔(侧面)<br><br><br> 夏水襄陵—水位高(正面)<br>夏水 沿溯阻绝—水湍急(正面)<br>(奔放美) 有时……疾也-水流速度快(侧面) <br>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br>水美 春冬之水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br><br> (清幽美)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br><br> 秋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br><br> (凄婉美)<br>【全文中心】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又有些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写作特色】(1)材料的安排。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夏天、春冬秋季,分别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2)语言的运用。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灵活多变,整饬华美,韵律和谐,读来有抑扬顿挫之感。同时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br><br>《答谢中书书》<br>第1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br><br>高峰入云(仰视)、清流见底(俯视)<br><br>第2~5句:具体写山川之美 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平看) <br><br> “晓”与“夕”两层一句一景(相对)<br><br> 第6、7句:以感叹总括前文,以名人证实此说<br><br>【全文中心】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br>《记承天寺夜游》<br>时间:十月十二日夜<br> 地点:承天寺<br>事(记叙) 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br> 事件:寻伴夜游<br><br> 人物:吾、张怀民<br><br> 月光→积水空明<br><br> 景(描写)<br><br> 竹柏影→藻、荇交横<br><br> 闲人”→壮志难酬的愤懑落寞、自嘲自解<br>情(抒情)<br><br> “月”“竹柏”→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br>【写作特色】(1)层次分明。文章虽然只有一段,但从交代时间到作者的行为,到写景,再到抒情点题,脉络清晰。(2)行文自然。作者按照“所想—所为—所见—所感”的顺序来写,一气呵成,行云流水,自然成文。(3)叙事简洁。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节时,作者只用“亦未寝”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紧凑。(4)写景别致。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先虚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br> 《富贵不能淫》<br>第1段:用景春的话提出“何谓大丈夫”的论题。<br>第2段:孟子反驳,有破有立。<br><br>第①层:孟子使用反问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是“破”,即直接反驳。<br>第②层:义正辞严地指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这是“立”。<br><br>【全文中心】文章以景春的言论开篇,提出“什么是大丈夫”的论题,孟子对公孙衍、张仪进行了讽刺,论证了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正义的理想目标去奋斗。<br><br>【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提醒人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威逼利诱而做出违法乱纪、危害社会的事情,应该不畏强权、坚持正义。<br><br>《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r><br>举例论证:举六个人的例子(出身贫贱,历经磨难,增长才干,有所作为)<br>个人 客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br>(正面) 道理论证:论证“生于忧患”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br>主观: <br>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br>国家 入:无法家拂士<br>(反面) 出:无敌国外患<br>【全文中心】本文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成大业的例子,说明了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向上,接着由个人到国家,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br><br>【写作特色】(1)递进式的论证结构。(2)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等方法,使文章气势磅礴,富有说服力。(3)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