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回声

空山落叶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孟津西乡习俗每年要上两次坟,即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和七月十五日。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接近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公祭节日,百姓们称为鬼节。看来,清明节和鬼节是很古老的节日,一代代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读汉代诗歌,经常能见到《上陵》这个题目,其实帝王家的上陵就是寻常百姓家的上坟。上陵和上坟的目的都是祭祀,只是规模大小和形式庄重程度的不同而已。上陵是当政皇帝率领朝中大臣去的,汉书记载汉明帝刘庄去给父亲刘秀和母亲阴丽华上陵,由河南司隶校尉安排仪仗,一路歌吹,先来到光武帝祠堂,皇帝在匜(铜盆)中净手毕,点燃香烛,奉献祭品,然后向光武帝回报国家一年收成的丰歉、人口的增减、人才选拔的多少等。明帝刘庄是个大孝子,一边宣读祭文一边流泪。祭毕,众人围着原陵走上一周,看看陵上的树木生长情况和陵上封土是不是得到了很好的保护。</p><p class="ql-block">明帝刘庄上陵毕,还要到光武帝祠堂辞拜,整个过程泪水洗面。回到京城洛阳,同去上陵的文人词臣纷纷以《上陵》为题写诗词作为纪念。</p><p class="ql-block">我们村李姓是一个大家族,七十年前上坟要准备几天时间,祭菜、香烛、鞭炮、纸布(条)要提前准备,金箔银箔要预先揑成锞子,这些钱出自“老坟社”。老坟社是公共土地,三五亩地不等,谁租种谁出钱置办当年的上坟用品。</p><p class="ql-block">上坟当天五更,祠堂中先点燃香烛,敬献祭品。然后,由族长率领族众,抬着食箩,一路去总老坟祭祀。总老坟又称大老坟,埋着始祖以下十数辈人。到了坟地,族长点燃香烛,上香、烧金银锞子、敬献祭品,族众按辈分肃立坟前,众皆跪地叩首,礼毕。挂纸条、上压坟纸毕,坟头培土,众皆跪地叩首。叩首毕,燃放鞭炮,礼成。然后,重回祠堂告祖。</p><p class="ql-block">大老坟上过,则分门上近祖坟,礼仪如上。</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门的近祖坟从我曾祖父另立祖,坟中只埋有曾祖父和曾祖母。</p><p class="ql-block">曾祖父和曾祖母长得什么样子,我一点印象也没有,在他(她)们逝世时我还没有出生。只记得四十年前他(她)们的坟头长有一棵碗口粗的柏树,这株柏树树冠很瘦,像一把合起来的伞,孤零零地站在北坡地。</p><p class="ql-block">我父亲和叔辈在世时,幼小的我们经常随同父辈来上坟。三十年前父辈相继逝世后,只有我和昭钦兄和昭升弟一块来上坟。十数年前,我的这两个兄弟都走了,由我和儿子来上坟。</p><p class="ql-block">曾祖父和曾祖母的坟头早就成了平地,那棵柏树也早就不见了。坟头靠土埨根,埨根上长有一丛酸枣树,只剩下这一个记号了。</p><p class="ql-block">对曾祖母唯一的记忆是通过奶奶传给我的,奶奶在世时对我说:“你老奶是大高个子,一表人材,长得非常漂亮。她临死前发烧,糊涂了十几天。昼夜就絮叨一句话‘天明了吧?我要起来,给娃子们做饭!’”</p><p class="ql-block">曾祖母临终前的这句话让我记了七十年,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上陵诗,如今这声音虽然遥远,却永远回荡在我的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