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付涛</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家里收拾零碎的木箱里有一只石头雕刻的小猴子,偶尔会翻找出来玩,因这些东西是父亲收拾的,玩了也总会放回去,所以至今都保存着。</p><p class="ql-block"> 石雕小猴子高约两指许,雕刻的简单明快,生动形象。头顶钻孔通到腹部,腹部也钻一孔,正对着头上的孔,像吹笛子那样放在唇边吹,哨音响亮。</p><p class="ql-block"> 石猴两只长长的胳膊抬起来分别捂住了耳朵。这样子觉得奇怪,问过老父亲,说是捂着耳朵表示不听,不该听的话不听,民间俗称“不听猴”。的确,生活中人们总结出的经验,有些不该听的事情不要听。看来这个石猴也不是随便雕刻出来玩耍得。</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发现还有类似的石猴,就收集起来。</p><p class="ql-block"> 材质及雕刻的手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有些是用手捂着嘴巴,还有些是用手捂着眼睛,自然也想到了是“不看”、“不说”。</p><p class="ql-block"> 于是去查证,果然有说法,这三只分别捂着眼睛、耳朵、嘴巴的石猴叫“三不猴”,曰:不看、不听、不说。</p><p class="ql-block"> “人们用三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来学会不说话”、“人最难管住的是自己”、“慎独”、“自律”,说明人们要管住自己也非易事。日常,老人们也总爱给孩子们说:不该看的不要看;话不能随便说,不该说的不要说;有些事情听见了权当作没听见。人们依据社会实践总结出来了这样的经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欲望使人们老是想看、想听、想说。做个石猴挂在腰间,在日常的把玩中警示人们,做到“三不”。</p><p class="ql-block"> 事情并非这样简单。</p> <p class="ql-block"> 成书于公元前七百多年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语》中,孔子有这样一句话“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论语·颜渊篇》)。</p><p class="ql-block">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p><p class="ql-block">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p><p class="ql-block"> 所谓“礼”,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看来最初创造这三只石猴的灵感是来自于这句话,告诫人们:不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事,不看、不听、不说、更不能做。这个“礼”不再是通俗的社会经验。这三只石猴也华丽转身了。</p> <p class="ql-block"> 与孔子说的这几句话相比较,民间流传的道理,虽有其渊源,但也有狭隘的地方。不该看、不该听、不该说、不该干的事并非只是通俗的明哲保身得事情,而是要看是否符合社会整体利益。 </p><p class="ql-block"> 儒家经典著作中的思想是深奥的,深奥的道理来自人们的生活,总归还要回归生活。用石猴把深奥的道理普及推广,这是前人的智慧。至于“三不猴”何时被创造出来不得而知,重要的是教育人的思想可以写在书里,也可挂在墙壁,也可以拿在手里。</p><p class="ql-block"> 再看这材质并不名贵,出自民间工匠之手的石猴,它不再是简单的玩物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