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拂晓茉莉

<p class="ql-block">《废都》这本书是1993年刚出版时买的,当时没有时间看,就放到书柜里。后来对这本书争议颇大,被禁十六年后,于2009年又重新再版发行了。</p><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翻旧书看到它,花了一个月多点时间看完了。读完最后结局合上书,第一感觉:这是一本八十年代刚刚开放时,一定程度上病态社会的挽歌。</p> <p class="ql-block">有幸的是我在三十年后看的这部长篇小说。完全不同于三十年前的我,有了社会生活阅历,眼光不拘泥于那个时代的认知水平,看问题不再那么简单化,纯真幼稚,用现代的认知能力,回看作者八十年代聚焦的社会局地病态“废都”现象,确实是大胆超前了,特别是两性的问题。《废都》得以风行,读者猎奇的心理占了很大一部分,越是缺乏的越是渴望的,一方面谈性色变,另一方面又对性有着强烈的窥视心理,在当时确实与社会氛围不相符,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废都》是一本“坏书”,如果不禁,它将贻害无穷。那么十六年后,当性已不再是神秘不可触及的话题,《废都》终于得到公允的评价。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客观的看待这部小说,把它再次放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去阅读,去审视,发现它不仅契合当时时代特点,有前瞻性,放在当下时代背景也适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尽管作者强调本书纯属虚构,但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各层面的人与事,在现实中无不有张三李四,不需对号,现实是一面镜子,而且通过文学形式表现出来了。</p><p class="ql-block">也谈点性的认识。从传说人类祖先亚当夏娃伊甸园的开始,男欢女爱,就是民情的神圣严肃的问题。在人类最美好的情爱中,不论是现实生活,或是文学作品中,都规避不掉的话题。比如,在影视剧中,若没有了男男女女的谈情说爱的故事,就没有看点,没有上座率。文学作品中,缺位这些也不叫好。怎样适度描写,可就要看作者本身的品味了。传统上的含蓄,意犹未尽,点到为止,与那些直接的,粗俗的令人作呕的描写,我想,还是来点传统的吧!总而言之,情爱应该是美好的,不管你做什么,怎么做。一旦,情爱变成一种交易,就龌龊了。</p><p class="ql-block">作品中主人公庄之蝶,作为一方文化名人,他的情爱道尽了虚伪、疯狂、病态和无聊,这些被作者描写到了极致。结尾虽然是个悲剧,但绝没有罗密欧与朱丽叶、陆游与唐婉、林黛玉与宝玉式的悲情。</p><p class="ql-block">(作品没有展开分析,只是一点观后感,点到为止。)</p><p class="ql-block">感谢书友浏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