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北京植物园 参观“一二·九”运动纪念地

天姥爷

早春时节,春光明媚,春游植物园,满园春色,繁花似锦,游人如织,兴致盎然。亦参观“一二·九”运动纪念地,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受益匪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们乘地铁、坐公交、自驾车,携家带口前往植物园</h3> 植物园园区很大,景点很多,为节省体力和时间,不少人乘坐观光游览车一站直达卧佛寺前。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更多的人们则是徒步漫游,</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踏青、赏花、观景、拍照…不亦乐乎</h3> 梅园,占地6.1公顷,为栽植、欣赏梅花为主的专类园。园区利用樱桃沟三面环山、北阴向阳的独特小气候栽种抗寒梅花20余个品种,有垂枝梅、单杏梅、丰后梅、美人梅、绿萼梅、重瓣跳枝梅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 陈永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 陈永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 王永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 彭雨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 王永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 彭雨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 王永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孙一起看--拍摄效果怎么样</h3> 樱桃沟景区最主要的植物景观是水杉,为给珍稀植物水杉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植物园近年来利用喷雾系统对周边喷射水汽。每年自春天开始,樱桃沟的喷雾景观开启,到了秋天由于天气变冷,樱桃沟景区喷雾关闭并进入冬季保养阶段。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些微遗憾的是4月初的水杉还未披上绿装<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几年前老同学去樱桃沟时拍下的水杉美景</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恰逢水雾开放,仙气飘渺,宛若世外桃源<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漫步于长700米的穿林栈道犹如进入人间仙境</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转引自王永利的美篇《人间仙境樱桃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樱桃沟是一条恬静、幽谧的充满野趣的峡谷,明代于山涧两侧遍植樱桃树,因而得名樱桃沟。“樱桃花万树,春来想灼灼”便是前人讴歌樱桃沟盛景的诗句。如今樱桃沟不仅有樱桃,还有杏桃、迎春、海棠、牡丹、芍药等花卉,依时节次第开放,溪水淙淙,景色优美。<div><br></div> <div>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由吏部左侍郎任上退职的孙承泽隐居于樱桃沟。孙自号“退翁”,并作《退谷小志》,故樱桃沟方得正名为“退谷”。退谷内不仅有孙承泽的退翁亭、退谷别墅,还有“宛平新八景”之一的“退谷水源”(水源头)和元宝石、石上松诸景及诸多寺庙。<br><div> <br></div></div> 樱桃沟(退谷)地貌呈树枝状分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湿润,是避暑胜地。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构成了樱桃沟丰富的野趣。于此可以饱览石上松的峥嵘,听一听元宝石神奇的传说,驻足水源头体会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优美意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沿溪流一路向北,野趣浓浓,孩子们尽情在溪水边玩耍</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勇敢的孩子竟然从横卧的独木桥爬了过去</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拾级而上到达樱桃沟的水源头</h3><div><br></div><div> 樱桃沟古木怪石中隐藏着一个泉眼,就是人们所说的“水尽头”亦称“水源头”。这个泉眼曾经一年四季汩汩流淌,方圆数十里饮水都来源于此。今天,数百年前修造的引水石槽依然蜿蜒于群山怀抱中,成为一道风景,名曰“河墙烟柳”。<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源头位于樱桃沟北端尽头山谷内</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金代起便是北京有名的游览胜地</h3><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里奇石突兀、林木葱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边有白鹿岩元宝石、石上松等自然景观</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元宝石位于水源头南边樱桃沟西侧,体量巨大,酷似元宝,底部悬空内部砌有一榻,上方有一空洞,砌成窗型,可通光线、空气。据文献记载,历史上曾有喇嘛僧修行于此。这里风景清静幽深,相传辽代有仙人骑白鹿来此定居,遂称他所住的岩洞为白鹿岩。樱桃沟门额上所书鹿岩精舍,也因此传说而得名。</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因白鹿岩形如“元宝”,所以又称“元宝石”。相传樱桃沟(退谷)是曹雪芹写红楼梦时经常散步的去处。《红楼梦》的许多情节的构思都是在这里得到启发而萌生的。从这块巨石中得到的灵感,才使曹雪芹创造出了“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贾(假)宝玉。在白鹿岩南面相隔不远处,耸立的一处奇特巨石,石体上寸草不生,惟有北面的裂缝中挺立出一株桧柏。相传曹雪芹正是由此得到的灵感而大受启发,将树与顽石拟人化,从而构思出了《红楼梦》中千古叫绝的“木石前盟”的奇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因民间松、柏名称通用,故俗称石上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上松</h3> 北京曹雪芹纪念馆位于海淀区四季青乡正白旗村(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植物园内),39号老屋是曹雪芹晚年居住的地方。在这里曹雪芹开始了他的创作,其花费了10年功夫写成 《红楼梦》80回。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曹雪芹塑像<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祖籍辽宁铁岭,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曹雪芹小道示意图</h3><div><br></div><div> 曹雪芹晚年著书的地方,是在北京西郊一带的“黄叶村”。曹雪芹好友敦诚赠曹雪芹的诗中,有“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的句子。根据'著书西山黄叶村'以及其他描述,正白旗39号即是曹雪芹曾经居住过的居所。在此期间,曹雪芹经常沿上图所示的小道到樱桃沟一带盘桓,有时甚至从水源头之上翻山直至白家疃。曹雪芹走过的小道早年间我们老俩口与朋友相约曾多次走过,一路走下来虽然很累,但确长了不少见识,甚是欣慰。在民间传说中,曹雪芹小道上的很多景物,如石上松、元宝石、黛石、灵芝草等都是《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原型。元宝石正是《红楼梦》书中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那块顽石的原型。巨著《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即是曹雪芹假托这块无才补天、枉入红尘的石头之口讲述了悲金悼玉、振聋发聩的红楼梦。</div><br>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春游植物园,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地是一二▪九”运动纪念地。一二▪九”运动<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念地</span>建在水源头东侧向南山坡上的石砌方院中,<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包括,</span>一二▪九”运动<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念亭、青年服务国家纪念墙和一系列雕塑以及“保卫华北”石刻及</span>一二▪九”运动主题展<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等几部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我国东北之后,进一步伸向华北。7月6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遵照蒋介石的旨意,签订了屈辱卖国的《何梅协定》。华北局面势如累卵,危在旦夕。11月,日本帝国主义又策动汉奸殷汝耕等在华北五省搞所谓“自治”,逼迫软弱的国民党政府接受“华北特殊化”。蒋介石政府仍一味坚持其“不准言抗日”的政策。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妥协退让,让各界爱国人士痛心疾首,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他们为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危亡而日夜忧虑。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北平的青年学生率先奋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吹响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号角,拉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div>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平静书桌》</h3> 1935年12月9日,在以李常青、彭涛等为领导成员的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姚依林、郭明秋、黄敬、宋黎等共产党员组织和指挥下,东北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10多所高等院校和中学的数千名学生涌上北平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强烈谴责国民党政府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妥协退让政策,喊出了“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手持大刀、皮鞭、木棍、枪支的国民党军警袭击,30多人被捕,数百人受伤。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一万多人,在天桥召开了市民大会。会后,学联再次发动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并实行全市总罢课。<div><br></div> 在北平学生和各界人士的鼓舞下,天津、杭州、上海、南京、成都、重庆等30多个大城市的学生相继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集会和示威游行。12月18日,全国各地工人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紧急呼吁和号召下举行罢工,支持学生斗争。12月26日,陕甘苏区各界民众举行集会,声援北平和各地学生的抗日救国运动。海外华侨也以各种方式支援学生,世界学生联合会也大力声援。一时间,抗日号角响彻神州大地。 <div> 1935年12月9日,被阻在西直门外的清华、燕京等大中学校的学生举行群众大会。陆璀(当时是清华大学学生救国委员会委员、四年级学生)正在手持话筒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 1935年12月21日《大众生活》第一卷第6期封面和封底,用的就是陆璀在一二·九运动的当天,在西直门外一个站台上,手执大号筒向学生和市民群众讲话的照片。这两张照片成为一二·九运动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照片。<br></div><div><br></div><div>※ 陆璀,1914年生于浙江湖州。1935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是清华学生救国委员会委员。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著名的“一二·九”学生抗日救国运动,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是中国革命的女战士。1936年任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宣传部部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在国际上宣传共产党抗日的方针、政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br></div><div> 1936年9月她受全国学联派遣,到日内瓦出席首届世界青年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把中国学生的战斗呼声带到了世界讲坛,让一二·九精神走向了世界。</div><div> 1938年又代表全国学联出席第二次世界青年大会,并被派往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宣传中国的抗战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与政策,并为白求恩大夫率领的援华医疗队和中国和平医院募捐。1940年回国后,她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后在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和苏皖边区工作。<br></div><div> </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9年10月1日,陆璀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历了开国大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排自左至右为康克清、罗叔章、沈兹九、陆璀)</div><br> 建国后,陆璀曾担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br> 2015年2月16日,陆璀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她在为抗日救亡、民族解放、自由与和平呐喊80年后的那个冬日离开热爱着她的人们。 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font color="#ed2308">毛泽东在延安各界人士举行的一二·九运动四周年纪念大会上说:一二·九运动,是伟大抗日战争的准备,这同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大革命的准备一样。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font> 一二▪九运动纪念地,是北京市重要的红色教育资源,是进行光荣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室外课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许多单位都组织党员群众到这里参观学习。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div> 纪念亭由3座三角形小亭组成,主亭高5.5米,次亭高4.2米,边长1.8米。三角形象征着当时军事夏令营的露营帐篷,3个三角形组成了立体的“众”字,象征着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决心。挺拔的建筑线条象征青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大小三组建筑表示革命传统代代相传,革命事业后继有人。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北面山坡东侧镌刻着彭真题写的“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字体苍劲有力、金光闪烁。西侧镌刻的是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北京市学联撰写的纪念碑文,记述了一二·九运动的光荣历史和建造纪念亭的深远意义,由著名书法家刘柄森正楷书写。</div> 碑文如下:<br> 一九三五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我国东北之后,进一步伸向华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卓了”!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十二月九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北平(北京)的青年学生率先奋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吹响了抗日救国运动的号角,拉开全国抗战的序幕,在中国青年学生运动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br>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继承的发扬中国青年运动的革命传统,激励青年为振兴中华,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拚搏,特在当年一二.九运动时期的重要活动地之--樱桃沟(曾举办过军事夏令营,培训抗战骨干)建立纪念亭,永誌纪念。<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京市学生联合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九日建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炳森书</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早在1935年12月初,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彭涛、黄敬、姚依林、郭明秋、黄华、宋黎等同志就在樱桃沟召开秘密会议,就学生运动的计划安排、队伍指挥、学校联络和战斗部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一二·九运动时期,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简称北平学联)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在西山卧佛寺、樱桃沟、大觉寺、周家花园一带举办了多期夏令营。1936年至1937年,在北平地下党领导下在樱桃沟联合举办了三期军事夏令营,利用多种形式团结教育青年,参加的青年学生达五六百人次。参加者主要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大中学校的青年学生,其中大部分是民先队员或中共学生党员。夏令营活动丰富多彩,除了组织歌咏队、舞蹈队、管弦乐队、爬山队和一些适合青年特点的文体活动外,还有时事讨论会、救亡路线讨论会、政治讲座、政治理论学习和军事演习等。夏令营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主要目的是让队员接受集体生活的锻炼。营内生活内容安排非常充实:晨起后多以爬山代替早操。早餐后是演讲会,左翼教授如杨秀峰、黄松龄、施复亮等讲授时事政治,分析抗战形势,总队长兼军事教官白乙化阐述军事理论、军事战略等问题。下午主要进行军事训练,分敌我双方,展开游击战、伏击战、攻防战、遭遇战等军事演习。晚上,营员们围在青石旁,举行政治理论讨论会,并演出救亡戏剧等,同时还印发《行军日报》。这些活动不仅陶冶了青年的性情,还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加强了团结,壮大了队伍,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水平。</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1937年抗日运动全面爆发后,人们怀念一二·九运动,每到暑假,各学校的学生们便到樱桃沟举办夏令营。明为夏令营,实际上是举行一二·九运动的纪念活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第一期夏令营期间,清华大学学生赵德尊与北京大学学生陆平共同在当时夏令营活动的中心地带--樱桃沟西侧的巨石上镌刻了“保卫华北”和“收复失地”几个大字。</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1974年8月,陆平的儿女根据他的描述提供了“保卫华北”石刻的线索。1980年6月的一天,北京植物园管理科樱桃沟班班长王宝臣,在清扫樱桃沟沟旁杂草时,偶然发现一块大青石上刻有“保卫华北”字迹。随即向正巧在樱桃沟茶社用茶的北京市委常委刘导生作了汇报。(刘导生,1933年--1937年就读北京大学,1935年入党,曾任北大党支部书记。1936年6月在上海被选为全国学联主席,是一二· 九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1978年12月底,刘导生任北京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1981年任市委书记,1983--1984年任市政协主席。)刘导生看了刻字的青石后,很有把握地说:“保卫华北”石刻是1935年一二· 九运动时,爱国抗日的北平学生联合会留下的,刻写人是赵德尊和陆平,他们也是参加过一二· 九运动的老同志。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div></div> 1983年12月8日,首都青年学生在樱桃沟举行了一二·九运动48周年纪念会,并对“保卫华北”石刻进行了整修。<br> ※ 陆平,1933年入党。1934年入北大学习,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铁道部副部长,北大校长、党委书记,七机部副部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2002年逝世,享年88岁。<br>※ 赵德尊,九一八事变后从沈阳流亡到北平,在一二· 九运动中入党。历任中共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北平市学委秘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12年逝世,享年99岁。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历史对话》雕塑</h3> 在1983年12月8日,首都青年学生举行的一二·九运动纪念会上,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的邓力群等发起倡议,提出在樱桃沟内建立一个一二·九运动纪念地,以缅怀革命先烈并启教后人。(邓力群,北京大学肄业,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曾任北平学联执委,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部代理组织部长。)倡议得到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的积极响应,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和社会各界予以广泛支持。遂决定在樱桃沟修建一二·九运动纪念亭。 1985年10月30日,纪念亭竣工。12月9日,时值一二·九运动50周年,纪念亭落成仪式隆重举行。纪念亭落成后每逢“五四”、“七一”、“一二·九”等纪念日前后,都有学生来此活动。许多单位、学校的党日、团日、队日活动也安排到一二·九运动纪念地进行。不乏到植物园观光游览的众多散客也慕名前往纪念地参观学习。一二·九运动纪念地成为进行光荣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打卡地。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观一二·九运动纪念地主题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此次春游植物园的主要活动内容</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聆听青年志愿者的讲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仔细观看展板内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二·九运动纪念地主题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上到下依次为:郭明秋、姚依林、黄敬、黄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上到下依次为:李昌、谷景生、康世恩、陆平、赵德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二·九运动纪念地主题展</h3> <font color="#ed230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font><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游植物园,参观一二·九运动纪念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汲取满满的正能量,牢记使命向前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2年4月12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作者:黄和建,早年长期从事中共党史教学工作,后曾任铁道部党校图书馆馆长、铁路干部教育研究室主任等职。<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