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烈士陈逸群

落霞不飞

<p class="ql-block">  梨花盛开的时节,我们来到三都镇西向村,寻找烈士陈逸群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  那是一幢泥墙灰瓦的客家民宅,坐落在四面环山、青树翠竹的半山腰中;两旁是一丛一丛的梨树,房前是层层梯田,顺着山势蜿蜒而下,一丘一丘,层层叠叠,犹如一幅巨大的山水画挂在群山中。阳光下,那些水光滟潋的梯田,宛若面面明镜,亮丽耀眼;空气中不时地有新翻泥土的芳香和着梨花的幽香,扑面地吹来。</p> <p class="ql-block">  陈逸群的故居,就静静地躺卧在这如诗如画的山坳里。</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幢极为讲究的客家民宅,“一进三厅两厢一围”的主体结构,彰显主人一百多年前的富足。东西厢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致。里面是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的四个单元,整个建筑无一不体现主人客家文化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陈逸群的青少年时期,就是生活在西向村为数不多的富裕家庭中。据说当年陈逸群经常来往于西向和县城之间,总是骑着一匹白马,飒爽英姿,令旁人好不羡慕。</p> <p class="ql-block">  在西向街头,不时听到当地人闲谈陈逸群的家族史,有几个年轻的姑娘,一说到陈逸群,话便特别多,他们都说,这样的男人才是他心中的真男人,英俊洒脱,大丈夫。有几个系着红领巾的少年,一听说我们是来寻找陈逸群故居的,争着抢着给我们带路,自告奋勇地当我们的向导。在他们心里,陈逸群应该早已成为心中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  “老师说,长大后希望我们也像陈逸群一样,热爱祖国,不怕牺牲。”孩子们说完,脸上充满了自豪。</p> <p class="ql-block">  据说陈逸群身高一米七、八,英俊秀气,才华横溢,还在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习的时候,就是女孩子们心中的白马王子,在担任中共铜鼓县委第一书记的时候,常常头戴礼帽,一袭长衫,意气风发,成为铜鼓革命者的领路人,很多女性对他也是顿生爱慕,但陈逸群不为所动,心中只有他的妻子周棠卿。</p><p class="ql-block"> 当地人还说,陈逸群家境殷实,良田千顷,父亲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国民党官员,曾多次劝说自己儿子放弃革命,没想到的是,陈逸群不仅自己参加革命,还引领自己胞兄一起参加革命,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劝说自己父亲参加革命,居然劝说成功;做父亲的和两个儿子一道,父子三人一同参加中国革命,又一同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一家两代三人,满门忠烈,可歌可泣。据他后来幸存下来的侄子回忆说,陈逸群的母亲曾要求自己儿子多买些田宅,以备养家糊口过日子,并且多次阻止陈逸群参加革命活动,甚至以死相逼,但是陈逸群终究还是走上了一条舍生取义的革命道路。</p> <p class="ql-block">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家庭富足殷实,生活奢华,就像瞿秋白、方志敏﹍﹍因为信念,毅然决然地放弃优雅舒适的生活;因为理想,奋不顾身地投身到中国革命的事业中去。</p> <p class="ql-block">  也许在陈逸群看来,他就是这许许多多中的一员,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p> <p class="ql-block">  陈逸群的故事有很多,散落在西向的山水草木之间,信手便可拈来。</p> <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的,还是他被俘以后,在南昌监狱里最后那段凄风苦雨的日子,面对敌人的严刑酷打,始终从容笑对,视死如归。</p> <p class="ql-block">  在他故居的正厅墙壁上,悬挂着他在就义前夕时写的一首诗:</p> <p class="ql-block">缧世加在桃李枝,</p><p class="ql-block">晨光微熹穿赭衣。</p><p class="ql-block">空中缕蚁蠢蠢动,</p><p class="ql-block">枪上刺刀晃晃威。</p><p class="ql-block">天地阴沉而震怒,</p><p class="ql-block">日月暗淡失光辉。</p><p class="ql-block">桁扬雨润待何日,</p><p class="ql-block">肺石风情不易期。</p><p class="ql-block">关杀未可宁宇宙,</p><p class="ql-block">桎梏哪能困蛟螭。</p><p class="ql-block">此去只凭莫须有,</p><p class="ql-block">留得青山扬笑眉。</p> <p class="ql-block">  狱中的陈逸群受尽折磨,却依然坚强不屈,临行前,他挥笔疾书:“同志们,我死诚不足惜,望我同志,一心一德,群策群力,切勿观望徘徊,犹豫不决,﹍﹍最后胜利属于我们,今当永诀之际,请以至诚之谊,祝你们健康!努力!”</p> <p class="ql-block">  我无法找到他就义时候的照片,也许当时根本就不允许有这种照片,我只能根据他断断续续的文字,想像着一位革命烈士,在刑场上戴着镣铐,神情泰然,笑对敌人的枪口,沉稳,自信,孤独,决绝,坚定地站在南昌德圣门外,在罪恶的子弹穿过胸口的一刹那,他如同一株大树,缓缓倒下﹍﹍我想像着倒下去的瞬间,他高大英俊的身躯,渐渐化作一个骑士,一种力量,一座丰碑。</p> <p class="ql-block">  他让敌人闻风丧胆,也使战士前仆后继。</p> <p class="ql-block">  离西向村部不远的一块空地上,一座烈士纪念碑静静地矗立其中,高高的碑身直刺天空,汉白玉铸造的台阶拾级而上,四周苍松翠柏,花红柳绿。我不知道陈逸群、陈葆元、赖怀凯等烈士的遗骸是否安放于此。清明刚过,纪念碑前还摆放着花圈和花篮,阳光下的鲜花格外耀眼。带路的“红领巾”说,是西向小学的老师带他们来扫墓的,那花圈上写着他们学校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  “每年清明节,我们学校都会来看望他们的。”他们说“看望”这个词的时候,我心里暖暖的,有一股春风拂过脸颊。</p> <p class="ql-block">  西向家家户户都有种植梨树的习惯。每逢清明,漫山遍野,一树一树的梨花如同漫天飞舞的雪花,在田间地头,肆意怒放,争奇斗艳。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的在翻地,有的在育苗,有的在采摘,整个西向村的山水之间,一派“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繁忙景象。</p><p class="ql-block"> 如果在天有灵,当年投身革命,视死如归的烈士们看到这样一幅鸡犬相闻、男耕女织的生活风俗图,该是多么欣喜啊。</p> <p class="ql-block">  在陈逸群故居的西厢房,我见到了他坚守故居的后裔——陈道荣和他的三个孩子。</p> <p class="ql-block">  那时他刚好从水田里回来,卷起的裤腿上沾满了淤泥,粗糙的双手上全是淋淋漓漓的泥土,浑身上下溅满了点点滴滴的泥巴星子。蓬松的头发有一缕没一缕地搭在光秃秃的脑门上,敦厚的嘴唇微张着,似乎永远有说不完的生活琐事。跟山沟里的许多农民一样,淳朴厚道,老实巴交。</p> <p class="ql-block">  谁也不曾想到,这位普普通通其貌不扬的农民,他的叔祖父是铜鼓著名烈士,铜鼓县第一人县委书记陈逸群。</p> <p class="ql-block">  “你们也是来看陈逸群故地的吧?”没等我们开口,他就主动询问了。说完还从皱皱巴巴的裤袋里掏出一盒烟卷,小心地摸出一根香烟,递给我,在我摆手示意不会抽烟的时候,他又把烟卷塞到自己嘴里,点燃,轻轻地吸一口,慢悠悠吐出,那烟雾便在陈道荣头顶上缭绕,直到消散。</p> <p class="ql-block">  “每天都有人来拍照,留念,做抖音的﹍﹍好多电视台来做什么宣传片,摄影的人也有,画画的人也来过﹍﹍”</p> <p class="ql-block">  他一边说,一边领着我们走进他的家里。</p> <p class="ql-block">  从正门进去左拐,一个天井坐落在四周的厅房之间,油光可鉴的竹椅、干净整洁的橱柜,悠闲漫步的鸡鸭在房前屋后觅食、嬉戏。客厅里,一个不大的电视柜台上放着一台25英寸的彩色电视机,应该是她家最值钱的家当。</p> <p class="ql-block">  他和他老婆热情地张罗着,沏茶,递烟,拿出客家人特有的果子点心,招呼着我们一行几人就坐。</p> <p class="ql-block">  最近几年,陈逸群的故事越来越被人熟知,也越来越被政府重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已经成为各级各类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p> <p class="ql-block">  我们断断续续地闲聊着,交流着,就像在诉说着陈逸群昨天发生的一件件故事一样,亲切,纯朴。</p> <p class="ql-block">  当看到陈道荣家里那些破旧家具的时候,同行的张老师认出家具是梨花木做的,在旧货交易市场很值钱,不觉出口问道:</p><p class="ql-block"> “陈师傅,你这旧家具卖吗?”</p> <p class="ql-block">  陈道荣摇摇头,态度很坚决地说:“不卖,多少钱都不卖。”顿了顿,他又说,“以前也有人打听这些家具,并且出了这个数。”</p> <p class="ql-block">  他伸出五个手指头,在我们同事面前比了比,淡淡地说:“早几年,门口那五棵桂花树也有人开价25万,我没卖﹍﹍”</p> <p class="ql-block">  我才发现,他的门口确实长着五棵高大挺拔的桂花树。</p> <p class="ql-block">  听村里人说,陈道荣家境清贫,生活拮据。三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赚钱养家糊口。有一回小儿子生病,恰巧孙女又考上了大学,缺少好几万块钱医疗费和学费,四处借钱都没着落,儿媳妇说把门前的几棵桂花树和那些旧家具卖掉,以解燃眉之急。陈道荣听闻此事,坚决反对,气得儿媳妇离家出走,一去不回。陈道荣想尽办法才凑齐钱送儿子去医院治疗,孙女的学费他也通过助学贷款的途径才争取到。</p> <p class="ql-block">  旧家具保住了,儿媳妇却改嫁他乡。</p> <p class="ql-block">  孙女说:“爷爷,哪怕我不读书,我们家的那些东西也要保护好。”一句话说得陈道荣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  在陈道荣后院,我们看到了他孙女所说的“那些东西”:破旧的书籍、残缺的报纸、老式的书桌书柜、摇篮、砚台﹍﹍他爱人把它们洗得干干净净,纤尘不染,放在太阳下晒着。微风吹过,那些书籍和报纸一层层卷起来,散发出淡淡的墨香。那一张张泛黄的书页,就像一面面鲜艳的红旗,在这崇山峻岭里不屈地飘扬;更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曾经孤寂而晦暗的天空。</p> <p class="ql-block">  “每到清明,我们都要拿出来清洗,晾晒。“陈道荣说,“这是陈逸群烈士家的遗物,连同他当年栽下的那五棵桂花树,我们一家人看得特别重。“</p> <p class="ql-block">  陈道荣还说,当年陈逸群的妻子周棠卿,不满20岁,一个人含辛茹苦带着儿子,彼时她再次身怀六甲。当丈夫遇害的消息传到她耳边时,这个倔强的妇女不堪重负,溺水而亡,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无人照看而不幸夭折﹍﹍</p><p class="ql-block"> 陈道荣说着说着,声音渐渐地低沉下去,一个人静静地看着远方,似乎在寻找天堂的叔祖父。</p> <p class="ql-block">  扶贫的春风吹到西向村的时候,陈道荣和他的三个孩子一起走进了西向水果种植合作社的产业园区,并开启了他由贫困走向富裕的幸福之旅。昔日老实巴交的烈士后裔,终于沐浴到祖国温暖的阳光,相信不久的将来,陈道荣一家一定会过上美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淳朴善良的家庭,良好律己的家风,传承烈士精神的家教,在陈道荣家闪耀着朴素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从陈逸群故居出来,往左下山,大片大片的梨树林掩映其中。四月的梨花,开满枝头,不知道这洁白庄重的梨花,是不是烈士们那高贵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在县党史办,我重新翻阅了陈逸群的不凡经历:地主出身的他,“五四”时期,参与组织铜鼓学生联合会,任宣传部长。1921年考入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6年任铜鼓党团中心书记,1927年任中共铜鼓县委书记,11月被捕,后被押送南昌,英勇就义。</p> <p class="ql-block">  1927年正是中国革命事业最黑暗最恐怖的一年,陈逸群没有因为白色恐怖的环境而选择退宿;一个世纪过去了,放眼望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再去翻阅陈逸群烈士留下的文稿,从字里行间留下的似乎是另一种风景:有几人能够抛家舍业追求理想?!几人又能够初心如磬慷慨赴死?!</p> <p class="ql-block">  而在今天,我们行走在西向熙熙攘攘的村头,匆匆而来的行人,匆匆而去的游客,谁也不曾设想,他们中的祖辈,用一支笔,几篇文,一股气节,一种精神,书写铜鼓红色的精神粮食,创立铜鼓不朽的精神丰碑,定格铜鼓完美的道德标杆。</p> <p class="ql-block">  回去的路上,有看见许许多多前来寻找陈逸群故居的人们,他们或驾车而来,或步行而来;他们怀着崇敬而来,带着希望而来。</p> <p class="ql-block">  到现在,我终于明白,陈逸群是不在人世了,可是陈逸群又无处不在。他是西向村头的一簇梨花,是飘过头顶的一朵白云,是陈道荣心里的一道守望,是学生们心中的一份信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