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首秀(二) 长春掠影:两厂一院记春秋

老殷

<h1> <font color="#167efb">长春电影制片厂</font></h1> 长春,在共和国初创年代,曾是一颗璀璨闪耀的新星,“长春电影制片厂”不仅为新中国提供了那个时代不可替代的优质“精神食粮”,延续了中华儿女对华夏文明积极向上的追求,也在几代人的心里留下了“不忘初心”永恒的情缘。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走进厂区,脚下一块块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长春电影制片厂走过的历程,驻足端看,崇敬之心犹然而起。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成立比新中国诞生还早,抗日战争刚刚胜利,长春地下党就派员接管了日本人控制的“满映”,1945年10月1日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 1946年4月14日,长春解放,根据延安《接收东北敌伪电影事业,建设我党电影宣传机构》的方案, 中共中央东北局任命舒群为东北电影公司总经理,张辛实为副总经理,袁牧之为顾问。 <br> 1955年2月28日,东北电影制片厂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现在称为长影集团公司。 长春电影制片厂在战火中诞生,许多作品都经受了硝烟的洗礼。长影集团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建立了长影博物馆,陈列展出长春电影制片厂光辉的历史。<br> 如今长影旧址博物馆成为吉林省重要的文化地标,这里有深厚的红色基因,流淌着红色的血液,长影用胶片和光影记录下了人民的故事、时代的荣耀。<br> 长影旧址博物馆完整保留了1937年原“满映”建筑的基本原貌,占地面积46万平方米,通过文物保存、艺术展览、电影互动等形式,呈现了电影艺术、电影道具、电影特技、电影工艺、电影生产等多重主题,展现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和历史史料,用厚重新颖的展陈形式,全景展示了长影的光辉历程和艺术成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诞生、发展、繁荣、变迁的艺术殿堂。 走进博物馆,宛如走进了光影的中国现代史。 这些当年耳熟能详的电影和人物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遥忆当年看电影《英雄儿女》首播,王成“向我开炮”的镜头令多少人心灵震撼、潸然泪下! 长影厂的工农兵厂徽久久地印在了广大观众的脑海里。 展台前久久不愿离开,长影厂的老电影带给我们多少欢乐,“双枪李向阳”成为当时无数青少年心中的偶像。 钢铁战士、董存瑞、赵一曼......银幕再现了铸就钢铁军魂无可替代的红色基因。 长影厂3300多部电影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的精神食粮。 很多电影不仅成为了经典,也在众多观众心底留下了真的准则、善的萌芽、美的种子。 通过“边寨烽火”等电影,王晓棠、王心刚成为那个时代的第一女神和第一男神。 长影厂的电影成为电视及新媒体问世前人民群众精神享受的“饕餮大餐”,那时候如能连续看上两场新电影是可遇不可求的奢侈消费。 还记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刚刚懂事,第一次看“不拘小节的人”时,一群小伙伴笑的前仰后合。 还记得为看电影“五朵金花”,很早就到操场占位子。 长影厂创造了人民电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七个第一:<div> 人民电影第一部多集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17辑 1947——1949);<br> 人民电影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1947);<br> 人民电影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1948);<br> 人民电影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1948);<br> 人民电影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1948);<br> 人民电影第一部翻版片(译制片)《普通一兵》(1949);<br> 人民电影第一部故事片《桥》(1949)。</div><div> (注:我去上海电影制片厂博物馆参观过,也很震撼,中国电影的很多个第一在上海。)</div> 我国传统戏曲也搬上了银幕,博物馆里的戏剧片服装道具也美不胜收。 漫步在长影厂影片构筑的时光隧道中,看着一部部伴随着几代人成长而熟悉的影片名字,就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分外亲切。仔细辨认每一位“老朋友”,仿佛让我们回到了曾经火热的峥嵘岁月。<div><br></div> 每一部电影中的主人公,仿佛和我们同乘一列车,带着时代的喜怒哀乐,成为我们走过岁月的见证者。 看着这些“老朋友”的名字,绝大多数我都认识(看过的电影),真是百感交集。 和“老朋友”们面对面地跨时空交流,感觉是那么的亲切和默契,就好像当年朋友间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情节就发生在昨天。岁月带不走的是永恒的真、善、美以及无尽的怀念。 尽管这列车的蒸汽机车头早已换成了“和谐号”,这是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然而,今天的速度也来自昨天不可或缺的原动力,不忘初心! 博物馆的顶层有一个巨大的展厅,长影厂最早的徽标就成列在大厅中央,看见这座金光灿灿的工农兵徽标,无数美好的回忆涌上心头。 还有数百种不同时代的各型放映机,也让人流连不已。长影厂博物馆内容十分丰富,这里只是挂一漏百,记录下我的一点感慨。 <h1> <font color="#167ef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font></h1><div><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说起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国人几乎无人不知,因为“解放”牌汽车在中国独占鳌头半个多世纪。</font></div> 长春市中心长汽集团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长春市的地标建筑。 远看十分壮观。 其对面就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旧址。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时,虽然东北是我国最发达的重工业地区,但要想造汽车也是天方夜谭。在前苏联“老大哥”的援助下,“一五时期”确定的156项重点项目中,就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毛主席亲自为“第一汽车制造厂”题写了厂名和奠基纪念碑。 听说旧址现在已经成为汽车博物馆了,我们慕名前往,问了很多人,跑了好些冤枉路都没找到,后来一再询问查找,不在这里。 原来长春一汽车博物馆位于长春一汽集团公司的汽研所内, 且不对外开放。十分懊恼沮丧,只好在这些现代化建筑前徘徊,试图找找老“解放”的灵感。 后来听说,为了展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长春一汽集团建立了面积达4800平方米的汽车展厅,展出了所有一汽生产过的汽车实物,可惜我们不能进去。 凝望着长春街头老解放的雕塑,心潮起伏,感慨万千。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问世,承载了新中国崛起的重任,那时候哪个单位要有一辆解放牌汽车该是多大的荣耀。记得1964年北部湾事件时,我们在滇南乘坐的还是美国佬留下的道奇十轮大卡车,直到七十年代中期,我们部队也还装备有前苏联的嘎斯51、嘎斯63 等老车,可见换装的速度不快(即便这样,援越抗美期间,我国无偿支援了白眼狼越南两万多辆解放牌汽车,到1979年自卫反击战时,他们的主战车辆最多的还是解放牌)。 我一参军就和“老解放”打交道,那时候车辆维修保障也归装备部门负责,我们的工作除了武器弹药的供应保障外,还负责车辆零备件的供应。当时数量最多的就是解放CA10(图一,后驱运输车)、解放CA30(图二,前后驱动的火炮牵引车),因此对全车的零部件十分熟悉,至今不忘。后来解放141(图三)出来时,车辆维修保障已经划归独立出去的车管系统了。没想到,退休多年后来到了老解放的“出生地”,犹如来到了“老朋友”的故乡,很是兴奋。 <h1><font color="#167efb">吉林省博物院</font></h1><div><font color="#167efb"> </font>吉林省博物院(原名吉林省博物馆),1951年在吉林市成立,1954年迁至长春市。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属于国家一级博物馆。</div> 吉林省博物院现有文物藏品12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95件、二级文物3379件、三级文物14280件、其它文物近10万件。 始自远古,及至现代,精华荟萃,内涵丰富。其中高句丽、渤海、辽金时期的文物以及中国历代书法绘画、东北抗日联军文物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一个个改造自然,物竞天择的历史旧影,昭示着汉、肃慎、夫余、鲜卑、高句丽、靺鞨、渤海、契丹、女真、蒙古、满族各民族人民曾经的战天斗地和激荡壮阔。 《汉唐古韵》展示了汉唐时期吉林省的历史文化与面貌。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图3)为国宝级汉代文物。利用错金银的工艺,造型精美,上面是一个鹰头,中间是一个神兽,倒着的双手抱着一条鱼,全身镶嵌11颗红宝石和绿松石等宝石,后面有一个圆钮,中间是一颗红宝石,这是汉中央王城送给夫余国贵族的珍贵礼物。<br> 每一件馆藏文物都有深邃的历史故事或岁月的沉淀。<br> 高句丽(汉,白玉耳杯)(图四)<br> 在古代,耳杯用于盛酒或羹,亦称“羽觞”。实用耳杯多为漆器,亦有陶质的,玉制耳杯为数甚少。此耳杯玉质光润晶莹,富丽端庄,系用新疆和田玉磨制而成。其形制与满城汉墓出土的料耳杯相似,当为汉代畿内工匠的杰作。是中央王朝馈赠之物(看起来怎么感觉是金属的,笑)。 墓壁的绘画装饰竟然如此华丽。 各种壁画栩栩如生,可惜我们对考古不甚了解,只能看看热闹。据介绍,这是渤海国第三代王大钦茂的第四个女儿贞孝公主墓出土的壁画模本,是首次发现的渤海人物形象。 面对绘画如此细腻、场面如此宏大的壁画,我们被深深地震撼。 《松漠雄风》展示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青铜时代吉林省的历史。<br> 我对照历史查阅了自宋元明清以来的各种东北、吉林地图,太复杂了,短时间根本理不清。明朝时期的历史地图,水分更大,其实真正能够实现中央集权统治的疆域面积,清朝鼎盛时期是最大的, 只是到了晚清,因为腐朽没落,才丧权辱国割地赔款。<br> 辽王朝是契丹族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公元926--1125年),历史上也存在过近二百年,就在现在的吉林省一带。悲夫,没文化,知之甚少! 国宝级文物:辽代契丹文八角铜镜 。<br> 1184年,中原已被金占领,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1185年,金为了纪念祖先的胜利,建立了这块金碑。 巍峨的长白山,孕育生命的三江之源,肥沃的松嫩平原,边疆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美丽家园。在这里各族儿女携手谱写着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画卷。 图三为完颜希尹家族墓地场景复原。<div> 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灭辽称帝,定国号为金。从此,开始了历时120年的金朝历史。作为金代女真族完颜部的贵族,完颜希尹是女真立国最初的谋臣,先后被任命为元帅右监军、左监军等职。金熙宗继位后,完颜希尹担任尚书左丞相兼侍中,赐加一品,被封为陈王,成为掌握金朝军政大权的重要人物。 对金朝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只能一般介绍。<br></div> 图二是1115--1124年间的定窑瓷器,价值连城。 图二是金代的铜镜,每一面都留有千年的故事。 《白山松水的记忆——吉林省历史文化陈列》是反映吉林地域历史文化的一部大型通史陈列。展览分为文明曙光、汉唐古韵、松漠雄风、明清华章、近代吉林等五个部分,生动地展现了自有人类活动以来,吉林省的沧桑历史与变迁,反映了边疆各族人民不断的交流融合,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宏历史进程。 努尔哈赤吞并了海西扈伦四部,拉开了满清入关的序幕。 图二为康熙检阅吉林水师场景复原。<br> 为巩固边防、祭祖谒陵,康熙三次“东巡”,有两次抵达吉林,了解风土人情、视察城防、检阅吉林水师营。场面再现了康熙第二次东巡时检阅吉林水师的情景。康熙皇帝冒雨视察水师战舰,鼓舞将士,写下了奔放豪迈的《松花江放船歌》。 清代八旗兵的甲胄,胄用皮革制成,加漆黑漆,显得坚实厚重。甲衣正黄旗统身黄色,镶黄旗黄地红边;正白旗统身白色,镶白旗白地红边;正红旗统身红色,镶红旗红地白边;正蓝旗统身蓝色,镶蓝旗蓝地红边,全身一律镶有铜质泡钉。甲以棉布为里,以绸为面,中实丝绵。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做为大清国内务府的派出机构,承载了一个王朝的乡情和它腾飞的希望。史上曾有“南有江宁织造,北有打牲乌拉” 之说。<div> 从公元1648年(清顺治四年)开始,以总管迈图起,到清末兼总管乌音保止,打牲乌拉总管共计36任(包括兼任),31名人选。总管级别,顺治十四年定为六品,顺治十八年升格为四品,康熙三十七年定总管为正三品。在短短46年的时间里,总管地位一再升格,反映了清廷对这一机构的重视。<br></div> 王府屯、仙人洞、安图人、榆树人为您徐徐拉开了吉林的历史帷幕,点燃了吉林大地上的生命之火。先民们依江河而居,逐水草而牧,畋渔猎而食。众多的遗址、遗迹散落在江河湖泊,山地草原。二龙湖古城、西团山、帽儿山、国内城、西古城、塔虎重镇、乌拉古街…… 旗装以衫袍为主。“衣衫”窄长,外如“坎肩”,长至腰际或与衫齐。或罩“马褂”,冬用“长袍”,内著“袄”、“裤”,皇后朝服(故宫藏品),冠、袍、褂、裙、朝珠配套。“常服”,有凤袍,为鲜蓝缎面、彩绣八凤、红绿浓重对比,穿插牡丹花朵彩色退晕微妙,还有“蓝缎菊花百蝶袍”。另有“霞帔”(传世实物),形制增阔,有领对襟两侧系带。青缎面、围领为如意云,中缀孔雀补子,左右绣云鸟下绣对龙及五彩“海水江涯”,滚花边,燕尾摆缘蓝边,缀黄网黄色流苏。还有“马甲”为袍外坎肩,形式多样。外出有“披风”,为短领大袖对襟,长及膝,早期施五彩夹金绣纹,后有平金团花,波浪水脚,以至点缀珠宝装饰。(网上抄的,咱不懂。) 最后发一张《东北古代大事年表》<div> 吉林省博物院内容是在太多太丰富多彩了,学问也很深,我只能及其肤浅地介绍一二,有对满清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一定不要放过。<br><div>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