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利分秦楚域,泽沛汉唐年”“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是历经4000多年上古盐都“重庆市巫溪县“宁厂古镇”辉煌时期的千秋写照。</p> <p class="ql-block"> 关于宁厂古镇有太多煜煜生辉的文字去轻叩那些亘古的岁月,也有太多书画去寄托作者对古镇的敬仰和眷念。于我而言,也不知道有多少次行走在这阳光下的古镇、这风雨里的古镇……翻开曾经的照片,有喜悦的、有忧愁的、有青涩的、有成熟的、有独行的也有陪伴同行的。</p> <p class="ql-block"> 走走停停、不难发现“因盐而兴,因盐而衰”的古镇,那些古色古香的木板房逐年减少、残檐断壁日益增多;那些历久弥新的古建筑逐年损毁、遗址废墟随之增多;那些土生土长的古稀老人逐年减少,沉默坟墓随之增多……唯有千年传奇盐泉还依旧汩汩流淌,水还是那样咸,盐还是那样白!</p> <p class="ql-block"> 对古镇的深深敬畏、深深依恋、深深思考和关于“上古盐都”传奇的想象越发浓烈。</p><p class="ql-block"> 百花盛开,春风和煦,我又踏上了上古盐都宁厂古镇这片神圣的、传奇的土地。这一次算是为心中构思的“长卷”而行,陪同我同行的小宝和我一样一步一步走着丈量七里半边街对岸的距离,细心观察一瓦一房、用心揣摩曾经的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 繁华千年如过眼云烟,只有后溪河两岸的崖壁,经年累月风吹日晒却依然壁立千仞。运盐的凿壁石孔,大宁河巍峨群山的山脚石壁上清晰可见,这些石孔,多呈方形,孔径20厘米见方,孔深30厘米至50厘米左右,沿着后溪河向大宁河延伸,这些石孔为古栈道而凿,东接湖北竹溪,北连陕西镇坪,西通城口,形成了总长达数千公里的古栈道网,这些规模巨大,工程艰难的古栈道,系何人何时修建,在现存的历史典籍中却几乎没有任何记载。如此宏大的工程,似乎成了千古之谜。加之栈道山路纵横交错为运盐,蜿蜒在崇山峻岭间的千年古盐道迂回曲折,栈道上运盐的场景荡气回肠。北连陕西关中平原,西通巴蜀盆地,东接荆楚大地,在秦岭、汉水、大巴山的山重水复间,孕育出丰富多彩的秦巴文化。</p> <p class="ql-block"> 此时,我们已经步行进入上古盐都,河对面红的、粉的、白的花正争奇斗艳,葱葱郁郁的各种绿——墨绿、深绿、草绿、翠绿、淡绿……绿得深沉、绿得耀眼!倒塌的、倾斜的、残留痕迹的木板房、断壁和房基在林中若隐若现,“千年沧桑”就这样静静流淌着千年斑驳古韵。</p> <p class="ql-block"> 古盐道沿途,古村凋敝、人烟稀少,我们一直向前走着、记录着影片、似乎到了远古无人区,除鸟雀声可以打破寂静外,似乎没有其他的。右侧是山,山坡上的坟墓数量不少,大多用石头堆砌的,石青色显得十分灰暗,周边大多杂草丛生,偶尔有一两座坟前挂着几束当地人称为“挂亲”的白色纸条,树木也不少,有的直立向上、有的蓬勃散发、有的歪歪扭扭的……眼前路旁的这棵,树根估计有三分之一的部分抛露在泥土之外,也许是大雨冲出来的吧,有十多根直径30厘米左右大碗口那么粗的根茎如同章鱼般趴着,从山上生长的地方到地面上大概有两米多长,向上看主干粗壮得很,左右两侧有许多斜倚的旁侧枝丫,再回过眼神顺着树干朝下看,主干出土的水平面山坡,树的正后面,四五座坟墓并排而立,阴森森的。突然乌鸦“哇——哇——哇……”忽远忽近,无风,却打了几个寒颤,瞬间加快了脚步,无暇顾及河对面的羊肠小道和“七里半边街”那些古老的破旧房。</p> <p class="ql-block"> 很快到达第一道桥,这里的古桥已经没了痕迹,新桥俨然已经也不新了,这座吊索桥经历了多少风雨不曾知道,但依旧显得牢固,可以放心来回走动。这边是山,崖壁上的绿草随风摇曳;那边是曾经繁华的“七里半边街”,桥附近古老的街上木板房墨韵浓厚,远处青山如黛。</p> <p class="ql-block">再放眼望去,也有不少后来才建的土坯房、石瓦房、砖瓦房屋夹杂在木板房间,旧是旧了些,但和木板房相比,又显得格外青涩,其实谁也不知道这条古老的长街究竟承载了多少朝代的不同风格的房屋,也许所见这些古老的木板房同样可以用“青涩”修饰它们定向性的当时的年龄。残留下来的房屋不算太多,残留的房址倒是不少,依稀可见那是一排排的,前前后后,错落有致,依山而建,别有一番风味。顺着河流而上,那长长的、高高的、古老别致的、美轮美奂的河堤全是石头堆砌成的。外层所见石头大小不同,却显得平整有序,堆砌得恰到好处的完美、那一定是精心选材,精工细作才能达到的水准,每一个石头之间都衔接得特别紧凑,显得很坚固、于是石与石之间的微小缝隙线条便曲直相映、自然生动。一丛一丛的柔柔的杂草随石缝向上而生,有鹅黄的,土黄的、赭石的,还有深深浅浅绿色的与古老的河堤完美映衬,特别有历史韵味。河的堤岸到河水旁的石阶,有的坡度较大,似乎略低于直角90度,而且较狭窄,好在有石头砌成的护栏,对于我来说,可以一手扶护栏一手拼命地抓扶着另一边的河堤,这样的石阶上下考究的是腿力、体力和爬坡上坎儿的功夫;有的坡度相对来说要舒缓得多,而且阶梯宽,大多用条石砌成的,可以两三个人并排而行,走上去轻松惬意,可以一边神清气爽的欣赏风景,一边回味那古老的传说,你可以随意走停,任你挥洒自由。河堤岸到河水边的石阶数量也不少,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道石阶,设计很人性化,富有智慧,仔细观察石阶的方向很讲究,大部分是逆流而上的,于是石阶护栏河堤坝融为一体,可以最大限度的有效抗洪。极少数是顺流而设置的,但这种石阶不远处就会有另一道石阶相对而存在,把它们用线连起来几乎成梯形,而且两道石阶河边汇集的地方是相对宽阔的。再回顾这些石阶没有哪一道是完全相同的,我已被这古老的、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长长河堤和堤坝里面所嵌入的古镇风情石阶深深折服。站在河边静静凝视,久久远眺……</p> <p class="ql-block"> 一缕春风拂过,提醒我们前面的“七里半边街”还有很远很远,敬畏的心也许让你情不自禁发出无限感概。亦走亦留的脚步、忽缓忽急的脚步总是向前丈量着脚下这方神圣的土地,走着走着 木板房越发多起来,半山腰处也有许多高低不一、大小不同的倒塌房墙和房基。</p> <p class="ql-block"> 第二座桥依稀印入眼帘,这里的古桥还有两个象征性的脚墩,新的铁索桥横跨河面矗立静然,站在桥上望街的那边,眼前雄伟高大的建筑物,门大、窗多约四层,比其他建筑物高许多,面朝桥的方向有一面墙的顶部醒目位置处有一颗硕大的浮雕红色五角星,使其整个村落煜煜生辉。红色五角星旁,正对着河面的的方向墙面上方有一一排让人热血沸腾的大字“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作为中华儿女倍感自豪,徜徉在春风里从桥的这头走向那头。满怀期许已经步入原汁原味的古村落,老街静谧而安闲,老街上行人寥寥、建筑古色古香,多为石木结构,路铺青条石,而木板房墨韵浓厚,具有典型的全楔式木结构川东民居特色,显得古老而淳朴,这里2010年12月被评为中国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桥上所见的雄伟建筑原来是当时的供销社,东面最上层窗下的墙上有一排温暖的黄色浮雕繁体字“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八个大字。在这条古道的街巷里,还有一个高两层的长长的建筑墙上镶嵌着红色大字“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走在这古老的七里半边街,不得不将情怀释放,重温那些永垂青史的、浴血奋战的、慷慨激昂的……红色历史。这个古镇上还居住着一些老人,和当地和蔼可亲的老人们搭讪得知,这座古镇的镇东有守卫它的青狮白象岩,还有一群似人非人的石蹲,谓之"十八罗汉",是白莲教起义军的据点遗址。镇南半山腰上的女王寨,是明末清初李自成部将贺珍扎营抗清18年的山寨,寨墻山门尚存。镇西一山耸峙,状若金字塔,其名二仙山,山腰一洞,乃远近闻名的仙人洞。该洞不仅景物别致,且有"一局残棋说烂柯"的神奇传说。洞内刻有明朝状元、著名学者、地图学家罗洪先诗句。二仙山顶有一寨桃花寨,是明正德年间盐工鄢本恕、廖惠起义的遗址。而第二座桥这块地界处还有学校、影院、商埠……这里曾经吴蜀之货,咸荟于此,是官家、商家,兵家、四面八方客人聚集的中心地带之一。再仰望供销社后上方那些残留的、阔气的、别致的古楼大门,和一处又一处随势而筑的房基,可见当时是何等的繁华!原路返回,与“七里半边街”隔河相望,继续往前走,曾经的繁华,岸上的车马兴隆,人们摩肩接踵的场景由远及近,买卖吆喝声应和着水中运盐的船头,驶向河边洗衣的俊俏姑娘,又眷念着随一声声忽高忽低的船工号子飘荡远方。回眸眺望,依山伴水的古镇房屋极具特色,临河的民居大多是木质吊脚,这些房子大多因地制宜,随势而筑,以石为基,以木制梁、柱,以砖、土或石砌墙,以竹隔断,以青瓦盖顶,错落有致,清明素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宛似天成。靠山的民居则多为石头垒砌,就地取材,山石、条石、鹅卵石并用,如同城堡一般坚固。</p> <p class="ql-block"> 河中“象鼻石”周围碧波漾漾,只是少了曾经的人影绰绰。嫩绿的水草和青苔将河水装扮得格外柔和而富有生机。</p> <p class="ql-block"> 第三座桥就位于这风景秀丽的河段上方,桥的那头依然是古老的“七里半边街”桥的这边便是上古盐都“盐厂遗址”。遗址里面有锈迹斑斑的大铁锅、有粗犷夸张的大木桶、还有许多坚固挺拔的房柱和宽阔豪迈的厂房以及那些风蚀残留的木桩和瓦片……当然也有许多生命力顽强的芦苇!据史料记载,到清乾隆三十七年,宁厂全镇已有336眼灶,均燃熬盐,有“万灶盐烟”之美誉,1949年前后盐厂还有99眼灶。古盐场遗址有68眼灶址,保存完整的15眼,制盐厂房近3万平方米。到公元1997年停产,数千年历史进程中,演绎了一部巫盐文化的辉煌史诗。该遗址是我国开发较早的以自然盐泉为基础的盐业遗址,是川渝盐业开发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该遗址盐灶群规模大、数量多,输卤管道、蓄卤池等遗存保存齐全,完整地展示了我国古代制盐生产流程;该遗址规模宏大,功能分区清晰,历史风貌保存完整,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和,具有非常好的保护利用价值。2019年,大宁盐场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第四座桥处,桥的那边依然还是“七里半边街”青石街道逼仄,吊脚楼、过街楼等古建筑沿后溪河蜿蜒延伸。桥的这头便是神奇的“盐泉”所在地,盐泉从岩壁石缝中倾泻而下,银雾飞溅,泉下有水池和一座布满青石苔藓的龙头石雕,水池的正前方有许多大小相同、分布整齐、排列有序的石孔,池中的盐泉便从石孔中流出。正因为有这汩汩流淌的神奇盐泉,这里才有上古盐都宁厂古镇4000多年的制盐史,这汩汩流淌的神奇盐泉,赋予这方土地因盐而兴的传奇历程,历史上曾设立郡、监、州、县,有过“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吴蜀之货,咸荟于此”、“利分秦楚域,泽沛汉唐年”的辉煌。有这汩汩流淌的神奇盐泉,远古时期这里才是“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樯,食也”的乐土,在唐尧时期就是极盛一时的巫咸国的本土和首会所在地。有这汩汩流淌的神奇盐泉,在宁厂逐渐产生了最早的股份制、联营制、个体制等多种商业模式,盐道上形成了众多商埠、口岸、村落、城镇,汇集了众多宫、庙、会、馆、堂等商业组织形态。有这汩汩流淌的神奇盐泉,宁厂古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正成为新的旅游热门地,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领略神秘的巫盐文化风情。神奇盐泉与那个美丽的传说还将这边土地赋予古老而神秘的色彩——远古时期,这儿曾是一片原始森林,鸟语花香,百兽和乐。有一天阳光明媚,微风和熙,猎人袁氏英俊潇洒,有着古铜色的皮肤,有着矫健的身躯和敏捷的身手,他手执弓箭到此狩猎,只见清风阵阵、河面上波光粼粼、树林里鸟鸣婉转悠扬,鲜花千姿百态。他沉浸在花香美景中,忽然,从灌木丛里蹦出一只洁白如玉的梅花鹿,灵巧地从他面前奔跑而过,浑身散发着精灵之气。他猛然醒悟疾步追赶,淌过小河越过山岭到达宝源山附近,见到白鹿缓慢了奔跑的脚步便急忙引弓搭箭,只见一箭飞射过去,那白鹿却金光一闪,随之一团浓浓白雾缓缓升起,待白雾散尽,白鹿却没了踪影。猎人袁氏仔细搜觅白鹿仍不见踪迹,却听见身旁有潺潺流水声,口渴力竭的他俯下身半蹲于泉边,双手捧起泉水一饮而尽,咸咸的、甘醇滋润、瞬间神清气爽,体力倍增……流传千年的“白鹿引泉”传说就这样为这片神奇的土地披上了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随着全域旅游的有力推进,巫溪“绿色崛起”蓝图已绘制,而对于宁厂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巫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复活古镇俨然不再是只是一个遥远的梦,已经有规划、有目的、有步骤在进行项目实施,一个传统的、原真的、活着的古镇将拥抱新时代。据了解,上古盐都——宁厂古镇将恢复常住人口2000—3000人修复(复建)民居500栋,新建职工宿舍200套,吸引原住民回迁,安置新移民落户。兴办传统产业、恢复兴办制盐作坊、泡菜坊、酱油坊、酒坊、面坊、豆腐坊、杂糖作坊、木工坊、木梳坊、等手工作坊40家。兴办商店、粮油店、服装店、菜市场、五金店、修理店、餐饮店、小吃店、旅店、理发店、茶馆等生活服务行业50家。新建盐文化博物馆、盐水浴、龙君庙、家庭客栈、旅游酒店等文旅项目。将完善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恢复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形态……上古盐都——宁厂古镇未来可期!</p> <p class="ql-block"> 徜徉在春光里,怀着敬畏之心和无限畅想就这样自由惬意的步行着,用脚步去丈量一座桥一座桥的感官距离,用眼睛去欣赏“七里半边街”亘古风韵,用心灵去惊叹上古盐都的历史岁月,我亦渴望能用笔墨纸砚写意千秋画卷,将思考、眷念和惊叹深深寄于我脚下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古盐都宁厂古镇”,待到千年古镇涅磐重生时,一起礼赞和感恩于时和岁丰,黼蔀黻纪的这个伟大时代,一起礼赞和感恩于这个时代的中华儿女、巫溪儿女,始终坚守着筚路蓝缕的实干品质 ,始终不忘赤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始终赓续着不忘初心的担当使命!</p><p class="ql-block"> 韩明银</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