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网上看到一则信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上海招收学生,一位奥赛获奖学生前来面试。负责招生的教授问:你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答:为了找到好工作。教授又问:找到好工作以后呢?学生又答:买房子。教授再问:买完房子以后呢?学生再答:把父母接来住。结果这位奥赛获奖生被淘汰。</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看来,这位学生的回答似乎并没有多大问题,甚至为他的孝心而赏识。其实,这就是中外教育价值追求的差异,或者说是教育的关注点不同。说明白点,我们的教育追求似乎更加功利了一些,或者更加“为我”了一些。在美国哈弗大学,学校大门的入口处写着“走入校门,为增长智慧”,校门的出口处写着“走出校门,为更好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国外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并不只是关注智力因素,更看重的是他人意识、社会担当和国家情怀。我们认为,这就是教育的信仰,也是教育的使命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最应该有的是----信仰。</p><p class="ql-block"> 而我们的教育信仰似乎出现了偏差,在众多人的思维里,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大学、找工作、过上好生活,国家兴衰、社会进退、他人冷暖等似乎与个人没有多大关系。其实,真的没有关系吗?当前的俄乌冲突,导致源油价格大幅上涨,明显增加了所有开车族的出行成本;新冠病毒肆虐,打破了我们每个人的常态生活;环境污染,气候多变,直接威胁到全球人的生活质量……可以说,社会大小环境的改变,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在分享着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都有为社会、为他人尽责的义务和担当。法国作家大仲马在1844年就提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互惠思想,意思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意识,要用实际行动为大家着想,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一定能换来“人人为我”美好愿望。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大多是普通之人,大事可能做不来,但基本的互惠思想应该有,“我为人人”的小事理应能做到。可让我们尴尬的是,有些人连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意识也没有,甚至是在危害社会、祸及他人。面临严峻的新冠疫情形势,政府一再强调、专家一再建议,要严格落实自我防控措施,可就有那么一些人,出门照样不带口罩、照样聚集,明知自己从有风险地区而来,还到处流窜逍遥。我们认为,这些人不仅仅是思想麻痹大意问题,而是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更让我们望而生气的是,在湖边、河畔、林荫等一些休闲场所,常常看到烧烤野餐的残留垃圾,有的是一堆堆一包包,还有的是散落一大片,而野炊者往往又是年轻一代,有的甚至是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这些野炊者,到底是何心态?无非就是“带走有些麻烦,弃之更加方便”。方便了自己,破坏的却是休闲环境,危害的却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他人意识、社会责任、国家情怀何在!</p><p class="ql-block">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乃是灵魂的转向,通过接受教育,人获得谋生的能力,同时获得生命的价值,成为高尚的人。实际上,当下不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我们的“谋生”教育多了些,“生命价值”教育越来越淡化。不少学校确立的办学方向、教育理念等虽然定位在“育人”上,但行动上追求的却是分数、升学和眼前的荣誉,教育信仰与办学实践两张皮,这样的教育,出现“奥赛生的悲剧”不足为奇,乱丢垃圾、不戴口罩更不足为怪。教育缺失了信仰,就仅仅剩下谋生的工具,甚至会成为危害社会的元凶。</p><p class="ql-block"> 其实,作为学校教育,坚守教育信仰,践行教育使命,关键在校长,核心在校长的定力。校长若能摒弃眼前的功利,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把“立德树人”刻在心里,把培养“完整的人”落在行动上,无论风云如何变换,荣辱不惊,升降无意,引领教职员工坚持不懈地“教书育人”,当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个个怀揣梦想,人人饱含向上向美向善的追求,都能为这个社会赋能、增值,不论这所学校升学率如何,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教育一定是理想的教育,学校一定是高质量的学校。</p><p class="ql-block"> 当然,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也不可能改变所有人的思想意识和不良行为。但教育嵌入信仰、践行信仰,却能点亮更多人的心灯,唤醒更多人的责任和担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