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第一圣泉”探幽

灞水人家

<p class="ql-block">步入夕阳之旅,来到西双版纳云游已两年半了。作为盛行南传佛教的傣乡,除了带有民族特色的傣家吊脚楼之外,最能引人注目的即是到处可见的佛寺、佛塔和佛龛了。北客初来乍到,难免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恍忽间以为是身处泰国曼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遍又一遍地倘佯在旖旎风光之中,难免会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历史传奇产生浓浓的兴趣。最初即听说有傣王故宫,还有傣王御用的第一“圣泉”,总想亲临其境,一睹为快。可惜问道无方,曾和同来的乡友,阴差阳错地跑到了以傣家古纳卡文化保留最完整而扬名的曼贺纳古寨,穿村爬山,登高寻觅,折腾了大半天,累得汗流浃背,最终无功而返,悻悻而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然而,虽说未能揭开“第一圣泉”的神秘面纱,但寻找谜底的愿望,却深深地在心底扎根发芽滋长。今年三月下旬的一个傍晚,我又随意走到流沙河与澜沧江交汇处的“远近 五树六花”楼盘散步,门卫热情地介绍说,已经下班了,如想游玩可从岔路沿着景洪去橄榄坝的旧公路前行一公里,就会找到原先傣王御用的“第一圣泉”的另一岔路口。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不觉喜出望外,拿出手机在百度地图上搜索位置,发现再前行两公里,即可到达“第一圣泉”。可惜暮色降临,只能折返下山,待翌日视天气状况再作计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午,天气晴好,碧空如洗,气温宜人,我便按图索骥,兴冲冲地沿着蜿蜒的山路爬坡而上。途中经过即将竣工的黎明大桥,景色煞是壮观。黎明大桥,是澜沧江景洪坝段的第四座跨江大桥,位于景洪坝子东南口,流沙河汇入澜沧江的相接之处,像一道凝固的彩虹,横卧在湍急清澈的江流之上。另外三座大桥,随着江水从西北到东南的流向,依次是高铁大桥、老公路大桥、钢索斜拉西双版纳大桥。这座新桥之所以取名为“黎明大桥”,实际是从景洪市的地名演绎而得名。相传1300多年以前的一个黎明时分,佛祖释迦牟尼怀着一颗普渡众生弘扬佛教的善智之心,从古印度南下,披架裟,执佛杖,捧钵盂,翻山涉水,风尘仆仆,登上景洪坝子西南方的神石山山顶时,适逢曙光初露,万道晨曦照耀着岚烟弥漫的一往无际的浩淼森林,近处百鸟鸣唱,远处雄鸡高啼,宛如天堂仙境,令人心旷神怡,愉悦充盈满胸。面对此时此景,遥想35岁时在菩提树下打坐修行悟得正果,又想到来到此地教化芸芸众生皈依佛门走向光明,佛祖随口慨叹:黎明之城!用傣语讲来即是“允景洪”,但随着建国70余年来汉语普及,为图简约上口之便,“景洪“便与“允景洪”逐渐融合通用了,但还是佛祖命名的“黎明之城”本意。同时,鉴于毗邻大桥不远处,矗立着相传藏有佛祖头盖骨的塔莫庄塔,为了纪念佛祖传教与起地名之恩惠,作为景洪坝子澜沧江的最后一座大桥,取名“黎明大桥”是再也贴切不过了。这里应该说明的是,西双版纳盛行南传佛教即小乘教,与大乘教北传佛教有两个最显著的区别,一是南传佛教信徒可以吃荤,二是可以结婚,僧侣不一定非得出家住庙。当然,这并不影响对宗教信仰的笃诚与坚守,亦是西双版纳民风淳朴善良友好的最好注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从黎明大桥中间拱形出发,百度导航显示,“圣泉”仅距不足一公里。前行不远,果然发现了右拐的岔路口,原先作为旅游景点收费的铁栏栅大门敞开,任由车辆和行人自由出入。一边是高大挺拔披着茂密“簑衣”的油粽树,一边是虬蚺葳蕤结满果实的菠萝蜜树,漫山遍坡的橡胶林中,几多不知名的鹂鸟鸣啼四起,林荫道上弥漫着浓郁的香甜气味,让人倍感神清气爽。半山腰中,又遇一座极具傣家特色的休闲观景亭阁。入亭驻足,极目山水,面向西北远眺,可把有名的告庄西双景和澜沧江全貌尽收眼底。向西南望去,又可把曼弄枫片区和流沙河的远景了然于胸。山风拂面,翠鸟旋飞,临高俯瞰,水天一色,惬意快乐,自不待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过了观景休闲亭一百来米,左边的山崖上修了一座“塔庄董”塔,塔基四周围上了黄绸,以示敬重。旁边立一木牌,是“塔庄董”的简介。“董”在傣语中意为“窥视”,传说在景洪坝子的西北方向,有一山妖经常下山吃人,惊扰得当地民众难以安宁。佛祖便收服了山妖,并率众人在此建一白塔,把山妖镇压于塔下。但妖魔却孽心未灭,时常在塔底拱动翻身,伺机掀翻塔座,再度兴妖作乱,荼毒芸芸众生。佛祖大怒,便选此高地,拔下一束头发,埋于此地并建“塔庄董”来监视山妖举动,从此该妖魔不敢轻举妄为,景洪坝子得以安宁,“塔庄董”塔遂以镇妖扬名,信徒们谒拜进贡,顶礼膜拜,香火不断。这个传说,无疑颠覆了佛祖的形象。按佛教而言,剃度为僧,佛祖何来一束头发埋于地下而镇妖,显然有悖佛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然而,无独有偶。在今年清明节中午,我驾车路过嘎洒机场东边的南联山一路口,突然发现有一“般若寺由此向前”的路标,便按路标所示,遂驾车上山前行不到一公里,果然看到了般若寺。般若寺因般若塔而得名,据般若寺宣传资料介绍,公元833年,由古印度孔雀王朝派出的第八个弘法僧侣使团,由帕马哈阿难达长老率领,辗转来到了景洪坝子,在召蓬玛拉扎王的护持下,嘎洒地区曼真村、曼英村和曼庄些村的三位村长,带领各村村民,合力兴建了埋有释迦牟尼2根头发的般若塔以供谒拜,塔旁随之有了寺庙即般若寺。该寺塔历史上曾进行了4次整修,现在的般若寺塔则是2014年的第5次修葺,在寺院的北边,还为捐钱修塔的施主们,建了一道长长的功德碑墙。般若塔与其它佛塔最大的区别,是塔身银白四周镶金,并不是全为金碧辉煌,给前来谒仰的人们带来了一种洁白如莲的庄严之感。从般若塔下藏有佛佗两根头发,再到“塔庄董”塔底藏有一束佛佗头发以镇妖,说明1300多年前来到景洪坝子传教布道时的佛祖,或朱颜鹤发,或雾鬓风鬟,而不是想象中的剃了发须。如此看来,在发须的剃留之间,佛祖与寻常僧侣似乎还是有点异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弄淸了佛佗的头发之谜,又遇一岔路,右行是奔山顶之斜坡,不用拐弯照直前行200多米,即来到了塔庄莫塔广场平台,两头分别有两棵十几人合抱的千年菩提树,看起来煞为壮观。在广场平台西南方的凹地里,绿荫参天,藤蔓重绕,顺阶而下,便看到一发光金属白虎,匍卧守道,不远处即是一座护井亭阁,旁边竖有两三橱窗,配以图片和文字,扼要介绍了西双版纳第一“圣泉”的由来和傣家用水习俗。傣族是爱水的民族,他们认为水是圣洁的,水是由护卫释迦牟尼的司水女神喃托腊尼赐给的,因而在每个水井上,都按照自己的宗教信仰,修建了不同形式保护水源清洁的建筑亭台。这里的“圣泉”,相传是佛祖从景洪坝子的西南方神石山下山后,逐村逐寨,讲经传道,来到位于东南方的此地后,看到山下江水东逝不息,而山上民众却吃水困难,为解黎民之苦,便用禅杖插入地下,顿时水花四溅,涌泉汩汩,久旱不枯,久涝不溢,四季清凉,甘冽可口,且有明目养生之功效。因源自佛祖禅杖之开,已逾千年,名声远扬,故称西双版纳第一“圣泉”。一千多年来,每逢佛寺滴水、佛爷净身、傣家“泼水”等隆重事项,皆取该“圣泉”之水。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外地均举办奥运“圣火”传递,而在西双版纳则是传递“圣水”。以跳孔雀舞而蜚声世界的傣族舞蹈家刀美兰,在这里迎取了第一瓶“圣水”,彰显了傣家人对水的敬重和热爱。而在平时,总有好多人驾车或骑着摩托车,带上盛水容器,专程来此汲水带回家里饮用。周边远在百里之外的临沧、景谷等地的佛门信徒,也会时不时地来此进奉贡品,打水运回以供赕佛或自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到了井边,就近俯身一看,大约两平米的井口下面,果然有一泓泛着涟漪、清澈见底的的泉水。正值上山费力,微汗薰衣,人困马乏,急忙操起长杆舀勺,伸到井中,打了满满一勺,净手之后,倒入掌中,连连喝了几捧,确实甘冽清甜,沁脾入肺,毛孔通透,燥气全消,“第一圣泉”,名不虚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然而,严格地讲,在西双版纳境内,从井口面积、井水深度和出水量来讲,排在第一的,应属西距50余公里勐海县城的“勐海第一圣泉”。这个“圣泉”,发现于1168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位于勐海县城的象山路新影巷,其井口大约五六平米,泉涌滚滚,墨绿碧澈,深不见底。其护井建筑上方“帕金沙塔”金晖灿烂,光彩夺目,极具傣家民族特色。其泉水不仅供全城居民免费汲用,而且也是制作勐海上等普洱茶的源泉之一,因而是中缅边境璀璨闪耀令人神往的一颗明珠。只是佛祖禅杖插泉在先,只能屈尊“勐海第一圣泉”罢了。所以,来西双版纳游玩的朋友,不妨到这两个“圣泉”都看看,不仅会为傣家千年文化所称奇,亦会为“圣泉”的上好水质所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佛杖开出的“圣泉”,处于景洪坝东南口的猴山。据当地人讲,早些年猴山猕猴成群,结队而行,猴山因此得名,亦是北方游客造访之地。可惜这几年猴影全无,但“圣泉”依旧潺潺不息。西双版纳“第一圣泉”之名,除了赋予佛佗神力之外,还在于八百年来傣王宫御用之美誉。1117年,西双版纳原称勐泐,各勐部落之间纷争不断,械斗不止,尸横遍野,加之瘟疫蔓延,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南诏国即南宋大理寺张榜天下,平定勐泐动乱者即可封王。勐海的帕亚真揭榜起兵,南征北伐,历经一年多的征战,终于取得勐泐安宁。遂于1179年,被南宋王朝封为“勐泐景龙金殿国”之王,并赐虎头金印一枚。帕亚真于1180年把金殿建在景兰,举行了登基大典,正式成为“勐泐之王”,即第一代傣王,傣语称之为“召片领”,意为“一方土地上至高无上的王”;而南宋王朝赐予的职务是“宣慰使”,即傣王、召片领、宣慰使这三个名号是一个含意。然而,由于景兰金殿地处平坝,无险可据,易攻难守,为安全起见,时隔不长,帕亚真王即把金殿王宫迁建至4公里外猴山半山腰,山下即是西南流下的流沙河与西北流下澜沧江交汇,濒水傍山,居高临下,俯瞰平坝,易守难攻,故而营造了凡41王历近八百年的傣王朝传奇。当然,王宫从平坝建到了山上,山上的“圣泉”自然亦专供王室所御用了。可以想象,王公贵族之专用“圣泉”,给猴山这处泉水平添了诸多珐码,这当然是勐海“第一圣泉”不能并驾齐驱同日而语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按照山势而言,“圣泉”位于傣王朝金殿故宫后面,因而就不能不说说景陇金殿国故宫,又称为勐泐故宫,即傣王宫,始建于公元十二世纪,湮灭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存续了近八百年。从建成之初,即与泰国清迈、老挝琅勃拉邦泰人故宫,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代表和象征着傣族文化的古老文明和辉煌。在历史版图上,景陇金殿国的疆域,是如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五六倍。其疆界东至老挝的孟桑德,西至缅甸的孟班,北至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南至老挝的川圹,交叉跨越如今缅甸、老挝和中国三国国土,面积在十数万平方公里以上。傣王传至24世,1568年刀应勐继位,接任明朝宣慰使一职,1571年又被缅甸东吁国王封其为“左掸国大自主福禄至善王”,并以公主配婚,称作“金莲王后”。翌年,屈从“金莲王后”之威,为了便于控制,迎合东吁国的剥削掠夺,刀应勐王便把“景陇金殿国”辖地划分为十二个版纳,即版纳景洪、版纳勐养、版纳勐龙、版纳勐旺、版纳勐海、版纳勐混、版纳勐阿、版纳勐遮、版纳西定、版纳勐腊、版纳勐捧、版纳易武。傣语“西双”意为汉语“十二”,傣语“版纳”意为汉语缴纳税赋的行政单位。从此,西双版纳成了“景陇金殿国”的替代名,而一直沿用至今。由此可明显地看出,傣王传至24世时,“景陇金殿国”已经从巅峰走向了衰退,疆土已由十数万平方公里,被挤压在为不足两万平方公里。江水东逝,风云际会,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演绎了“景陇金殿国”的大喜大悲,令人嘅叹不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景陇金殿国王宫由平坝上的景兰,迁至猴山上的风水宝地叫允帕钪,成为历代封建领主的统治中心。王宫周围还修了5座佛寺和一些佛塔,附近布有曼岗景、曼龙东等8个傣寨拱卫。在山下的流沙河与澜沧江交汇处的平地,专门修建了一条长约2公里、宽约30米大街,以朝廷命名傣王的官职宣慰使起名为“宣慰大街”,供赶摆街市、赛马游乐之用,是西双版纳当年最繁华的商业娱乐中心,一直喧闹了几百年。前文所说2008年迎取北京奥运“圣水”的舞蹈家刀美兰,即1944年出生于斯街。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却有说不完的不测风云。1966年雨季,因暴雨不断,洪水泛滥,汹涌澎湃的澜沧江水倒灌流沙河,无情地冲毁了宣慰大街和附近的8个傣寨,使其空留虚名。又应了“人无双福,祸不单行”的那句老话,接着在“破四旧“期间,允帕钪的王宫亭台惨遭损毁,仅二三塔龛隐没荒林。惟有毗邻的曼贺纳古寨,因地势较高而幸免受灾,默默地见证了傣王宫的风雨兴衰命运,从而有幸成为古纳卡文保留最完整的傣家古寨,吸引着无数游客到此一游,赚得盆满钵满,富甲景洪,名声大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如今,富丽堂煌的傣王故宫已经荡然无存,只有故宫后山的“塔庄莫”塔和“圣泉”,向慕名而来的游人,佐证着傣王故宫的历史遗痕。山坡之下,一个称作“远近•五树六花”的售楼中心,按照历史记载,还原了傣王宫的原貌,以此为中心逐步辐射打造“勐泐文化小镇”,借王宫城脉传奇,远眺江与山景,吸引人们来此休闲居住,不失为又一鸟瞰景洪坝子好地方。由于傣家笃信佛教,又处王宫旧址,楼盘取名“远近•五树六花”,体现了浓厚的南传佛教色彩。所谓的“五树六花”,按南传佛教规定,寺院里必须种植的五种树和六种花。五树是指菩提树、高榕、贝叶棕、槟榔和糖粽,六花是指莲花、文殊兰、黄姜花、鸡蛋花、缅桂花和地涌金莲。这些植物,因形态独特被赋予了深厚的佛教内涵,关于它们的故事也流传了千年。楼盘取名无疑美好,却因近几年疫情袭扰,房地产景气指数锐降,如待建成仍须时日。但亦相信,如果“勐泐文化旅游小镇”得以完工,有八百年勐泐故宫旧址奠基,无疑又是旅游达人的“打卡”之热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到“圣泉”探幽,汲“圣水”润喉,还不能不谒拜旁边的“塔庄莫”塔。傣语“莫”指头盖骨,塔庄莫是高十米左右、下方上圆的笋形砖混黄塔,东望群山起伏,西眺景洪坝全域,北临澜沧江碧浪翻滚,南依曼泐山雄峙,底座为方,上有梯阶三圆,上圆周嵌有8面圆镜熠熠反光,顶竖7颗风铃扶摇叮响,风光别具一格。据傣文记载和民间相传,此塔建于705年,塔下埋藏着佛祖的头盖骨,无论真伪与否,却在境内外的佛教信徒中久负盛名,来此谒拜者众。因最初守护佛塔的两位护塔人,是曼泐人,久而久之,人们便把处于勐泐古宫后山的此地称之为曼泐后山。纵观佛祖景洪坝子传教之行,或许是冥冥之中,景洪坝子与佛祖有万世不解之缘。当初佛祖在黎明时分,踏上了景洪坝子西南方的神石山,为这片蛮荒之地起了“黎明之城”的大名;圆寂涅槃之后,又将头盖骨留在了景洪坝子东北方的高山之上,不舍昼夜经年累月地注视着被他点化皈依佛门的芸芸信徒,足见佛祖对“黎明之城”法眼有加、情有独钟了。景洪坝子的佛门子弟,当然引以为傲世代膜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粗略地讲述了“圣泉”、塔庄董和塔庄莫塔的前世今生,现在重新审视当初傣王一世帕亚真把王宫由景兰迁至猴山的动机,应该有4个方面的考量。一是从千秋霸业着想,变易攻难守为易守难攻;二是从饮水养生着想,变“圣泉”为御用,独享甘冽清爽,擢升王室品位;三是借塔庄董塔的镇妖之威,昭示独掌佛祖伏妖之神力,给诸多部落势力以震慑之警;四是相伴塔庄莫塔,既有谒拜之便,又有分享谒贡佛祖之尊。抑或帕亚真王并没有想的这么多,但近八百年傣王朝生生不息的历史,已经隐隐约约地证明了这四点,尤其是曾经欺压掠夺景陇金殿国的缅甸东吁国早已灰飞烟灭,中国大陆亦经历了宋元明清和中华民国等六个朝代的更迭,说明了秉守佛教信仰的傣王朝生命力的顽强与坚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滚滚澜沧东逝水,浪淘尽千古英雄。江山千秋事,宇宙一微尘。云烟飞过处,沧浪一声笑。“圣泉”依旧在,乐享夕阳红。觅”圣泉”,谒佛塔,探遗迹,发感悟,侃笑谈。文后附上《谒傣家“圣泉”》小诗两段,权作结尾,学识浅陋,不妨“拍砖”,多多赐教。</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夜雨过后登猴山,</p><p class="ql-block">慕名乘凉觅“圣泉”。</p><p class="ql-block">澜沧江畔东南处,</p><p class="ql-block">荒藟满坡景万千。</p><p class="ql-block">密林翠鸟叫声喧,</p><p class="ql-block">菠萝蜜果溢香甜。</p><p class="ql-block">蜿蜒山路不觉远,</p><p class="ql-block">塔庄莫边遂心愿。</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傣宫后山呈瑞祥,</p><p class="ql-block">塔庄莫塔美名扬。</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插神仗,</p><p class="ql-block">一泓碧水漾佛光。</p><p class="ql-block">曾为王公御用汤,</p><p class="ql-block">清冽甘甜润五蔵。</p><p class="ql-block">绵绵不绝话传奇,</p><p class="ql-block">恩泽傣家千年长!</p><p class="ql-block"> 2022.4.10于版纳“圣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