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 1968届初一.一班 侯冀宣 </span></p> <p class="ql-block">1973年作者侯冀宣在辽沈战役纪念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的军旅生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一 在农村参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我在1965年考入辽宁省实验中学,分在初一.一班。1968年9月25日响应号召下乡插队,成为一名“知识”青年。我是和大姐侯冀平、二姐侯晋平一起插队到昌图县东嘎公社何家大队第八生产小队(金山堡东队)。</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青点同学都来自本校,有12人。男生5人有高一.三班的吕振海、郑毅、赵济国,还有赵济国的弟弟赵济仁(初三.一班)和我。女生7人有初三.三班的刘利华、徐开媛、王晓红、田青和我二姐,还有我大姐(实验中学初中毕业生)和刘东风(初一.四班)。</p> <p class="ql-block"> 在我下乡的第二年初,丹东炮兵部队来征兵,负责人是那连长。我报了名。那连长看我1.76米的身高很感兴趣。我在体检时医生问我的耳朵是否有毛病,我说得过中耳炎。很遗憾就因这句话,失去了参军机会。</p><p class="ql-block"> 1969年年底,在我劳动了一年零两个月后,迎来了第二次征兵。我接受了上次的经验教训,老老实实做人,少说话。我在12月27日接到了入伍通知书,当兵的愿望终于实现了!</p><p class="ql-block"> 三天后,我怀着不舍又兴奋的心情告别了朝夕相处的同学们,告别了农村。我们大队去当兵的有秦国志、赵发和我。大队为欢送新兵做了一顿高档次的饭。说高档次是大队尽其所有了,没有菜,只有粉条和半桶油。于是用了半锅油加水煮了粉条。大队领导没有参加,只有送我们的车老板和我们吃饭。这是我在离开何家大队的最后一顿饭,大米饭和水煮粉条。</p><p class="ql-block"> 饭后我们坐着马车到了东嘎公社所在地,再坐汽车到了昌图县城,到县城后就坐上火车出发了。当时不知道火车要开到哪里,我们要去哪里。火车以飞快的速度奔驰,路过沈阳站时呼啸而过,没有停留。沈阳,我生活了16年的地方,就这样越走越远了......。我家是1954年12月从当时的宣化市搬到了沈阳高级通信学校。如今要离开她了,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p><p class="ql-block"> 火车离开沈阳站不远的地方突然停下了。我听到有人喊我名字,就急忙跑到车门口,正看到我妈妈在找我,我惊喜万分。经妈妈一说,我才知道,我的小学同学赵光平和张成军插队在康平县,也参军了,就在火车上。赵光平的爸爸通过沈阳铁路的军代表问到了这列火车停车的时间和地点,即沈阳皇姑屯车站。就急忙约了我妈妈和张成军的妈妈和妹妹赶来看我们。这真是一次意外又难得的亲人相逢。</p> <p class="ql-block">1970年我和同年参军的小学同学在赤峰市留影。左起我、张成军、赵光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二 新兵训练和培训</b></p><p class="ql-block"> 火车又启动了,经过一夜,在第二天上午9点多停了。有人说是到了朝阳市货运站。还听说终点是赤峰站,是新兵训练营所在地。当天傍晚天快黑的时候,我们到达了终点站赤峰市。新兵很多,但大家都在往不同的方向疾走,若不跟紧自己的队伍,就很容易掉队。我们连住在赤峰市粮食局,都是平房,但屋子里空空的,只有地上铺着一个个的草垫子。我们放下背包开始打地铺。新兵训练就这样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1970年1月10日我(后排左二)与辽宁省实验中学同年参军的七名同学在赤峰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一个月后,新兵训练结束了。我们从赤峰坐汽车到了500里外的林西县,这就是我们师部所在地。从林西再往北18里,有个大营子公社就是我们团部。我们的部队是XX军区守备第X师,我这个中耳炎患者竟然被分配到了X师X团通信连电台,当了一名报务员。我们新兵连从昌图县来的45人中,有我们辽宁省实验中学的七名同学。除我之外他们是,高三的李永纯、高二的李军、高一的李铁生、初二的魏士联、初一.四的李文芝、初一.四的邱纪林。记得李军、李文芝、邱纪林被分配到了团部特务连,其他几人都分配到了步兵连队。</p> <p class="ql-block">1972年我(后排左一)与沈阳籍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那时从司令部到各连队都没有营房。我们全团住在XX县XX公社老百姓家的民房里。两天后,我们一部分新兵和各营调来的几个老兵,一起来到了70多里外的XX团驻地,XX公社XX大队。这里是师部通信科委托师通信营举办的全师报务员培训队。参加这次培训的有沈阳新入伍的杜革和我、昌图入伍的李国臣、李友海、于振江、田克武、孟凡伟及各营来的老兵周大顺、孟庆国等人。</p><p class="ql-block"> 培训队学期半年,不是正式建制单位,不发展新党员。许多和我同期来的表现好的战友在入伍一年后都入了党。而我入党因培训受到了影响,晚了一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参加报务员培训的学员不是都能胜任报务员工作的,不合格的就被转行或淘汰。我团里就有5人转行,通信连的5人里,我是唯一的一个没有被淘汰的合格报务员。其他4人均无缘当上报务员。两名去了2瓦班(2瓦是军队通信术语),2名</span>去了通信排。这也为我后来在部队能够提干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培训队期间我还做过一件好事。有一天听杜革说,刘家营子的一位老百姓家着火了。我就和杜革跑了过去,看到火已经熄灭了,但烧坏了房子和一些家具。<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想帮助他们,就按照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的做法捐钱给他们。我把攒下的5个月的津贴费共30元钱全部捐给了受灾老乡。</span>后来不知队领导是怎样查出来的,还给予我和杜革口头表扬。</p> <p class="ql-block">1972年7月9日我(前排左一)与电台战友在林西合影。</p> <p class="ql-block"> 半年的电报员培训结束后,我回到连队工作。我们就开始电台实习。除前往锦州、盖县、巴林右旗等各地各实习3个月,其余时间不是在师部通信营,就是在本连电台实习。<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一天24小时分成6个班,夜晚是每3小时一班,</span>晚上值班,白天补觉。但我和几位战友经常不补觉,白天参加盖营房施工。还有几次晚上接班的人起不来,我都是连值两班,即工作6个小时的夜班。我参加盖营房,一盖就是4、5年。75年我担任了电台台长。</p> <p class="ql-block">1972年7月我与通信连电台全体战友合影。我在后排左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三 进修和教学</b></p><p class="ql-block"> 1977年全国恢复了高考。我开始着急了,因为只上了初中一年级,就被“文革”和“下乡”耽误了学业。没有知识如何为国家多作贡献?1978年总参武汉通信学院到我师招生,我被选拔上了。我是部队恢复院校后的第一批学员。</p><p class="ql-block"> 我一开始被分到十队一区队,学员都是来自我国东北三省和XX军区,六大野战军中各军和各省军区通信营的教导员和副教导员。<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只有我和付家贵两个年青人是来自XX军区</span>。第二天我又被分到了三区队九班。三区队是专门培养教员的培训队。</p><p class="ql-block"> 在培训队学习期间,我们结合党史学习,前往长沙市湖南第一师范、湘乡区委、板仓、岳麓山、爱晚亭和韶山毛主席故居参观学习。另外,夏天我们每天午饭后都要到武汉东湖训练游泳,这大概是属于百分之二十的军事课目吧。</p><p class="ql-block"> 教我们军队政治工作课的教员李凯城,有相当的思想政策水平。后调任总参政治部政研室主任,专精于思想教育与企业文化研究,参与起草过许多重要文件。</p><p class="ql-block"> 军改后,全军上百所院校只保留了43所院校,武汉通信学院仍列位其中。改名为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p><p class="ql-block"> 由于全军各院校急需教员,所以我们原定的毕业时间提前了,1979年上半年就毕业了。全军通信兵最高学府給我们毕业生颁发了中专毕业证书。</p><p class="ql-block"> 毕业后的工作由我们在全军通信兵七所院校中自由选择。七所院校是武汉通信学院、南京通信工程学院、重庆通信技术学院、西安通信学校、广州通信学校、宣化通信学校、沈阳通信外训学校。我父亲在我1968年下乡后从沈阳通信兵学院调到北京工作,家也搬到北京了。我为了离家近,就选择了离北京最近的宣化通信学校。我分配在宣化通信学校政治部马列理论教研室哲学组。当然我更喜欢到党史政工教研室党史组,但领导说党史政工不需要人。</p> <p class="ql-block">原武汉通信学院,军改后改名为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讯学院。照片为学院大门。</p> <p class="ql-block">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讯学院的挂牌。</p> <p class="ql-block">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讯学院。</p> <p class="ql-block"> 我的第二次进修是在1979年下半年,在武汉通信学院毕业后,就到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进修。</p><p class="ql-block"> 1980年西安政治学校有进修名额。我经过努力终于有幸被派往西安学习,开始了第三次为期半年的进修学习。</p><p class="ql-block"> 1980年上半年,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政治理论培训。我被分到了二系五队一班。我们班有10名同学。我的上铺王永生,总参测绘局宣传干事,我对面的下铺柯杨稳,总参管理局京西宾馆宣传干事。我和王永生、柯杨稳是最要好的朋友,人称‘三剑客’。我们三人都是1952年生人,当年为准备实行新的军衔制定职时,我们三人定的都是正连职。我家住在北京,他俩的单位也都驻在北京。我们班的学员都来自总参直属部队,大部分是政工干事。</p><p class="ql-block"> 入学第二天,学校就在学员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了摸底测验。据负责测验的教员说,我的成绩是全队第一。毕业前我被评为全队的“优秀学员”。我在西安政治学校学习的半年时间,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西安政校原校址坐落于西安小雁塔和小雁塔对面的院子里,现已归还西安市园林局,开辟为小雁塔公园。自北京政治学院并入国防大学后,西安政治学校和南京政治学校均已更名为政治“学院”,院址也迁到了小雁塔公园附近的体育场侧面。</p> <p class="ql-block">1980年我(左)和王永生在西安钟楼照像馆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0年7月,我(后排右二)与西安政治学校五队一班同学在西安兴庆公园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0年7月,柯杨稳、王永生和我(后排右一)与被救助的两个孩子在西安钟楼照像馆合影。</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两个女孩,雷敏和雷婕。当时姐姐11岁,妹妹10岁。因生活困难,就在放学后卖茶水。她俩每天边卖茶水,边写作业。我看到后在班里提议帮助两个孩子。于是一班全体战友积极响应,有的捐献纸笔,有的捐献书本,全部送给两个孩子学习时使用。</p> <p class="ql-block">原西安政治学校,在军改后改名为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照片是学院大门。</p> <p class="ql-block">1981年8月15日,军区守备第X师XX团通信连全体官兵欢送老连长梁北林转业,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蒙昭盟</span>合影留念。我在第五排左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进修学习归来,我开始了政治教员的工作。我在1984年通讲了一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约300学时。</span>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包括:唯物主义、唯物辨证法、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四部分。只讲其中一二三部分都不算通讲,只有全部讲下来,才算通讲。时间上不少于300学时。我负责给中专班讲课,每课2小时。一门课四部分讲完要150堂课。</p> <p class="ql-block"> 实行军衔制后,部队院校的教员改文职官员。不授军衔等于我的将军梦破灭了,所以我做出了要求专业的决定。我在第二年转业到地方工作,结束了十六年的军旅生涯。</p><p class="ql-block"> 我在十六年的军旅生涯中,先后做过电报员、电台台长和政治教员,有三次进修学习。不断求学和提高工作水平是我在军旅工作中孜孜不倦的努力追求,也是我的军旅生涯中特别值得回忆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我转业到地方后继续求学,先上了河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的夜大,取得了大专文凭。后考取了中央党校本科函授,取得了本科文凭。最终成为一名高级政工师。总感觉还意犹未尽......谨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侯冀宣近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 侯冀宣,1965年辽宁省实验中学68届初一.一班学生。1968年昌图县东嘎公社知青。1969年12月参军。1975年任电台台长。1978年武汉通信学院学员。1979年宣化通信学校正连职政治教员。1980年西安政治学校学员。1980年7月宣化通信学校副营职政治教员。1985年转业到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副主任科员。1989年石家庄日报社副书记。2012年退休。现住北京。</p> <p class="ql-block">撰稿 侯冀宣</p><p class="ql-block">策划 杨光</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 赵燕冬</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