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北的民歌,最出名的是信天游,主要流传在黄土高原,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至于花儿,是到了西宁才慢慢接触和了解的。不曾想,竟是高原上开得最艳最靓的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8年秋,妻李敬阳来西宁探亲。11月3日,是个周末,闲暇无事,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是记忆力强,而是万能的朋友圈,一查历史就能找着。从西宁新宁路客运站坐大巴,11元一张票,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西宁下辖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p> <p class="ql-block"> 大通最出名的景点是老爷山,位于大通县桥头镇东侧的北川河畔,是大通中部的一座主要山峰,面积约2.5平方公里。因山顶有关帝庙,俗称“老爷山”,又称“元朔山”、“北武当”,是西宁附近一座山势最为雄伟、风景最优美的山峰。出了县城汽车站,沿着建国路,走了不到20分钟就到了。4A级的景区,15元的门票,真够便宜的了!</p> <p class="ql-block"> 出门时天还是晴的,登山时,飘起了小雪。好在落地即化,湿了台阶和道路,但没积雪没结冰,路也不滑。老爷山海拔2928米,与大通县城的相对高度约500多米,单程爬山需要1至2个小时。一路山势陡峭秀丽、植被众多,山间还有很多古老的寺庙、建筑遗址可以参观,还可以俯瞰到整个大通城区,雪后素妆,真是个登山观景的好去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心旷神怡之处,不足与外人道也。</p> <p class="ql-block"> 走过半山腰的观音洞,看到前面一条曲折而上的长廊,甚是欢喜。可以与妻小憇一会了,毕竟从南京来高原,还要雪中登山够累的。不想在这儿,与花儿不期而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廊内悬挂着近百首花儿的词句,大多是4句,也有字句更多的。应该是由当地书法家抄录的,翻拍做成广告牌,挂长廊两边供游人赏析。当时,我两眼放光如获至宝会意一笑徘徊左右流连忘返,连续拍了很多,可惜后来换手机图片丢了。倒是朋友圈的两幅还在,现录其词共飨之。</p> <p class="ql-block"> 青海花儿之一</p><p class="ql-block"> 上地里种的是麦穗儿,</p><p class="ql-block"> 下地里种的是豆儿,</p><p class="ql-block"> 拔草的妹妹们一溜儿,</p><p class="ql-block"> 阿个是我的肉儿。</p><p class="ql-block"> 落款是己丑年 朱锦明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海花儿之二</p><p class="ql-block"> 石崖头上的清泉水,</p><p class="ql-block"> 好不过黄河的稠水,</p><p class="ql-block"> 菊花碗里的冰糖水,</p><p class="ql-block"> 甜不过尕妹的涎水。</p><p class="ql-block"> 落款是己丑春 生仓书。</p> <p class="ql-block"> 一年也发不了几回朋友圈,那天高兴,挑满了9张图片,老爷山4张,随后去的明长城3张 ,花儿2张,还编了文稿:“雪中登山,别有景致。特别是听说关老爷对面娘娘山上有明长城,沿着山村小径,一路寻寻觅觅,终得饱览,很是难得。原始的夯土风貌,真得好好保护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大家对排在前面的雪中登山美景和历史丰厚的夯土明长城遗迹一略而过,对后面的2张花儿图片大为赞赏,奇文共赏好评如潮,真多同道性情中人啊!尤以两位南大才子钱老师汤老师,也分别是我工作后的公文和新闻写作老师,点评解析最为通透,看来花儿的歌词是直抵人心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看到的花儿都是情歌,表达感情直率大胆、浓烈质朴,散发着青海高原特有的泥土芳香。青海的河湟地区,在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文化交融的地区,中原的儒释道文化、西藏的藏传佛教文化、西域的伊斯兰文化和北方草原的萨满教文化,在这里交汇并存,形成了多元瑰丽的文化景观。花儿的唱词虽主要来源于汉族文学,但其曲调却充分吸收了藏、回等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而宗教信仰不同、又大都有自己本民族语言的各民族,用河湟方言共同传唱花儿、热爱花儿,从而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民歌史上的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最美的花儿是用三江最纯净的源头之水浇灌的圣洁之花。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者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唱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花儿对青海人来说像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傍晚散步,常能见街边公园男男女女七八个人围成一圈,男老师自带二胡、三弦、竹笛等乐器,女老师手里拿着彩折扇、彩绸巾,边唱边舞。最刻在我脑子里,很有画面感的是,在西宁昆仑东路青铁佳园门口,有一个摆地摊的阿姨,卖点手工鞋垫和针头线脑什么的,坐在小马扎上,对过往行人不管不顾,手里捧着本带简谱的花儿,心里应该是在默默吟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山容易下山难!上山遇着陡坡,手脚并用就爬上来了。下山不行,台阶窄没有一脚宽,坡度又大,心里慌得很。看到一位父亲带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也没搀着,闲庭信步般,一路说说笑笑地走下去了!估摸着是本地人,把这儿当后花园来散步了!我俩是倒着走,我拽着梯边的扶手和铁链,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往下移步,让妻在后随我而下。就像亮小学时去北京游长城,在“好汉碑”打卡拍完照片,带他下八达岭长城陡梯那次一样一样的。都没有摔着!我想,即使摔也在我怀里,自家的花儿、肉肉的自己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薛震洲2022.4.3补记于西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