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游2017之六:万荣李家大院

河洛翁

出游时间:2017年11月<br>制作时间:2022年4月<br>配乐:我和我的祖国 ▲<div>李家大院</div> <h1> 李家大院“百善壁”<br><br><div deep="10"><h3>莫道富商皆骄奢, 晋南李家善立家[1]。<br data-filtered="filtered">以义制利生意隆, 利义相济家业发。<br data-filtered="filtered">施粥济困解倒悬, 乐善好施传佳话[2]。<br data-filtered="filtered">百善壁上善字多[3],不及李家口碑佳。</h3><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h5>注:<br data-filtered="filtered">[1] 山西万荣的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李氏家族以农为本,以商贾兴,以诚信立,以慈善而名扬天下,演绎了一个白手起家、诚信经商、富甲一方、善行天下的晋商故事。<br data-filtered="filtered">[2] 李氏家族历世以民间疾苦为怀,乐善好施、博施济众,善行善举无数,官民共誉,人称善人。清光绪三年,“天大旱,人相食,种几绝,斗粟白金四两”。李家出资在万泉一带放赈舍饭,救活百姓无数。因乐善有德,清廷赠李家几辈掌门人为奉政大夫(清正五品)。1928年,山西接连两年大旱,李家先后赈济河东十七县灾区捐款,再设粥场。阎锡山和县知事王德成分别为李家赠匾。<br data-filtered="filtered">[3] 李家大院有一面“百善壁”,用不同字体书写着365个“善”字,意在要求自己及后代人天天行善,日日行善,永远行善。</h5></div></h1> D5(续):游览万荣李家大院<div> 离开壶口我们沿着黄河东岸的公路南下,下午两点左右抵达最后一个景点,万荣县的李家大院。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落在万荣县闫景村,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李家大院的主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两大建筑风格,还有中西合璧的特色。走进李家大院,错落有致、古香古色的汉族传统民居,青砖高墙、棹楔鸱吻的巷陌老街,砖木石雕、字画、碑帖等遍布景区。浓缩着汉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晋南民俗民风。除了古建筑的欣赏外,李家大院的最大的看点是以诚为核心的晋商文化和以“善”字为核心的慈善文化。李家先祖在明朝永乐年间因灾荒从陕西省韩城逃荒至山西省万泉县(今万荣县),辛勤劳作,耕读传家,后由农入商,创办企业,成为当地巨富。李家以农为本,以商贾兴,以诚信立,以慈善而名扬天下,演绎了一个白手起家、诚信经商、富甲一方、善行天下的晋商故事。李氏家族历世以民间疾苦为怀,乐善好施、博施济众,善行善举无数,官民共誉,人称善人。李氏家族白手起家的历史、善行天下的美德,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br></div> ▲<div>李家大院前的“善”文化广场</div> ▲<br>李家大院游览图 ▲<br>李家大院大门“广善门”,三层门檐下有“慈善世家”匾。券门两边有对联:<b>一部沧桑,身后留画梁几许,依山独秀;百年风雨,门前有善亩万千,与我同耕</b>。 ▲<br>大门内侧的门檐下有“惟善为宝”和“修德为善”两块匾额。券门两边各有一个五六米高的“善”字。 ▲<br>“善”道,善字无处不在。 ▲<br>崇宁殿 ▲<br>朱子家训:<b>祖宗虽远祭祀不可或疏;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b>旧时大户人家都是这样教导后人的。 ▲<br>李家的劝善: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 ▲<br>戏台 ▲<br>十二面影壁,有八方来财,四面进宝之意。这种影壁造型独特,全国独一无二。 ▲<div>从四个方向都可以看到三面影壁,分别雕刻着不同的图案。<br></div> ▲<br>功德堂,是一座清代早期风格的三间单体建筑。因室内挂满历世官府百姓颂扬李氏家族功绩德行的牌匾,人称功德堂。 ▲<br>一字影壁。影壁上三幅精美的砖雕。中:麒麟踏八宝;左:鹤鹿同春;右:松鹤延年。 ▲<br>民俗文化广场。花墙外为后花园的景行楼。 ▲<br>自明堂,是李家第十五代李道行(字子用)的住所。由木砖石混合结构的一排楼阁、砖砌窑洞及三省台组成。 ▲<br>自明堂中的西洋雕塑。李子用早年留洋英国,接受了西方文化,自明堂的建筑融入了大量的西洋建筑风格。 ▲<br>自明堂的李子用和英国籍妻子麦氏的塑像 ▲<br>自明堂中西合璧的建筑。屋顶为西洋风格,建筑的门脸是中式风格的。 ▲<br>这个亭子完全是西洋风格的建筑 ▲<br>穿过一条狭长的甬道,可进入李家大院的古建筑群区, ▲<br>李家大院的砖门楼,中西建筑风格的融合,精美的砖雕艺术。 ▲<br>精美的铜质屏风,上方是处世治家格言,下方是花卉吉祥物,彰显大户人家的风范。 ▲<br>李子用事迹展览 ▲<br>求学,介绍李子用独特的留学经历。 ▲<br>经商,介绍李家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苦心经营到富甲一方的艰难历程。 ▲<br>行善,介绍李家乐善好施,资助乡里,不吝家财,救荒赈灾的善举。 ▲<br>进步,介绍李家开明豁达,与时俱进的政治态度。李家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br>参政,李子用曾为民国时期山西省议员,被阎锡山聘为山西省参事会参事。 ▲<br>内助,介绍李子用的几个妻子贤淑持家的故事。 ▲<br>后裔 ▲<br>李家大院的砖雕影壁 ▲<br>李家大院的长廊 ▲<br>全国独一无二的百善影壁。影壁上面刻有从商到现代的书法作品中摘取的“善”字,有100种不同的写法,各具特色。影壁上共365个善字,是为了告诫后人要一年365天,天天行善。 <br> ▲<div>李家大院的街道,两旁都是李家各支脉的宅院,堪称是晋南富商民居的博物馆。</div> ▲<br>每个宅院都有一个堂号,都有刻有精美砖雕的砖门楼,门楼融入了西洋建筑元素。院内是一座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典型的晋南民居。 ▲<br>庭院深深 ▲<div>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div> ▲<br>室内装潢 ▲<br>私塾院 ▲<br>放赈楼,是李家的“看家楼”,李家当年专门成立了一个看护队。看护队不仅看护李家的安全,而且还担任镖局运镖的任务,同时还兼管阎景村的治安。当时李家设粥场舍饭时,薛店村和阎景村的村民全部造册登记,届时鸣钟,村民自带碗筷,三餐不限量,吃饱为止。这就是当时鸣钟的地方。所以人们又称他为“放赈楼”。 ▲<br>阎锡山为李家赠送的《博施济众》匾,褒奖李家乐善好施、救荒赈灾的善举 ▲<div>万泉县知事王德成为李氏家族赠《乐善好施》匾</div> ▲<br>水井 ▲<br>花园大门“志于道” ▲<br>进门是李氏祠堂,从廊檐下精美的雕饰看出是一座颇有历史的老建筑。门前对联:<b>贻厥孙谋在勤俭,绳其祖武唯耕读</b>。 ▲<br>李氏祠堂的祭堂。檐下匾额“<b>螽斯衍庆</b>”,出自《诗经·周南·螽斯》。螽斯:蝈蝈,产卵极多;衍:延续;庆:喜庆。旧时用于祝颂子孙众多。门前对联:<b>木荣百态赫赫祖荫纳凉犹念传根本,子旺一门悠悠世脉创业唯勤遗后昆</b>。 ▲<br>李氏家训 ▲<br>祠堂的庭院。门柱上对联: <b>仁德永炳三生路高山仰止;慈善常开两扇门大道景行</b>。 ▲<br>花园的假山和水榭,背后是景行( háng)阁。景行,出自《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br>花园的百泉湖 ▲<br>敬修亭 ▲<br>景行楼,高台上一座三层楼阁,是整个李家大院的制高点。 ▲<br>从景行楼俯瞰李家大院 ▲<br>俯瞰百泉湖 ▲<br>俯瞰花园 ▲<br>视频:景行楼上俯瞰李家大院 ▲<br>花园的石狮 ▲<br>李氏家族发展史展览馆。门前对联:<b>识大体明是非方为正路, 有真情知好歹堪谓可人。</b> ▲<br>展览馆内景 出大院,已经下午三点多了。离开李家大院继续南下,从运城过黄河进入河南境内的三门峡,西行两个小时左右,平安返回洛阳,结束了这次陕北行的行程。 ▲<br>黄河夕阳,过三门峡黄河大桥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