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格尔木休整了两天后的4月3日,我们开始向高海拔的昆仑山方向出发。首长们又再三叮嘱我们不要剧烈运动,前方海拔高,山路多,务必注意途中安全。我们的车队一路向西,经过了一段很长的戈壁滩后,到达了昆仑山口,这是青藏公路穿越昆仑山脉的必经之地。只见我们的车队沿着弯弯曲曲的昆仑河谷缓缓前行。格尔木到纳赤台不过百公里左右的路程,我们的大卡车却走了好长好长的时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纳赤台兵站3500多米的海拔,比格尔木一下高出了800米,让我们都有了晕晕沉沉的感觉,再也没有了欢声笑语了。在这里,夜间军医巡查时,一手拿着手电筒照明,一手摇晃一下每个人的脑袋,检查看有无动静,有动静的会吭声的说明“平安无事”。说是曾有新兵因高原反应而无声无息的“光荣"在进藏路途中。大家都为自已的“没事"而高兴。可到早上睡觉醒来,个个都浑身无力,提不起精神。大家才意识到了高原反应。早饭吃的什么我也不记得了,有几个新兵干脆早上就不吃饭,还说是怕晕车会吐,等到下一站再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又要出发了,我们背上行装,上车养神。逐渐高的海拔,会有越来越大的高原反应降临。我们跟着汽车翻越了昆仑山,来到了不冻泉兵站。这里的海拔高度为4600米,又上升了1000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不冻泉也叫昆仑泉,说是不冻泉的泉眼和泉水很多,从不封冻。我们也不知这些泉在哪里,已被高原反应折腾的够呛,谁也沒有心情去看这被视为的神泉。这天晚上,我们住在了不冻泉兵站,我们是睡下了,可军医们不能睡,很辛苦的进行着不间断的巡查,让我深受感动。这也是第一次躺在这么高海拔的大通铺上睡觉,我翻过来翻过去的睡睡醒醒,不过最终还是深沉深沉的晕乎乎睡着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这里的海拔虽然比不冻泉低了一百多米,但是由于地高天寒,植被少,含氧量极低,所以高原反应会更加明显,所以有了“到了五道梁,别想爹和娘″和“到了五道梁,哭爹又叫娘"之说。甚至有人说是“纳赤台得了病,五道梁要了命"。</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从格尔木到五道梁仅300公里左右,就有这么大的反差,确实让人不得不小心谨慎。下车时,我们手扒车厢后板溜着下,脚着地后再松手,恐怕发生意外。大家头重脚轻,晕乎着走到要睡的大通铺旁,放下行装。晚上休息时,大部分人高原反应较为明显,喊头疼头晕的叹气声,翻来覆去的动作声时尔发出,有的甚至坐了起来发呆,我也是心跳加快,大有喘不过气的感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看到有好几个新兵的被包就没打开,大衣捂在身上,靠着背包抬头发愣,一个个垂头丧气的场面,实在难叙。让我想起教导员和营长让我们在眉山养精蓄锐,增强体质,锻炼体魄,防止生病的重要性和对我们进藏路上,放松心情,减少活动,饭要吃饱,保持体力,轻轻呼吸,逐渐适应的要求,在这里得到了全方位的验证。这是接兵干部的实践经验总结,为我们战胜高原反应,顺利到达部队奠定了基础。</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有趣的是第二天早上出发前,兵站的老兵正在球场打篮球锻炼,李铁远,蒋学军等几个篮球队的新兵看见后,硬是和兵站的老兵打起了篮球,接兵首长出来看见后,说了一句“简直是不要命了,马上停止,准备上车!″才停了下来。兵站老兵们却笑着说,“这几个兵还真行!“。真是有胆大不怕的,也有因“反应”过火严重的,平时身体很好的李顺利却“高反”严重的走路困难,被王军战友帮他把行装弄上了车,又扶着他,把他“请"进了驾驶室,享受了接兵首长为他调换的待遇。正是这种官兵相互关爱的精神,让我们感到的是多么的亲切温暖,关键时刻是多么的给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渡过生命禁区,我们全部安全的从五道梁兵站出来,望着蓝蓝的天空,我们放松了心情。我们继续沿着公路赶到了二道沟兵站。尽管米饭有点夹生,菜是老三样,我们照旧填饱了肚子,喝足了水,保证身体所需,以支撑足够的体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稍作休整后,向还有半天路程的沱沱河兵站出发。沱沱河是长江的主源头,河水由唐古拉山脉主峰雪山冰川融化之水流入,河水清澈,兵站也就在附近河边,海拔高度显示4533米。海拔虽高,但心情已松,似乎有了点适应的感觉,睡觉休息前,我见有战友三五成群的开始走动,便也出去活动了一下筋骨。由于沱沱河兵站气压较低,含氧量更低,出去的人都感到心跳加速,有些头昏脑胀,就停止了散步,急忙都回来休息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唐古拉山是青藏公路沿途最高的一段路,也是气候最为恶劣的一段路,因为地质条件最差,也就成为高原反应最大的地段。我们坐在汽车里相互对看,连说话也都是小声小气的。汽车顺着盘山公路一路慢慢攀爬,到了山顶,车缓缓的在路右边平坦的地方停了下来。我们从车厢后面慢慢下去,一眼就看见山顶正中的路右边竖着一块石碑,上面涂着红漆的大字是:唐古拉山,小字是:海拔5350米。这里就是青海,西藏的分界处,也是我最深刻的记忆,我曾到过世界屋脊唐古拉山,只可惜没有照相机,没有留下照片。因为我以后再也没走过青藏路,没去过唐古拉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进入西藏地界了,天高云淡,蓝蓝的天空,白色的云朵,让人兴奋。汽车缓慢下行,我们在云彩中穿行,朵朵白云擦车而过,很是美妙。这一路走来,大家窝在车里看见的美景太少太少了,在这里却是伸手就能把白云抓,好美啊,这高原上蓝天白云,成了美好记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下山路上,激动和兴奋很快也随着“反应″消失,大家相互依偎着,不吭不响的都在闭目养神。也不知又走了多少里的路程,到达了唐古拉兵站,下车时两腿都是沉甸甸的,脚在地上象似踩棉花,脸色变的有点发青发紫,对方说话时,也不知是声音小,还是我的“高反”影响了听力,都听的不太清了。不仅是受这缺氧的高山反应罪,吃饭更是没劲。兵站里吃的是黑黑硬硬的干菜,有人说是压缩菜,有人说是脱水菜,让人没有胃口。由于唐古拉兵站海拔高,反应大,新兵进藏都不在此安排住宿。我们吃完饭就迅速离开兵站,向安多兵站进发。</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唐古拉兵站距安多兵站大概130多公里,我们盘旋了很长一段漫长坡路段,到了一个叫小唐古拉山的顶上,海拔又升到了5000多米。我们沿着盘山公路一路下行,海拔随之渐渐降低,天气也随之慢慢变的暖和起来。进入羌塘草原后,我们第一次看到了搭在山腰或山边的帐篷,看见了摇着尾巴低头啃草的牦牛。尽管海拔仍在4600多米,但想着是到了西藏地盘,心情好像好多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来到了安多,这是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县,西藏的北大门户。我们住的兵站离县城很近,精神好一点的都去县城转悠买东西了,我因为一天的紧张劳累,晚饭后,就早早歇息了。第二天,吃饭后待命上车。汽车老兵们还在往水箱里加热水预热,有的在用手抦摇动发动机,启动点火,做着出发前的准备。他们就是为了我们呀,一路都是这样的辛苦。虽然嘴唇结皮裂缝,满脸乌黑透红,但精神很好,也许这就是他们已都适应,习惯了。他们这种精神很值得敬佩,对我也是一种极好的安慰,心里还想着能不能到了部队当个会开拉炮车的汽车兵。</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的新兵车队行驶在一望无际的藏北大草原,一条比较笔直平坦的慢下坡公路上,道路两旁我们看到成群的牛羊边走边啃着稀稀拉拉的黄草。来到了那曲县城,也早早到了黑河兵站,扎寨歇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黑河是水色发黑而得名,因和黑龙江的黑河同名,改为那曲县,兵站还叫黑河兵站。这里平均海拔都在4200米以上,是一个因气候干燥缺氧,风沙大而没有树木的县城。我也记不得已是第几天,我们在早上从黑河出发,沿着藏北草原这段可以说是一路过来最好的路段,走了大概百十公里,到了藏南,藏北交界地带的当雄县。</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当雄这地方昼夜温差大,是个牧业县,环境条件不错。接兵首长说,这个地方是食宿条件最好的兵站之一。海拔高度同那曲不差上下。我记忆深刻的就是,在这里我们第一次吃上了用高压锅炖煮的萝卜和西藏的大块牦牛肉,解了我们一路上的馋嘴,虽然有点粗糙,但吃的确实津津有味,大家都很高兴,一下子高原反应也明显减轻了不少,当晚我们住在了这个当雄兵站。</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在不断的适应变化中的气候环境,心里盼着能快点到达拉萨,到达我们的部队。又是一个百余公里的路程,沿途上我们看见有了黑色和棕黄色的牦牛,还看到远处有不知名的野生动物在奔跑。我们一路上说说笑笑的,就到了羊八井兵站。</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个海拔4300米的地方,地热资源丰富。本想离拉萨很近了,停一会就会奔拉萨到部队了,结果是住了下来。原因是车辆需修整,人员需安歇,提足精神,确保万无一失到达拉萨,把我们送到部队。因此在羊八井过夜的新兵部队挺多,吃晚饭时候人也很多,也很混乱。也不知是哪个部队的几个新兵来到我们的就餐点,因用的饭碗与我们不同,被视为“蹭饭″者而发生口角,因为不礼貌的语言,不文明的行为差点引发武斗,最后是团结一心的我们围着“那些不友好的新兵"不敢动,最后不战而败的离开了。有几个围观的老兵,特意对着战败者做出来拍一下手,打出一拳头的怪动作,我们新兵不知其意地欢呼胜利。</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天,我们乘车离开羊八井,一路奔向拉萨,心情特别激动。公路两旁出现有不知是麦子还是青稞的庄稼地,沿途中还看见有不少藏族男女同胞穿着藏袍、手里拿块石头在往前趴,石头放下起身,走到石头跟前,拿起石头再趴下,一步一叩地磕头向前方移动。说是去拉萨圣地朝拜的信徒,叫做磕长头。我们坐在车上,看着他们,望着离我们的车距越来越远的他们,我都觉得不可思议。</b></p> <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90公里的路很快走完,我们在拉萨西郊附近的河边停车下人。大家争先恐后的帮助司机老兵擦洗车辆,等待前方通行命令。军区领导要在前方入市口检阅新兵车辆入市。我们的卡车干干净净顺利抵达拉萨市,在布达拉宫南面的公路上浩浩荡荡的通过。由河坝林经过拉萨大桥,到了拉萨河南岸。</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快到营区不远的地方时,我们下车4人一排列队,4个标致的新兵在最前列托举着我们赢得的两面锦旗,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营区,在大门两旁敲锣打鼓老兵的欢迎中把我们带到了部队的篮球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的解生友营长向团首长敬礼报告,新兵营完成集训,前来报到,请首长指示!团首长回礼:交接仪式开始!新兵原地在背包上坐下,听着首长们的讲话。交接仪式后,我们新兵被一个个点名分至各营,由各营带回再分配各个连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至此,我们从眉山出发,历经十多天艰难的长途跋涉,翻越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山,跨过沱沱河,通天河,穿越戈壁滩,无人区和茫茫大草原,抗严寒,抗缺氧,用坚强不屈的精神力量和战胜高山反应的顽强毅力,闯过了生命禁区,接受了一生中最严峻的生死考验,用自已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挑战进军西藏的胜利,于4月9日顺利的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中国人民解放军56094部队暨炮兵独立第三零八团。</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们青年队的四个知青兵平安到达拉萨老部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感谢你的关注阅览,敬请战友指导斧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