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明清古村落位于东莞市茶山镇,始建于南宋初年,明清时期初显繁荣,人才辈出,先后出现了9位进士,是茶山一带乃至东莞的一大村庄。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我国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属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开村始祖是浙江绍兴人谢尚仁,据南社《谢氏族谱》记载,当年谢尚仁的父亲谢希良在广东的南雄州做官,不幸病逝,而当时元兵南侵,谢尚仁无法回归故乡。无奈之下,他于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带着一家老小迁往东莞,开始定居在茶山的卢荻墩。后来因为当地贫瘠荒芜,才迁到土地辽阔、幽旷的南社。南社在谢家入迁之前,已有十几个姓的人杂居,而到了清末,谢氏人丁兴旺,其他姓氏人家则日渐沉寂,南社逐渐成了以谢为大姓的村落。 南社正门,看着比较新 正门侧面那堵墙为岭南码头墙的设计风格 走进南社明清古村落,一排排民居古祠映入眼帘,随处可见细致繁复的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及陶塑,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南社古村落现存祠堂32座,古民居250多座。其中,谢氏大宗祠、百岁坊、家庙、资政第是明清建筑的典型代表,承载着深厚的尊祖重教、忠孝传家等中华传统美德,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景观价值。 村落中部是四个大大小小连接的池塘,一排排规整划一、肃穆森严的各式宗祠拔地而起,蔚为壮观。古老的祠堂,雕工精细犹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每座祠堂都是家族对前人开枝散叶的感谢,及对后人光宗耀祖的期待。走进细看那些浮雕,虽然颜色掉落的差不多了,但却依旧栩栩如生,令人赞叹。这些宗祠乍看上去,无论是造型设计和整体风格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明显差别在于祠堂的庙号以及大门两边的楹联,以及一些体现祠堂内涵的细微之处。宗祠因美好愿景而设立,最主要的初衷还是缅怀祖德,同时也是祈望祖宗庇佑后辈生活。 南社古村落航拍图(来自网络),整体造型像条船 长形水塘上有两座小桥连接两岸居民的生活 村中百岁坊是南社古村落又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致。与以供奉谢氏历代嫡庶祖先为主的宗祠、房祠(支祠)、家祠(家庙)不一样,百岁坊供奉的主要是谢氏先祖配偶。因此,这又是一座极为少见的女祠。古时候医学尚未发达“人生七十古来稀”。当时南社村谢彦庆、谢实斯、谢振侯妻黄氏、谢彦眷妻叶氏,皆寿一百岁。邑令李文奎、郡守赵元上报朝廷,题请建坊纪念,经朝廷批准,准予赐金建祠,公祠命名“百岁坊”。所以百岁坊的正面是像牌坊一样建筑,后面是祠,体现当时对女性的尊重。故祠堂匾称“仁寿堂”。百岁坊是男权社会里忠孝感恩精神的集中展现。 百岁坊 非常有特色的建筑,岭南风格,这个墙据说是用于防火。 毓生楼(俗称西楼),是南社村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座独具民国特色的民居,外部是西式小洋楼造型,内部保留中式“四水归源”的天井和金字屋的结构,居所中西合璧,是谢毓生所建,故名毓生楼。 毓生楼 晚节公祠,三间三进四廊二天井合院式布局。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正面墙裙红砂岩。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舟脊,碌灰筒瓦。头门檐下壁画、木雕精美,进门有挡中。后堂神台处供奉明七世祖至明十一世祖神位。后墙内有乾隆四十年重修碑两块。 晚节公祠 每一座宗祠的大门及里厅都镌刻着各式楹联,据初步统计总共达两百余副楹联。比如,谢氏大宗祠正大门上的楹联为“乌衣世胄,玉树家风”,此联正是将氏族渊源和文化使命书写出来。“乌衣”,即秦淮河畔的乌衣巷,是六朝时期东晋宰相谢安所在望族居住的地方,“世胄”,即世家,隐喻南社谢氏族人为六朝谢氏贵族的后裔;“玉树”,源于东晋“芝兰玉树”的典故,也是谢氏的代名词。此联置于谢氏大宗祠的正大门,无疑可以充分激发南社谢氏族人的宗族自豪感,起到了追宗溯源、远播家声的作用。 谢氏大宗祠 除了谢氏大宗祠和百岁坊这种宗族类的祠堂建筑,南社还有不少家庙。其中最为出名的是谢遇奇家庙。谢遇奇是南社鼎鼎大名的一品大员,清同治四年进士,后随左宗棠到新疆平乱,立下战功后任职总兵,回广东后任两广提督。家庙建筑用料相当讲究,四根花岗石柱整条高达4米左右。门厅前墙门面全部用花岗石砌筑,梁架的斗拱、柁墩雕工精美、装饰华丽,是南社村所有建筑中质量最好的一座祠堂。 家庙 南社的书院也是颇有特色。清光绪二年武进士、礼部主事谢元俊所有的资政第就是其中的代表。青砖麻石三开间二进的院落布局,走廊从天井中间通过,二进明间天弯罩木雕工艺精湛,门窗装饰木雕栩栩如生,堪称难得的艺术精品。 古旧的深巷,两旁是青砖建造的旧式老房子 南社戏台 偶遇一群古装者 建在水塘上面的广场 古榕树枝繁叶茂,经历了530多年的沧桑,是南社村的风水宝树。 老式爆米花机,小时候最害怕那一声巨响 午餐或晚餐可以在南社人家餐厅用餐(南社门票30元/人,如果在南社人家用餐可以免门票),饭店环境优美,与古建筑融为一体,绿树成荫、古朴雅致。粤系为主。主要有行军肉、将军饭、柴火焖皖鱼、秘制碌鹅、自制豆腐、白灼芥兰和辣子肉粒等。店里最具文化特色的招牌应该是将军饭,据说这道菜和清代时南社村建威将军谢遇奇有关。当年谢遇奇随左宗棠西征新疆,用从家乡东莞带来的腊肠、腊肉与大米、糯米混合,再加上新疆当地产的鲤鱼和葡萄干等食材,做成混合了岭南与西北口味的“将军饭”。后来谢将军把这种做法带回了南社村,一直流传至今。 南社人家的环境很清幽 这个小树苗就是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