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初次接触《文化苦旅》这本散文集是在现当代文学的课堂上,老师的介绍是:“余老先生将自然山水写成了人文山水。”我是酷爱散文的,老师一提起我就在藏书馆里找了这本书来读。</h3> <h3> 散文相较于小说、诗歌,其节奏是缓慢的,作者的文笔总是娓娓道来,给人一份平静。因此,每次我读完散文后,身心都会轻松许多,这也是我喜欢散文的缘由。但读完《文化苦旅》后,我却多了一份沉重。<br> 《文化苦旅》可以说是余老先生的游记总集,书中所记的有风景秀丽的江南,也有大漠孤烟的大西北;有冰天雪地的北国风光,也有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在其笔下我读到了流着中国文化色彩的莫高窟;寂寞驻立的天柱山;恩泽天府之国的都江堰;声势浩荡的长江三峡……仿佛祖国的秀丽江山都呈现在眼前。</h3> <h3> 同时,文化苦旅更是余老先生写的一部文化史事集,隐藏在自然山水之后的文化历史故事在他的笔下一一显现。我想读完书后的沉重感大体由此产生。<br> 其集子的开篇写的是道士塔与莫高窟,这两篇都是围绕着莫高窟写的。余老记:“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br> 莫高窟始建于16国时期,是历史文化的一个千年载体,也是文化融合的见证者,弥足珍贵。但你怎敢想,在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的道士掌管,他用石灰刷白了壁画,他用文物换取了银元,他将壁画挖凿成了灵官塑像,民族文化的结晶被他一次次摧毁,一次次转交到了西方学者的手中。</h3> <h3> 读到文物这般流落,我心中是气愤的,同时,也是沉重的。先祖的智慧建造了辉煌的文化,但这些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前进却是苦难的,这份悲剧是什么原因呢?到底是一个人的愚昧还是一个时代文化底蕴的缺失,我不敢去想因为我怕答案不如所愿。<br> “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这是书中写到的。<br>读完《文化苦旅》,我开始反思自己。一个时代最可怕的不是曾经经历过伤痛,而是不再有人记得历史曾经经历过伤痛,从此一代接一代中,历史的风烟成为旧迹,文化的传承从徐徐前行到开始消失。再也没人知道庐山古时的风情,知道天柱山的寂寞情缘……<br> </h3> <h3> 这样想来自己有些浅薄了。我总喜欢旅行,因为可以看见秀丽的风景,得到视觉上的享受。每次出行,都会记录所见的美景和所处的温馨时刻,但极少去深究山水后的文化。</h3> <h3> 幸而如今,读得《文化苦旅》,自己多了一份关于山水的思考,知道了原来秀丽的山川不仅仅是自然风光,其身后还承载着厚重的文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