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 我 的 乡 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欢喜岭的前世今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作者 冯国珠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据史料记载,清·嘉庆到光绪的一百多年里,在辽东丘陵与辽西丘陵之间、渤海辽东湾顶部陆地连年遭受大辽河、辽河、东沙河、西沙河、绕阳河、大凌河等多条河流洪水冲击,泥沙俱下,河淤海退,在今辽河下游两岸形成若干块滩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到了清未民初,滩涂连片,芦苇丛生。奉系军阀和附近富户“跑马占荒”,据为己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民国初年,奉天(沈阳)督军府规定,每垧滩涂(苇塘)报领经费12银圆。那些占荒者纷纷去奉天办理“执照”,少报多占,再转手租(卖)给经营者。于是在辽河两岸出现了诸如张家段、李家铺、王家窝棚等地名,辽河下游两岸始有人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在辽河入海口的右岸出现了俗称“海滩”的地方,它是海拔略高于近海滩涂的一带南北走向的沙岭。它的东边自北至南有孙家流子、小道子河、喇叭沟、流子沟、鸳鸯沟和三道沟等多条海沟直通辽河随之入渤海辽东湾,这些滩涂上的海沟是“潮涨一片水,潮落两岸泥”。“海滩”的西边即所谓“上屯”自东向西有安屯、晒网桩、么路子、老鸦窝、巧女屯、大马屯、老君屯、右屯卫等自然屯。在这些屯子里都有些赶海人,他们离海较远,又买不起船,只好赶“旱海”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根据潮汐涨落的时间规律,在大海落潮时必须赶到海沟入河口处,或扳罾网,或拉丝网,或打旋网或钩蛏。赶海人很辛苦,家距捕捞处几里、十几里、二十余里不等,要挑上捕捞网具,还要带上风灯和衣服、食物,若有幸收获百十斤海鲜,他们返程的担子就更重了。必须在滩涂的海泥里步履蹒跚地跋涉,还不能在滩涂上停留,否则涨潮了,被海水隔断了归路,就有灭顶之灾。人们只有坚持跋涉上了“海滩”这块沙岭,才敢落脚、进食。稍息小快乐,欢天喜地回家去,感恩大自然。于是这些“上屯”的赶海人给“海滩”起了个美丽动听的名字——欢喜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斗转星移,时至民国初年,由俗称“海滩”演变成的欢喜岭,周围散落居住了十几户人家。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辽西大凌河发大洪水,大凌河改道了,在欢喜岭正南偏西入渤海辽东湾,河淤面积扩大,海拔高程与欢喜岭等高。欢喜岭之正南、正西、正北河淤出大片可耕沙质良田。欢喜岭成了近河靠海,宜农、宜渔、宜牧、宜芦苇编织的农经宝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周围人家逐渐向欢喜岭靠拢:有张礼、张显庭家族从西南五里张家街迁来;有李老庚、李老瑞家族从正西七里老鸦窝迁来;有王启亮、王启来家族从正西十五里大马屯迁來;有李申、李忠兄弟从河北省迁来。此时,相距一里的南、北欢喜岭共有五条小街约50户人家,约200多口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1931年“9.18”事变,次年建立伪满洲国。日本鬼子抓思想犯、政治犯、经济犯;征“国兵”、派“勤劳奉仕”、抓“劳工”,民不聊生。欢喜岭屯张某(乳名小石头)年二十岁,新婚后因征兵体检不合格成了“国兵漏”转为“勤奉”,还没等入列即被抓了“劳工”,惨死在伪满洲国的兴安北省,妻子携遗腹子改嫁,张氏家破人亡。日本大势掠夺,辽河两岸的农田和苇塘,派出“开拓团”搞土地开发,毁苇塘成农田,强征农田种水稻,失地农民四处“逃荒”,先后有盘山的芦苇编织户冯家、王家、李家、胡家等九户迁入欢喜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1948年2月盘山解放,有祁家、胡家、张家等“逃难户”迁入欢喜岭。1948年秋锦县解放,十区(右屯卫)人民政府建立欢喜岭(含岳段屯)村政府。首任村长为冯国珍。此时,南、北欢喜岭共有5条乡街,93户人家,约500多口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1949年春,欢喜岭村与安屯村合并成安屯(大)村。是年8月,大凌河发大水,洪水自西方冲來,将南欢喜岭前街与中街之间、中街与后街之间各冲刷出一条宽50米、长约1000米、水深约两米的深沟,至今痕迹尚存。锦县十区人民政府在巧女屯开设“粥锅”赈灾,组织村民生产自救。区长李景义坐阵指挥,辽西省长仇友文亲临视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欢喜岭有史以来地权归辽西,是锦县东部边陲的一个小自然屯。清时,隶属锦州府;民初,隶属奉天(沈阳)省;伪满时,隶属锦州省锦县公署;1946--1948年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隶属锦县凌安(大马屯)乡,安宁(安屯)保;解放后,欢喜岭为锦县十区安屯村的一个自然屯。直到1970年随着东郭苇场划归盘山县欢喜岭彻底脱离了辽西锦县(今凌海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清未民初,辽河下游两岸苇塘的芦苇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当时的芦苇仅用于编蓆、打苫、夹杖子和做烧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1931年“9.18”日本侵华,大势掠夺辽河两岸的芦苇资源,在盘山建立了“康德公司”,强占苇田48万亩;建立锦州株式会社东郭“巴雷部”,强占苇田22万亩;在营口和金城修建两座芦苇造纸厂。修建一条自金城经东郭到欢喜岭苇塘中心,即流子沟垛场长90华里的窄轨铁路。为金城造纸厂运送造纸原料芦苇,制成纸浆再海运日本精加工,后改为就地造纸,至“8.15”祖国光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1946--1948年国民党统治的三年里,它在欢喜岭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抢粮食,二是抓壮丁。祸国殃民,民不聊生。至于欢喜岭屯东的大芦苇塘,虽称有辽宁纸浆公司经营,但无人问津,芦苇又处自生自灭状态,每逢秋冬两季,时常发生冲天大火,烟雾弥漫,屯中私塾先生王鸿昇老人,遥望东天,触景生情,改写“灶王联”:黑亱红火通三界,白天青烟透九宵,横批:天怒人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1948年辽宁解放,苇塘收归国有,是年6月,东北轻工业管理局营口造纸厂派员接收辽河下游两岸苇塘。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1950年成立盘锦苇场,东郭为第四生产股,1953年东郭为第二分场,1956年11月经辽宁省政府批准成立了隶属盘锦农垦局的东郭苇场和欢喜岭苇场。1959年省政府决定将锦县右卫公社所属的三义、安屯、老鸦窝、巧女、潘屯、龙王和欢喜岭等七个生产大队划给欢喜岭苇场,实行场乡合并,政企合一体制,隶属盘锦农垦区,地权归锦县。1962年3月,省政府决定将东郭苇场所辖苇田一半划给盘山县,一半划给锦县。是年4月,锦县又将所得的东郭苇田划分三个苇场即羊圈子苇场,东郭苇场和欢喜岭苇场。1963年2月,锦县又将欢喜岭苇场合并到东郭苇场,欢喜岭成为有四个农业队,四个苇田队和一个职工家属队的分场。欢喜岭留在苇场,纳入盘锦农垦企业序列,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其余六个生产大队归属锦县。1966年1月东郭苇场归中央第一轻工业部造纸局直属,更名为国营东郭苇场,欢喜岭仍为苇农结合的分场;1966年1月盘锦垦区成立;1968年6月国务院决定撤消一轻部造纸公司,东郭苇场划归辽宁省轻工厅直属。1970年1月,盘锦垦区接管了东郭苇场。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欢喜岭地下就发现了石油气层,并在欢喜岭苇场办公室东南200米处矗立了勘标。1978年辽河石油勘探局开展了欢喜岭会战,查明了欢喜岭及其东边苇塘地下储藏丰富的石油资源,随后进行大力开发,先后在欢喜岭屯北、屯东建立了辽河石油勘探局欢喜岭采油厂、欢喜岭钻井二公司等四个局属二级单位(企业按县处级配制)。因此,欢喜岭名声远播,为世人知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1970年8月,根据上级指令东郭苇场在欢喜岭南十多里处成立南井子机械化青年营,选调欢喜岭分场农业生产队队长袁广林、张树芝、张乃堂、孟宪志、张竹林等29人作为带青老农组建五个(后为七个)连队,先后接收安置沈阳下乡知识青年2000余人。1971年12月苇场指令欢喜岭分场组建欢喜岭知青营(新兴)选调苇田队长刘林、王希林、王贵福、王立江、王德山、单继生等18人组建三个(后为五个)连队,先后接收安置沈阳下乡知识青年1000余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1973年盘锦地区成立芦苇管理局直接管理东郭苇场企业经营。1975年11月盘锦地区与营口市合并,营口市芦苇管理局直管理东郭苇场企业经营。1981年1月,苇场划归辽宁省造纸芦苇公司,更名为辽宁省东郭苇场。1984年9月成立辽宁省盘锦市,是年秋辽宁省政府批准设立东郭镇。1985年4月东郭镇政府掛牌,欢喜岭成为镇政府下属的一个行政村。1985年初,辽宁省一轻厅核定东郭苇场为中型企业。欢喜岭仍为苇场的一个分场。2002年体制改革,东郭苇场下放给盘锦市,更名为盘锦市东郭苇场。2010年9月盘锦市成立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管理东郭苇场,镇政府更名为兴隆区东郭街道办事处,职工家属队更名为欢喜岭居委会,2016年欢喜岭居委会更名为欢喜岭社区,与欢喜岭村并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2017年4月,东郭苇场将苇田承包给辽宁诚通生态旅游公司经营。苇场企业改革采用“国企私营”模式,持“一包了之”态度,并未实现企改的两个提高(提高企业产品数量和质量、提高职工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初衷。欢喜岭籍的在岗芦苇职工月收入不足500元,人们企盼深化改革、企盼到龄退休,享受养老金,安度晚年。2002年东郭镇党委成立后,欢喜岭村及社区归镇党委、政府管辖,与承包经营的东郭苇场再无关联。2011年,盘锦市建立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管委会,选址在欢喜岭东约2000米原东郭苇场一座两层小楼办公,它把欢喜岭屯视为“老区”,实施老区危房改造项目,利用国家关于棚户区危房改造补贴资金,对欢喜岭实施“动迁开发”,把南、北欢喜岭的五条乡街及中小学校等一律拆迁扒掉,在欢喜岭东侧洼地上运客土填高程,建40栋住宅楼。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2018年末,欢喜岭社区户籍数1283户,3295口人,部分迁入新居;欢喜岭村户籍数540户,1815口人,大部分迁入新居。2018年11月盘锦市决定将辽河口生态经济区委托盘山县管理,于是又有了盘山县东郭街道及其下属的欢喜岭社区和欢喜岭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前世欢喜岭有五条街,百户平房,夜里油灯如豆早己不复存在了,旧址荒芜,有待开发。今生欢喜岭一条长街,数栋高楼,村民、社区居民搬进新居,入夜电灯如昼。仰望北欢喜岭路北,兴隆台区之欢喜岭街道,百栋高楼,万户人家,华灯闪烁,车水马龙,犹如一座不夜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的故乡——欢喜岭,尽管没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辈出的名人,毕竟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有勤劳、善良的乡亲,他们为共和国的建立、发展做出过牺牲,为共和国造纸芦苇基地建设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在筑梦路上,坚持改革开放,在“动迁开发”中,国家资助乡亲们迁入新区,住进楼房。老人们进入了60岁均老有所养,不论是国企(苇场)退休职工,还是农业产业工人退休都有较为满意的养老金,安度晚年。欢喜岭的年轻人中,有的应征入伍提干转业留城;有人进城求学毕业后入职城里企业事业单位;当年欢喜岭接收安置大批城里“下乡青年”,物换星移,如今有一批欢喜岭人的子孙成了“进城青年”,即农民工活跃在城市各种工作岗位上。欢喜岭在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欢喜岭人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桑梓情深,月是故乡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游子思乡,心安即归处。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祝愿欢喜岭人幸福安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辛丑中秋于盘锦初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壬寅清明于海南定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参考资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一)辽宁省《锦县县志》、《盘山县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二)张立本《东郭苇场组织沿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三)冯国珍《我的自述(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