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小学时期,三、四、五三个年级每周都有劳动课。劳动课的内容很多,大都是帮农业社劳动。我参加过的有: 挖洋芋、搬葵花、挖糖萝卜、拔白萝卜、铲白菜,铲糜子,也修过梯田,种过树。遇到集中收获的几天,农业社里劳力不够,就会通知学校带全校的同学去地里劳动。</p><p class="ql-block"> 我最乐意参加的劳动是挖洋芋和挖糖萝卜,因为挖洋芋后可以吃到洋芋,挖糖萝卜临走可以拿一两个,回家煮熟吃,特别的甜。最不乐意的就是铲糜子,糜子杆长的一般稍粗且硬,每一束糜子的几个杆还不靠拢在一起,铲起来费劲。<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众多的劳动项目中,每年挖洋芋的次数相对较多,挖洋芋时,农业社就会提前煮上一大锅刚挖出的洋芋,挖洋芋结束后,招待同学们吃洋芋。</span></p><p class="ql-block"> 想起当时的劳动,印象最深的还是按组轮流掏大粪。三人一组,大小个搭配,两人抬桶,一人掏粪、舀粪。每一组两个粪桶。掏大粪,就是去家家户户的厕所收集,装满两个桶子后,抬着粪桶到农业社指定的一公里之外的麻地沟地里(在去学校的路上)沃肥,铺一层土、倒几勺大粪,再盖一层土,再倒上大粪,把大粪完全埋在土里,等待发酵成肥料,最后施在地里。掏大粪的时间是春季开学天热了后每天进行,一般在中午去学校之前的半小时就走家串户。我这一组:“大姐姐”、我,还有和我同岁的一个伙伴,之所以在此称“大姐姐”,是因为她的确像大姐姐一样,亲和,个高,比我大几岁。我个头次之,另一个还矮一些。这位像大姐姐的人,名叫王芳国,小名玉香,其实<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该叫她四姑奶奶,是我家的邻居。四</span>姑奶奶为人特别好,经常照顾我俩,虽说三个人换着抬,但她总是抬的时间长,只要是她抬的时候,总要把粪桶调节的尽量靠自己这边,有时候她还会直接挑着走一会儿。<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个人抬着两桶大粪要想顺利地往前走也得有诀窍,步调不一致往往会导致桶里的大粪淹(摇)出来,也与走的快慢有关系,但给每个桶里放上几片树叶后就不会摇出来。有</span>一次,我和伙伴抬着粪桶走在田埂上,田埂上下两块地的落差近两米,我们抬着粪桶玩性大发,边走还边摇摆,摇的幅度随着惯性越来越大,把持不住人和粪桶都跌下田埂,溅了满身的粪,到了学校,四姑奶奶解释说桶梁掉了,大粪撒了。四十多年过去了,掏粪、抬粪的情景始终记忆深刻!常常回老家虽说再也没有见到过远嫁他乡的四姑奶奶,但我都会跟别人谈起,叙说曾经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想,那会儿学校组织的农业社的义务劳动是时代使然,早些年连学校都没有,农村娃到了一定年龄就是劳动,后来有了学校,学习中穿插劳动已经很重视学习了。我到了杨赵中学上初一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学校组织的农业社劳动,大概是因为恢复高考后重视教育,彻底取消了这种形式的劳动。</p><p class="ql-block"> 小学期间我参加过的农业社里的劳动,无疑也让我的童年见识了许多,使我在家乡的大熔炉里得到了锻炼。我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庄稼和收割方法,学习到了不少的农业知识和生活中的常识,感受到了父辈们日复一日劳筋苦骨的状态,更让我看到大集体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配合,虽说当时不解其奥,但毕竟看到过这样的场面,也懵懵懂懂、自觉不自觉地感受着这一切。</p><p class="ql-block"> 劳动光荣!劳动就是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