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很多人知道傅山,是因为梁羽生的小说《七剑下天山》。书中的傅青主,文才武功医道均为一流,系无极剑一代宗师。而书法界的人知道傅山,很多人是缘于20世纪后期对他“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理论的误解。</p> <p class="ql-block"> 傅山,山西太原人。生于1607年,卒于1684年。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颇多,诸如公它、石道人、朱衣道人等。他家学渊博,聪明过人。明末不肯依附魏忠贤,清兵入关时,出家成了道士。他积极参加抗清活动,与顾炎武、申涵光、孙奇峰、李因笃、屈大钧及王显祚等坚持反清立场的名人学者多有交往。康熙十七年,被举荐入京,但他称病不赴。宰辅等大臣多次拜谒,均卧床不起。授衔“内阁中书”,亦不受。归乡后当地大员纷至沓拜,他一身布衣,不言不语,避居乡里。</p> <p class="ql-block"> 傅山的才华与民国时期的李叔同颇有一拼,他亦对经学、史学、诸子学,道教、佛教,诗文、杂剧、书画,金石学、音韵学、训诂学及医学等无所不通,尤以书法名重后世,被誉为“清初第一写家”。他的书法,诸体皆精,尤擅行、草。最先从钟繇入手,再学王羲之、颜真卿,至20岁,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无所不临。平日喜以篆、隶笔法作书,重骨力,效法颜书而参以钟、王意趣,并受王铎书风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字体面貌。他曾说:“弱冠学习,唐人楷法皆不能肖。及得松雪、香光墨迹,爱其圆转流丽,稍临之,则遂乱真矣。已而乃愧之曰,是如学正人君子者,每觉觚稜难近,降与匪人游,不觉其日亲者。松雪曷尝不学右军,而结果浅俗,至类驹王之无骨,心术坏而手随之。于是复学颜太师。”他还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这些论述是针对明末清初浮华书风泛滥而发表的,对改变流俗有很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 他的行草篆隶等传世书迹大多以立轴形式呈现居多,这也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