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县第五区卫生所的建立、变迁与发展

知之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文/杨全旺 2021年10月20日</b></h3> 1950年3月,托县人民政府成立后,立即废除了封建保甲制,撤销9乡1镇、10个公所、80个保公所。建立了5个区公所、56个行政村。托县第五区公所设在官士窑村,共管辖祝乐沁、口肯板申、三间房、乃莫板申、乃只盖、帐房坪、补还岱、左家营、五申、忽拉格气、官士窑、老官营、大圐圙等13个行政村,与今天的五申镇管辖范围大致相同。1951年,县人民政府率先在县城成立了托克托县卫生院(托县人民医院的前身),1952年,县人民政府先后在城关、什拉壕、黑城、古城、乃只盖成立了5个区卫生所,从此结束了千百年来托县农村缺医少药、没有固定医疗场所的历史。托县第五区卫生所驻地在乃只盖村,由于当时受财力、物力的限制,第五区卫生所借用了乃只盖村村民徐虎大院一侧东房作为诊室、注射室、药房和职工宿舍。第五区卫生所共有医务、后勤人员9人,所长丁佐(托县河口人,中医师)、医务人员有:赵枝(什达岱村人,中医师)、杨振华(东北人,中医师)、段凤翔(伞盖村人,中医师)、吴士明(城关人,中医师)、乔礼(山西省大同人,西医师)、药剂员米耀庭(城关人)、护士董秀英(城关人)、厨师刘壁(城关人)。<br> 1956年,县人民政府撤销5个行政区,设立1镇(城关镇)20个乡,同年9月,托县第五区卫生所更名为托县第二卫生所,所长仍由丁佐担任。同时,托县卫生科选调张宗圐圙医疗站站长杨子林(山西省应县人,中医师)任托县第二卫生所副所长,调土左旗大岱卫生所崔立谦、贾月珍妇夫(妇产科医师)到第二卫生所工作,吸收两间房村中医师李枝元、老官营村中医师陈威、祝乐沁村杨秀春、丁成爱、乃只盖村徐文礼、王子彬、陈吉善等到第二卫生所工作。此时的托县第二卫生所已发展成为一个既有中医内科,又有西医外科、妇产科等科目较为齐全的一所乡镇综合卫生所,极大地方便了当地人民群众求医看病的需求。为适应飞速发展的乡村医疗卫生事业,为满足人民群众予防和治疗疾病的需求,托县人民政府又拨出专款为托县第二卫生所新建了一栋600平方米的诊所。从此,第二卫生所结束了借用民房办公的历史,极大地提升了第二卫生所的品牌和形象。<br> 1958年2月,为了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职业技能和理论水平,托县卫生科选送第二卫生所中医师杨子林、古城卫生所的王广明、永胜域卫生所的刘守业带薪到乌兰察盟卫生干部训练所中医进修班参加培训。经过半年时间的培训,学员们的中医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今后的中医临床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参加培训的学员,为挖掘和继承祖国医学遗产,临毕业前,他们发扬风格,破除保守,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秘方、验方贡献了出来,编印成《中医验方汇集》,发给每个学员,获得了老师、领导、同行的肯定和赞许。<br>1958年9月,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制,托县第二卫生所更名为乃只盖公社卫生院,吴士明任乃只盖公社卫生院第一任院长,杨子林任乃只盖公社卫生院副院长。在吴士明院长的带领下,乃只盖公社卫生院充分发挥每个医务工作者特长与技能,严格落实医疗岗位责任制,处处体现医疗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实现卫生院收入效益最大化。(公社卫生院是自负盈亏的集体单位,)他们身背医包,靠着自己壮实的两条腿和两个脚板,踏遍了乃只盖公社的村村队队,为群众送医送药,极大地方便了乃只盖地区人民群众求医看病的需求,为减轻他们的医疗负担,治愈患者的病痛,做出了有口兼碑的贡献。到文革前夕,乃只盖公社卫生院已发展成一个集体积累盈厚、医护人员待遇较为丰厚的一个先进公社卫生院。<br> 1966年文革运动开始后不久,乃只盖公社卫生院就被指责为执行了一条“物质刺激、奖金挂帅”的资产阶级反动医疗路线,院长吴士明被罢官,并被下放到黑兰更村,中医师杨子林、李枝元分别被下放到黑兰土力亥村和两间房村,中西医兼通的崔立谦、贾月珍妇夫被下放到三间房村。<br> 1968年底,因文革运动导致推迟毕业分配的1966、67、68三届大中专医学院校的学生,开始分配工作,乃只盖公社卫生院先后接收了来自内蒙古医学院、包头卫生学校、乌盟卫生学校的大批应往届毕业生。魏志中(后任托县医院院长、呼市第一医院长)、李文华(后任呼市爱委会副主任)、曹耀(后任托县医院副主任医生、内科主任)、田守廉(后任托一中高级教师)、张义(后调呼市传染病医院)、李瑛(女)(后调土左旗医院)、徐孝仁(后任乃只盖、古城公社卫生院院长、副主任医师)、焦玲凤(后调托县防疫站工作、副主任医生)、韩俊(后任托县医院副主任医师)、吕培德(后任托县防疫站站长、副主任医师)、潘秋连(后任托县医院副主任医师)、李枝华(后任托县防疫站站长、副主任医师)、何全林(后调集宁市医院)、陈春娥(后调集宁市医院)、李秀英、赵珍等应往届毕业生先后被分配到乃只盖公社卫生院工作。<br> 1970年,乃只盖公社卫生院更名为乃只盖中心卫生院(国营单位),杨补吉任院长。县卫生科把已经下放到大队的吴士明、杨子林、崔立谦、贾月珍等医疗技术骨干又重新吸纳到乃只盖中心卫生院工作。此时的乃只盖中心卫生院已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功能较为齐全的既能处置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又能实施一般外科手术的知名基层卫生院。1970年,毛主席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天津市医院、呼市医院、托县医院的10几名医务工作人员被下放到乃只盖中心卫生院工作。其中不乏有著名的专家教授,像呼市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崔寿山、托县医院的周俊、张发等许多著名专家都是那个时期来到乃只盖中心卫生院工作的。他们不讲条件、不计待遇、在医疗设备简陋的条件下,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救死扶伤医疗奇迹。<br> 1972年4月,乃只盖公社黑兰土力亥大队蒙古族社员云培生,因在家土法接生导致子宫内翻,出血不止,生命垂危。家人在万般无奈之下向乃只盖中心卫生院发出求救。崔寿山主任带领妇产科医务工作人员崔立谦、化验员陈吉善等急忙骑自行车赶到患者家中后,立即展开施救。崔寿山主任仔细诊断后说:“现在病人失血过多,已经出现昏迷,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当下之急,需立即寻找血源为患者输血。”一个远离县城和呼市市区的偏僻小村庄,到哪里去找血源呢?急得在场的所有人团团直转。村里的好心人杨全旺、赵换应闻讯后,立即赶到患者住宅,毫不犹豫地伸出了自己的胳膊,供化验人员采血取样。经验证合型后,每人献血五百毫升。看着献血者鲜红的血液一点一滴地流淌到患者的血管里,看着患者的血压慢慢地升起来,崔寿山主任紧锁的眉头舒展了许多。经崔主任紧张、娴熟、轻巧有序的手术后,患者的子宫内翻得到了彻底的修复。云培生的生命得救了。简陋的家庭手术台奏响了一曲动人的民族团结友谊凯歌!<br> 1974年12月23日,家住古城公社一间房村的杨爱连在赴乃只盖村探亲途中,突发宫外孕输卵管破裂。由于失血过多,患者已处于昏迷状态,情况十分危急。被家属紧急送往乃只盖中心卫生院时,已接近黄昏时分。正在乃只盖中心卫生院对口支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56医院(今武警内蒙古总队总医院)巡回医疗队莫德、包成文、张兰芬、王喜洪、李建华等医生立即对病人实施抢救。那时候,由于电力资源不足,一到晚上城乡用电高峰时就要拉闸限电。手术室内没有电源,莫德、包成文医生及其助手们用手电筒做为照明工具,成功地为患者进行了子宫角斜形切除和输卵管切除术,把患者从死亡线上夺了回来。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曲谱。<br> 乃只盖中心卫生院,立足基层,面向群众,医务人员靠着一把草药一根针,身背医包,走村串户,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务,受到了当地群众欢迎和赞誉。特别是1970年毛主席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后,一批批城市里的巡回医疗队,医疗技术专家来到这里,为减轻当地农民群众的医疗负担,为方便农民群众求医看病的需求,为解除农民群众病痛的折磨,为培养和培训基层卫生工作人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br> 1983年5月,乃只盖公社撤社改乡,乃只盖中心卫生院更名为乃只盖乡卫生院。 前排左起:杨振华、段凤翔、丁佐、董秀英<br>后排左起:赵枝、吴士明、刘壁、米耀庭、乔礼<br> 前排左起:张健、宋宪忠<br>前2排左起:刘六、高玉、郑一山、杨子林<br>前 3排左起:丁佐、张斌、任幕龙、刘铎、杜英才、冯瑞、杜淑林<br>后排左起:郑新正、?、张国玺、荣治安、?、杨继毛 前3排左5:杨子林<br>后排左1:王广明 右3:刘守业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士明医师资格证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子林毕业证书</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简介</div> 杨全旺,网名:知之,托县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退休公务员。历任乃只盖中学教师、古城乡党委秘书、托县检察院检察员、办公室主任、托县公安局副局长、托县政协文史委员等职。爱好文史学习与写作,在媒体和刊物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