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镇 新 韵

崔家头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燕小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过清明,芳春正浓。趁着“燕伋文化进乡村”活动的雅风,一群文朋诗友同赏春光。因为疫情,久困方城的我们犹如出笼的鸟儿一样向着崔家头镇的黄里村进发。出城向东,转过几个小弯,再上一段斜坡,一路言笑晏晏,距县城八九公里的车程说话间就到了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刚刚走下车门,撞入眼帘的是一大片黄灿灿的油菜花,花海如潮,扑面而来,撼动人心。油菜花田与前方的青山绿水相衔,更显得这抹浓烈的金黄是如此的生机勃发,明艳不可方物。幼时在乡下也经常见到田间地头的油菜花,但一直觉得它和身边的玉米小麦一样普通,不过是用于果腹、调香的庄稼而已,从没有觉得它竟然可以美丽的让我心生讶然。油菜青翠的身姿托着金色的花团随着微风摇曳起伏,忙碌的蜂蝶翩跹起舞,嗡嗡作响。闻着那淡淡的甜香,恍惚间我似看见了自己还像这油菜花一样身高的样子,扎着羊角辫、背着外婆手缝的花布小书包从田间阡陌雀跃而过,那雨后清新的泥土香还似在鼻端萦绕一样真切。油菜花还是原来的油菜花!改变了的只是我们的心境而已。这落落黄花泯与群芳,傍农舍而生,甘守田园,打动我们的正是它浓浓的烟火气息。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如今衣食无忧的我们除了把油菜当作经济作物种植外,还把油菜花当做一道靓丽的风景观看。今日恰逢“千湖油菜花海”暨千阳赏花节在黄里拉开帷幕,游人如织,纷纷叹曰:门前花海醉春烟,从此不思小江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光越过忙着拍照的游人,放眼望去,南岸的墩台山如螺似黛半卧在湖水当中,因了水汽的润泽,山上草木格外葱茏,居于山顶的烽火台从树木罅隙里依稀露出一角峥嵘。湖上波光云影,岚烟缥缈,野鸭、白鹭时而徜徉浅滩,时而横空掠起、碧波照影。斯时水因山而清透,山因水而灵秀,天地互生,万物有序,不由我想起刘梦得的名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中一青螺”来,想那八百里洞庭、如诗如画的水韵江南亦不过如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午的太阳已有了夏日的味道,照在脸上有些火辣,趁着喝水休憩的间隙,燕伋文化研究会的樊志毅老师给我们讲解了黄里村的历史沿革和逸闻轶事。一树梨花清雅芬芳,樊老师在花下娓娓道来,把我们的思绪带入遥远的回忆,这个曾一度消失在千阳版图上的古镇,不但有着秦皇汉武巡幸经临的盛况,也有唐三藏晾经的美好传说,还有彭德怀司令在此制定西府之战军事方案的革命史迹。但更值得一书的是,这方热土为了修建关中西部蓄水量最大的的水利工程——冯家山水库而作出的牺牲。望着这一泓浩瀚朗阔的碧水,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渭北旱塬之上,滋养着中下游百万亩农田,想起掩匿于深水之下的古寺、古街、古桥、古堡……我一时思绪万千,似乎看见了丝路上远去的驼队和坊间川流不息的客商;听见了墩台山下铿锵的錾石声;闻到了桃花米和小麦的清香。黄里铺,当年千阳城的粮仓,一片富庶之地,如今被荡漾的千湖取而代之,可以想象当年村民搬离家园时有多么的不舍!记得有次登临墩台山之巅,有位朋友往水波中央一指说:“看,我家以前就在那里!”闻言为之黯然,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每个人都留恋生他养他的地方,每个人说起自己的家乡都为之神往。逝去的故事被流水冲刷,回忆斑驳,古镇不会被遗忘,如今留守在千湖岸边的人们继续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休息片刻,我们继续徐行游览。沿途绿柳婆娑,桃李已然谢去,留下一地缤纷落英,但树树樱花开得正盛,轻红浅紫,远远望去灿若云锦,近观花朵飘逸如蝶,微微低垂叶间,巧笑嫣然,比之桃李多了几分含蓄内敛。花亦如人,各有各的性情。村道两边皆是大片的矮砧苹果示范园,据村镇人员介绍,该镇已初步建成万亩苹果园,获得宝鸡市苹果产业十强镇称号。这里的苹果苗木引自荷兰,加之地域特点,昼夜温差较大,结出的果子色泽鲜艳,口感酥脆酸甜,果香浓郁,因为品质优良,供不应求,所以这已经是他们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参观了他们的农耕体验园、苹果分拣线等等,我深深地感受到近年来乡村的发展变化之大、速度之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光似酒,花海如筵,春苏万物,势不可挡。黄里自古繁华,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追赶着发展的步伐,不久的将来,昔日古镇一定会重放异彩,我美丽的家乡邀您共赴一场风景和文化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燕小燕,中国楹联学会、宝鸡市楹联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职工作家协会、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千阳县燕伋文化研究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宝鸡日报》《秦岭文学》《宝鸡作家》等报刊及网络平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