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掉的记忆,七

春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宣 传 组</span></p><p class="ql-block"> 兵演兵,兵唱兵在当时也是连队的一项思想政治工作。况且工兵连在过去曾经在文艺方面获得过称号和奖旗。1963年,连队6人演唱组自编自演两小时节目,参加一军文艺汇演,荣获“文艺活动的一面红旗”称号。1964年连队演唱组参加武汉军区业余文艺调演,荣获创作、表演优秀奖;受到军区陈再道司令员、钟汉华政委、总政宣传部李伟部长亲切接见,并到武汉军区所属部队巡演;胡平修改的文艺表演形式,首创诗表演“红色接班人”,其作品“演唱集”在“战斗报”、“解放军报”同时发表,并在全国发行。1971年下半年连队到阳新县半壁山施工。10月份,我从炊事班被抽到宣传组排练节目,活跃连队生活。其实我的文艺细胞并不丰富,属于那种唱歌没调,打鼓没点的人。但是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从干中学,干中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其实我在上小学,中学时也演过节目,可能是老师高看我一眼,厚爱一层吧。上小学时每逢“六一儿童节”都被抽出来排节目进行演出。上中学后班主任是汤明义,全班50多人,男生比女生多,上学第一学期就被挑出来表演话剧,剧名记不住了,里面的男主角叫大志,主要内容是讲如何好好学习的问题。我演大志。后来班里的同学基本不叫我的名字了,都叫我大志。</span></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工兵连和机械连完成各自的任务后,从不同的地方返回当时的驻地临颖县城。现在特别出名的南街村就离我们二个连队的驻地不远。机械连也有演唱组,我们二个连队聚集后,连队的演唱组也合到一起共同排练节目,深入到各连和农场去演唱,还在临颖县大礼堂为群众演出,尤其是表演节目“槍杆诗”用的是半自动步枪,10多个人在舞台上,整齐划一,动作一气呵成,杀声震天,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1964年5月,连队演唱组在武汉军区业余文艺调演中获得创作、表演优秀奖</p> <p class="ql-block">总政宣传部部长李伟、武汉军区政委接见连队演唱组人员。</p> <p class="ql-block">1965年连队新老演唱组和连领导合影,其中指导员李志明后来到直工科当科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