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一次收到“昆明实验县”台头的公文。查:20世纪20年代初期,民国政府当局和社会人士发起了一种县政实验运动,希望借此探究各种县政改革方案的实际效用。当时有若干人士从事乡村及县政建设的改良研究,分别择地实验。其中最负盛名的实验县为山东邹平、菏泽两县与河北的定县。前者由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主办,院长为梁漱溟先生。后者系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所所办,负责者为晏阳初先生主持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其他从事乡村建设的社会团体也不少,于是实验县政之潮流风靡一时。</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一年(1932)12月,国民政府内政部议决各省设立“县政建设实验区”。次年8月颁布《各省设立县政建设实验区办法》,声称以“改进地方人民生活,实现地方建设”。</p><p class="ql-block">实验县原则上以县为单位,但在必要时也可以扩充为数县。内政部又规定,具备下列5个条件者可以列入实验县: (1)该区情形可代表本省一般情形者: (2)交通便利,地位适中者; (3)从前办理地方自治较有成绩者; (4)地方有领导人才,且能出力赞助者; (5)实验场所有相当设备者。</p><p class="ql-block">此外,实验区、县的区长官或县长,较之普通县政府的县长,更有实权,县政府组织也更为充实。且从事实验县建设的人员,多为专门人才,经费多有专款。此外,在不抵触法令的范围内,省政府及各厅不得事事干涉;而对于中央或省法令的执行有窒碍时,县政府有斟酌变更,并有请求暂缓执行的权利。</p> <p class="ql-block">云南昆明县在民国23年3月施行实验县制。昆明那个时候已经是市了,哪来的县呢?!原来,1928年昆明的老城区就设为昆明市,而郊区置昆明县。是到了1953年昆明县才并入“昆明市”。</p><p class="ql-block">昆明县衙门的原址在今圆通街昆明第一职业中学。这个县衙是昆明设市前的县衙,还是后来的“昆明实验县”县衙,我还没弄清楚。昆明市郊的“昆明县”究竟是哪个地块,请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告知。</p> <p class="ql-block">查昆明县志:明洪武十五年(1382),云南府下设昆明、昆阳等11个州县。昆明县乡村设置25里。清末同治、光绪年间,改里为堡,昆明县辖43堡。民国初期,乡村区划沿袭清制。民国27年(1938),昆明县改堡为乡,设8区6镇39乡。这份公文的第六区,辖沙朗乡、厂口乡、龙庆乡、桃园乡。可见1937年在任的这位区长叫赵坤。</p> <p class="ql-block">这份公文有趣的地方是命令每家每户种竹一丛,“限至夏末种毕”(古历五月二十日前),理由是“事关当前兵政,且属己身利益。”如果有人阳奉阴违,必查究责任。由此可见,当年昆明有一拨种竹子的风潮。现在偶尔看到乡村房前屋后有竹子可能都是当年栽下去的老根。农民种竹子,跟苏东坡、郑板桥爱竹,那是不一样的人生、价值观。</p><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日战争一触即发,原来竹子是作为战略物资进行种植储备。竹子在战争中能起到什么?原来是大有用处。比如:制作水排,运送粮食、部队;编制成箩筐、箩筛、簸箕点等搬运物资;枯干的竹子,晚上会发出淡淡的荧光,在黑暗中,这些微弱的光可以辅助部队前进,而不会被敌人发现……</p><p class="ql-block">原来竹子居然有这么大的用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