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名人故居线路图。</p> <p class="ql-block">青岛名人故居现址详情。</p> <p class="ql-block">束星北故居(鱼山路36号)理论物理学家,海洋物理学家,教育家。江苏江都人。</p> <p class="ql-block">冯沅君(河南人)、陆侃如(江苏人)故居(鱼山路36号)现代作家,教育家。著有是《中国诗史》等。</p> <p class="ql-block">童第周故居(浙江人)(鱼山路36号)生物学家,教育家。</p><p class="ql-block"> 童第周青岛故居位于鱼山路36号(原山东大学教授大院)1号楼。这是一座两层日式建筑,当年童第周就住在最东头。1934年9月,童第周在布鲁塞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到青岛担任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抗战爆发后他离开青岛,先后在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任教。1946年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后他又回来恢复和创建了动物系,建国后他还参与筹建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1957年他离开青岛调往北京。</p> <p class="ql-block">园内有日本商校旧址。</p> <p class="ql-block">束星北、冯沅君、童第周故居现貌。这里环境非常幽静,现在大都为居民住所。</p> <p class="ql-block">梁实秋故居(鱼山路33号)现代作家,学者,散文家,教育家,翻译家,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北京人。</p> <p class="ql-block">梁实秋故居现貌。梁实秋故居 梁实秋是在1930年的时候和闻一多一起来青岛的,他住在鱼山路的33号,现如今的这里是居民楼院,很安静。 梁实秋故居,有位于内务部街39号北京故居,有俊爱方市南鱼山路33号青岛故居,有重庆旧居。梁实秋是著名学者文学家。梁实秋在内务部街20号前后三次共住了二十多年,第一次,从1903年住到1919年;第二次,从1934年住到1937年;第三次,从1946年住到1948年。</p> <p class="ql-block">现在是居民居住地,屋主人很友善,屋内有不少老物件,有时免费开放。</p> <p class="ql-block">周叔迦故居(福山支路13号)佛学家和佛学教育家。在青岛创建佛学研究社,著名佛教圣地湛山寺就是他和好友叶恭淖等倡导建成的。安徽东至人。</p> <p class="ql-block">周叔迦故居外貌,现在是民居。建筑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熊希龄故居(福山支路12号)教育家,慈善家。曾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湖南凤凰人。</p> <p class="ql-block">熊希龄故居外貌。</p> <p class="ql-block">张玺故居(莱阳路28号甲)前身为荷兰饭店,由俄罗斯建成。丁氏、卞之琳及其好友何其芳曾再次居住,童第周、张玺、曾庆奎等设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张玺故居(莱阳路28甲)海洋动物学家,教育家。中国潮沼学,动物学研究的先驱。河北平乡人。</p> <p class="ql-block">现在是鲁艺博物馆,里面有镇馆之宝,价值亿元。</p> <p class="ql-block">朱树屏故居简介。</p> <p class="ql-block">朱叔屏故居(金口二路13号)海洋生物学家,教育家。山东人。</p> <p class="ql-block">朱树屏先生简介。</p> <p class="ql-block">故居外貌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位置金口二路13号。</p> <p class="ql-block">刘知侠故居,河南卫辉人(金口二路42号)毕生致力于军事题材创作,代表作《铁道游击队》《沂蒙飞虎》等。</p> <p class="ql-block">故居外貌</p> <p class="ql-block">现在为居民住所。</p> <p class="ql-block">老舍故居(黄县路12号)人民艺术家,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多部作品。</p> <p class="ql-block">(青岛有老舍公园)老舍的故居显得比较朴实和低调。老舍是在1934年来到青岛的,大部分的时间也居住在故居中,著名的作品《骆驼祥子》也是在这完成。 位于青岛市黄县路12号老舍故居内。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文学专著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上世纪30年代中期,老舍在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曾在此居住,并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长篇杰作《骆驼祥子》以及小说《文博士》,《我这一辈子》等一批优秀作品。《骆驼祥子》是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各种语言译本最多的一部,迄今为止亦有近四十个版本在世界各地传播,见证了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的历程。博物馆一楼作为主展览场馆,序厅、版本厅、创作厅等将展厅的功能区划分开来,其中的创作厅还对当年老舍书房进行了部分还原。</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面南背北,楼下为老舍全家居所。老舍于1934年来青岛受聘于山东大学,直至1937年离开青岛,大部分时间居住于此,这是他在青岛的三处借寓住所之一,另两处一在莱芜一路,一在金口二路。在此写下了许多小说、散文和杂文,现为青岛市著名风景点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骆驼祥子纪念馆”是老舍先生儿子舒乙的创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京剧名伶吴素伶故居。</p> <p class="ql-block">故居现在是民宿地。代表作《霸王别姬》《十三妹》《玉堂春》等。</p> <p class="ql-block">吴素伶居住地现在的外貌。</p> <p class="ql-block">赵太侔故居(黄县路),山东人,中国戏剧家,现代教育家,曾任山东大学校长。</p> <p class="ql-block">故居外貌。</p> <p class="ql-block">王统照旧居,山东诸城人,(观海二路49)现代作家,教育家。代表作《山雨》等,一生作品颇丰,与鲁迅关系紧密,受鲁迅作品影响较大,是中国新文学运动奠基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故居基石均为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王统照故居1923年起,王统照就不断地往来于相州、青岛之间。1927年起,大兴土木,翻修建造,观海二路19号就成为他在青岛的故居,后来才改为49号。观海二路是一条环绕观海山腰开辟的环形马路,每一号门牌里都有数量可观的房舍,隔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才有一门。但由于房屋建在较为陡峭的山腰,路面低于楼底,来客行人便须仰视才能看见掩映于院墙树丛之后的居室客房。</p> <p class="ql-block">旧居外貌。</p> <p class="ql-block">旧居在青岛信号山下观海二路。</p> <p class="ql-block">萧军(辽宁人)、萧红(黑龙江人)、舒群(黑龙江人)故居(观象一路1号)三人都是现代作家。代表作是《八月的乡村》《生死场》《没有祖国的孩子》等。</p> <p class="ql-block"> 萧红有才情的女作家,然而短暂的31年生涯命途多舛,三任丈夫给她带来的幸福远远少于痛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舒群,东北大学副校长,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创作作品颇丰。</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故居外貌。</p><p class="ql-block">萧军萧红舒群故居萧红、萧军、舒群故居是一座二层红瓦小楼,通体以花岗岩砌成,临山而建,地势很高,推开窗扉,可见远山近海。1934年至1935年,现代著名作家萧军(1907-1988)、萧红(1911-1942)夫妇与舒群一家在这里比邻而居。萧军在诗中形容青岛的景色为"碧海临窗瞰左右,青山傍户路三叉"。屋外山墙原有一个"太极图",现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杨振声旧居(黄县路7号)现代著名教育家,作家,教授,曾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山东人。</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旧居外貌</p><p class="ql-block">杨振声故居杨振声居于青岛市黄县路1号(今7号)一座二层小楼的楼上,当时他与赵太侔均为单身,二人在楼上各有一间居室,共用一间客厅。楼下住着邓仲存一家。杨振声(1890-1956),字今甫,亦作金甫,笔名希声,蓬莱市水城村人。现代著名教育家、作家。教授,曾任青岛大学校长。</p> <p class="ql-block">王献唐故居,山东日照人,(观海二路13甲)历史考古学家,在金石、版本、音韵、目录学等方面均有建树。著有《炎黄氏族文化》等。</p> <p class="ql-block">故居外貌,目前是民居。相隔3米出就是观海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观海山公园侧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赫崇本(1908~1985年),辽宁凤城人。物理海洋学家、海洋教育学家,1949年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居住于此。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山东大学海洋学系主任,山东大学海洋学院教务长、副院长兼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毕生致力于海洋科学的研究及海洋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中国物理海洋学奠基人、原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创建者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科学卷副主编,《海洋与湖沼》副主编等。著有《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及其性质的初步探讨》等。</p> <p class="ql-block"> 位于市南区鱼山路9号甲。</p><p class="ql-block"> 赫崇本(1908~1985年),辽宁凤城人。</p> <p class="ql-block">故居外貌,现在是民居。</p> <p class="ql-block">鱼山路甲由黄花岗石铺就而成。位置在中国海洋大学旁。这里曾经居住过赫崇本、吕美荪两位文化名人。</p> <p class="ql-block">吕美荪旧居: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鱼山路7号的“寒碧山庄”。吕美荪自1930年居于鱼山路7号,自题为寒碧山庄。吕美荪原籍安徽旌德,父亲吕凤岐,字瑞田,光绪丁丑年(187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出任山西学台,其遗作编为《静然斋杂著》,吴郁生为其作序。</p><p class="ql-block">吕美荪曾任北洋高等女学堂总教习,后任教于各地。因父辈师友赵尔巽、吴郁生、张公制及黄公渚等客寓青岛,均赞青岛之适于居住,遂于1930年来青岛,筑宅于鱼山路7号,其邻为青岛大学教务长、曾留学国外学习美术的张道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周钟岐故居(荣成路19号)山东单县人,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山东大学教授、工程学院院长。1946年任山东大学总务长兼复校委员会主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自题寓宅为“寒碧山庄”。因居青岛,青岛古为齐地,其诗书均署为“齐州女布衣”或“寒碧山庄主人”。1934年,青岛遇大雪,鱼山上下如琼楼玉宇,吕美荪趁兴写了《甲戌二月既望青岛喜见春雪爱赋长句就正诗家并乞雅和》,其中写有:“此际酒暖歌风诗,一唱齐和阳春词。”</p><p class="ql-block">吕美荪将其分抄寄往全国各诗友,不久陆续接到唱和诗达45首。吕美荪将自己诗作及唱和诗作汇集,请于元芳作序,出版了《阳春白雪词》。</p><p class="ql-block">吕美荪还出版了《瀛洲访诗记》、《勉丽园诗》二卷、《勉丽园随笔》一卷,她是青岛现代著名古诗词家。</p><p class="ql-block">她的诗词集,青岛市图书馆有藏,为其后人捐赠。斯人虽去,诗词犹存,故居仍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在是民居,故居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青岛康有为故居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福山支路5号,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晚年在青岛居住的故居。</p><p class="ql-block">原为德国总督初来青岛市的宅第,1923年康有为来青岛时购得此宅。因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赐康有为堂名“天游堂”,故康有为将此堂取名为“天游园”。</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故居。</p> <p class="ql-block">游览图。扫码免费开放,需要身份证。</p> <p class="ql-block">故居侧面图。</p> <p class="ql-block">所在位置:福山支路5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岛沈从文故居 </p><p class="ql-block"> 沈从文故居在福山路3号。</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1931年至1933年沈从文在青岛大学中国文学系执教期间在此居住。1932年巴金来青岛亦住沈从文寓所。沈从文在此先后创作了《从文自传》、《记丁玲》、《月下小景》、《八骏图》等名著,《边城》也是在这期间酝酿而成的。福山路是名人一条街,周边也有许多名人故所。</p> <p class="ql-block">鱼山路。</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对于沈从文这个人相信都是熟悉的,这位写情书信手沾来的文学家直到现在也是写情书的典范。沈从文的故居是欧式建筑,也是当初的山中宿舍。视线非常广阔,让人心情舒畅。</p> <p class="ql-block"> 洪深的故居其实就和沈从文的故居紧挨着,并且位于福山路的南口,如今也是独立的居民庭院。不过,洪深的故居是禁止拍照入内的,但透过铁门栅栏还是能看到这间房子所散发出的尊贵与大气。</p> <p class="ql-block">洪深故居位于八关山麓福山路1号。1934年洪深来青岛接替梁实秋任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时在此居住。洪深的父亲洪述祖来青岛曾有别墅,名"观川台",但被日本统治者没收。洪深租宅于此。他结合家庭遭遇及当时青岛的屈辱史,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由当时的明星公司拍摄,由电影皇后胡蝶主演。</p> <p class="ql-block">和沈从文故居只有一墙之隔。</p> <p class="ql-block">宋春舫故居位于福山支路6号的,即褐木庐。在中国现代藏书史上,宋春舫堪称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藏书家。他主要收藏戏剧类书刊,曾享有"世界三大戏剧藏书家之一"的美誉。褐木庐主藏国外原版戏剧书刊,不少在国外不易见到的珍本,在褐木庐中却有收藏,以至有国外学者写信向其借阅本国图书之事。这座私人藏书楼不仅成了青岛的文化磁场,而且成了世界性的戏剧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故居外貌保存完好。现在是居民住所。</p> <p class="ql-block">闻一多故居,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南区鱼山路5号中国海洋大学校园东北角,该建筑建于20世纪初,具有南欧建筑风格,砖石结构,地上两层,有地下室和阁楼,屋顶呈四面坡状,占地面积214平方米,建筑面积607平方米。闻一多住于南面一间房子,面积约20平方米。1930年8月,他应聘来到青岛担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一直到1932年夏,就住在此楼内,故此楼又称“一多楼”。</p> <p class="ql-block">孔祥熙故居,曾作为植物园办公楼。住宅是一幢比较完整的混合式花园洋房,由当时中国著名建筑师范文照于1935年设计。住宅2层,面南,砖混结构,由主楼与副楼组合,建筑体量较大。红瓦坡,檐有木支托,带英国式乡村建筑特色。水泥拉毛墙面(黄色),墙隅与烟囱均用清水红砖砌筑。底层立面门廊采用古罗马风格的柱式,这种工艺手法一般不会与半露木构架的"乡村式"相混,主要出于业主和中国建筑师的思路,客观上形成"混合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黄公渚故居黄公渚故居位于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观海二路3号。黄曾源,字石荪,福建长乐人,光绪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后任监察御史。辛亥革命后举家迁居青岛,斋名潜志堂。黄公渚观海二路宅邸是文人墨客名士雅集之处,本市如徐礼达、杜宗甫、周至元,外地如来青的启功、张伯驹等人,都在这里吟诗、作画,黄宅令人羡望。黄公渚钟情于崂山,经常去崂山,足迹遍布各处,因而出版了一册《崂山集·崂山百咏》。</p> <p class="ql-block">台静农故居青岛台静农旧居位于黄县路19号。</p> <p class="ql-block">鲁迅评价台静农的作品时说:"要在他的作品里吸取伟大的欢欣,诚然是不容易的,但他却贡献了文艺,而且在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台静农被列为"乡土文学作家"之一,他早期的小说出版有《地子之》、《建塔者》等。</p> <p class="ql-block">故居外貌,现在是民居,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青岛的名人故居基本上都是坐南朝北,面向大海。这些故居大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类型以庭院别墅和独立式住宅、里院建筑为主,呈现集山、海、人、居于一体的格局。这些建筑风格迥异,包括欧洲券廊式建筑、庭院别墅建筑、街市建筑等多种风格,部分采用了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且滨海特色鲜明,多聚集于青岛湾、汇泉湾和太平湾“三湾”沿岸(现在属八大关街道),依山面海,得天独厚的滨海风光赋予故居街区独特秀丽的滨海特色。</p><p class="ql-block"> 本人也只是为你们简单的盘点了其中比较突出的几位文化名人,并作了一下地理位置上的简绍。如果你恰巧要去青岛,那么这些名人故居是值得你去的,虽然有的故居不能进入,但从门口往里看,都能感受到这些名人当初创作出作品的那种意境,感受到这些名人当初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进而,沉淀、思考、感叹这个“滚滚红尘”的大千世界……或有“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或有“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情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福山支路一角。</p> <p class="ql-block">夕照。</p> <p class="ql-block">太平角一路21号,郭沫若 在青岛故居。</p> <p class="ql-block">21号外貌(比利时领事馆)在太平角一路西侧。</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当时比利时领事馆,现在是一所咖啡厅。它的西侧是23号,也就是郭沫若故居。</p> <p class="ql-block">山东省青岛市郭沫若寓址:太平角一路23号。 郭沫若,字鼎堂,四川乐山人。一代学者、诗人、文学家、史学家。 1956年郭沫若第一次来到青岛,住在太平角一路23号,这里曾是一处美国人的别墅,位于一处岩崖之上,推开窗扉便是汇泉角与太平角环抱的太平湾,郭沫若说这里像日本的博多湾。 郭沫若久慕崂山之名,去游山、考察,乘车经王哥庄先游了太平宫,又经东海路去华严寺。一路上的景致令他十分兴奋。 到华严寺内外游览之后,他说崂山景色这里最好,“负山函海”,可以久居。他还仔细听取了关于于七事迹的介绍。寺僧献茶之后,陪他欣赏了寺中珍藏的书法绘画、文物图书,他都认真鉴赏。他对寺中收藏的两部《册府元龟》很感兴趣,尤其是其中的一部抄本。《册府元龟》是宋代编写的一部大型类书。类书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大型工具书,大体上相当于外国的百科全书。《册府元龟》编纂严谨,很有价值。但从清代中期,宋朝刻本已经遗失,建国后出版的《册府元龟》是根据明代刻本重印的。郭沫若看了良久,认为这部抄本与明本不同,有可能早一些,经与寺僧协商借了几册带回去。经他校勘,鉴定为元代抄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个版本,十分珍贵。“文革”期间破“旧”的时候,市文化局派人去华严寺“抢”出了这部《册府元龟》。1980年全国古籍善本普查的时候,专家组来到青岛,一致鉴定它确为元代抄本。这部《册府元龟》成为国宝级的海内孤本,幸赖当年郭老的鉴定。在青岛,郭沫若流连于山海之间,尤其是见到一些日式建筑,常常回忆起在日本的读书和流亡生活。太平角一路23号寓址也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走在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一条寻常的小路中可能就藏着一个名人故居,一个不起眼的街道上可能就有一个名人景点,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那些文学作品中耳熟能详的故事,在这个城市中却是如此寻常地存在着。历史文化名人给市南留下了宝贵财富,历史与当下相互碰撞,产生别具一格的城市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