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至先生谈红山文化玉蝈蝈

红山文化专业委员会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编辑:顺喜 铭台 刊发:旭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古玉沁色之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哈 图|文</span></p> <p class="ql-block"> 以动物为玉雕题材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玉雕动物佩饰,反映了人类早期和动物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关系。 在随后的历史中,动物玉雕题材越来越广泛,作品越来越多,人们赋予这些动物玉雕许多吉祥寓意和文化内涵。 </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色质是玉的自然属性。一块古玉,无论是“传世古”还是“出土古”,经过岁月的抚摸和水土的侵蚀,必然会留下种种色质的印记,从而为鉴别古玉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这里所谓的“色质”,色即沁色,质指玉质,而沁色通常会成为一块古玉的重要鉴定标准。</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新石器时代的物件,历经多年,甚至是流传几代的,使用中多经过盘摸,表面细腻,作品上面有很好的细光,这种细光虽经过埋藏及沁色,依然能够存在,且在玉表面的皮壳中属下层,在浮色之下。这种现象在红山文化玉器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充分体现出了古玉的沁色之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善至谈红山文化玉蝈蝈</b></p> <p class="ql-block">  玉蝈蝈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多,玉雕技术取得飞跃性进步。线切割技术始于兴隆洼文化,在红山文化晚期依旧流行,技法更加娴熟,不仅用于玉料的切割,在制作斜口筒形玉器、曲面牌饰等器类上广泛使用,展现出先民的勤劳智慧与创造力。红山文化的动物形玉器雕琢工艺先进、寓意深刻,反映出先民善于细致观察生活,以自然为师的纯朴追求。有鸟、鸮、龟、蚕蛹、蝈蝈等等,基本模仿动物本体,惟妙惟肖,气韵生动、充满灵性。它们都有穿孔,可以穿绳佩挂或用线缝缀于衣物上,体现了当时的审美意识。</p> <p class="ql-block">▲ 图一是在2003年11月牛河梁红山遗址文物普查图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0月17日,“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展览共有珍贵文物160余件,集中展示了红山文化遗址历次重要发现和最新考古成果,特别是上图玉蝈蝈,吸引了众多红山文化热爱者青睐。由于此件玉质白润细腻如新,有参观者就议论是否仿品?提出了质疑。(一)此件是否为仿品,我在寄语中已把此玉蝈蝈的出土真实过程讲清楚了,此玉蝈蝈是件有出土时间地点、文物考古专业人员拍照采集的,确定真品无疑。(二)关于此件玉蝈蝈白润细腻如新的质疑,我继续讲述其中过程就会帮助大家揭秘真象。</p> <p class="ql-block">▲ 图二是在2003年11月牛河梁红山遗址文物普查时原始图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3年11月在红山文化遗址普查出土采集后,有参与队员声称归自己所有,带回藏在朋友家中并撒谎此物已丢失。当时文化局就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公安人员经过12个小时对考察队员霍某的询问和外围调查,于11月27日15时在霍某的一个亲戚家起获了玉蝈蝈,从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此物的原始面貌。</p> <p class="ql-block">▲ 图三是辽宁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进行过修复的图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公安部门收缴此件玉蝈蝈后,交到了辽宁省考古研究所,由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适当的修复。修复的实物基本保留了原始部分土沁、侵蚀的斑痕,看上去包浆完美,非常古朴,时代感极强。</p> <p class="ql-block">▲ 图四是辽宁省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过修复后的图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以后,辽宁省考古研究所把此件玉蝈蝈转交辽宁省博物馆,该博物馆工作人员再一次对实物进一步修复,在进行公开展览时的图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五是辽宁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又一次进行修复后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迎接2020年10月中旬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局举办“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开幕日前夕,辽宁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又一次进行修复,在国家博物馆进行公开展出时笔者现场拍摄所得。</p> <p class="ql-block">▲ 图六是同一件玉蝈蝈不同时期的图片。</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玉蝈蝈乍看上去好象是四件,其实根本就是一件,只是先后经历了三次修复。可以讲此件玉蝈蝈经红山文化遗址上文物保护单位采集出土的一件珍贵文物,但经过三次修复后的整旧如新,基本失去也不能再恢复文物原有的苍桑、质朴的原始状态,遗憾的修掉了保护文物的初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