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科为什么要做免疫组化?

驻马店市中医院病理科 潘登宇

现在的病理学诊断,可以说:免疫组化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免疫组化是万万不能的。对于免疫组化的重要作用,目前还没有受到临床及患者足够的理解和重视,甚至至今还有人认为免疫组化可有可无,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尽量少开或不开。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特异性抗体的出现,使许多疑难肿瘤得到了明确诊断。在常规肿瘤病理诊断中,5%-30%的病例单靠H.E.染色难以作出明确的形态学诊断,需要免疫组化进一步明确诊断,尤其在低分化或未分化肿瘤的鉴别诊断时更发挥了其重要作用。下面对免疫组化的临床应用总结以下几方面:<div><font color="#167efb">1、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font><div>例如:前列腺免疫组化标志物的选择<br>前列腺疾病诊断中,需选用的免疫组化标志物包括上皮标志物、基底细胞标志物,以及前列腺癌的标记物。<br></div></div> P63阴性 CK5/6阴性 P504S阳性 通过免疫组化的辅助,病理诊断为前列腺腺癌 <font color="#167efb">2、确定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font><div>例如:判定宫颈腺癌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原发部位<br>子宫内膜和宫颈活检或诊刮标本中均有腺癌时,需对其来源进行判定。一般情况下,二者具有不同形态学特征,较容易区分,但有时需借助免疫组化检查。宫颈原发腺癌常ER、PR阴性,波形抗原(vimentin)阴性,癌胚抗原(CEA)阳性;而内膜原发腺癌ER、PR阳性,vimentin阳性而CEA阴性。<br></div> <font color="#167efb">3、对某类肿瘤进行进一步的病理分型;</font><div><font color="#333333">例如:子宫内膜癌的分型要根据免疫组化的表型进行鉴别</font></div><div>(1)ER、PR Ⅰ型子宫内膜癌尤其是低级别内膜样腺癌ER及PR的表达往往呈阳性,而浆液性癌ER、PR不表达或弱表达。<div>(2) p53 是目前广泛研究的肿瘤抑制基因,浆液性癌的发生与p53的突变相关,绝大部分浆液性癌p53过度表达,表现为弥漫性强阳性,阳性指数达70%以上。Ⅰ型子宫内膜癌p53表达很弱,仅10%~20%的内膜样腺癌伴有p53的过度表达。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浆液性癌中p53的突变为无义突变,因此可表现为p53蛋白完全缺失呈阴性表达,p53的全(弥漫性强阳性)或无(表达缺失)表达是浆液性癌的特征,而内膜样腺癌即使过表达也是散在、局灶或局部的。</div><div>(3)p16 内膜样腺癌p16多为阴性,或仅有局灶阳性;而浆液性癌多弥漫阳性。<br></div></div> <font color="#167efb">4、软组织肿瘤的鉴别;</font><div> 软组织肿瘤的治疗一般需根据正确的组织学分类,因其种类多、组织形态相像,有时难以区分其组织来源,应用多种标志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对软组织肿瘤的诊断是不可缺少的;<div><font color="#333333">例如: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和平滑肌肉瘤鉴别诊断;</font><br>(1)CD10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往往CD10表达阳性。平滑肌肿瘤中CD10的表达强度不如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中强,范围较局限。<br>(2)结蛋白(Desmin) 广泛分布于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子宫平滑肌肉瘤往往阳性,多为弥漫强阳性。而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一般阴性或仅散在阳性。<br>(3)p16 平滑肌肉瘤常强阳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往往阴性。<br></div></div> <font color="#167efb">5、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的选择;</font><div>例如乳腺癌免疫组化指标</div><div> ER(雌激素受体):越高表达表示对内分泌治疗越有效,预后越好。<br> PR(孕激素受体):越高表达表示对内分泌治疗越有效,预后越好。<br> HER2基因(C-erbB-2):癌基因产物,越高表达表示肿瘤恶性程度越高。ER、PR、C-erbB-2都阳性者,三苯氧胺治疗效果不好。<br> Ki-67:细胞增殖的标志,表达越高表示肿瘤增殖越快,恶性程度越高。<br></div> 总之开展免疫组化,有助于提高科室整体诊断水平,促进病理的精准诊断。有些病例看似模棱两可,加上免疫组化以后立刻明朗,无需纠结和争论。这样也能提高疑难病例的诊断,提高临床医师对病理科的信任度,确保病理诊断的精准性,更优质的服务于患者和临床。<div>编辑:驻马店市中医院病理科 潘登宇</div><div>审核:驻马店市中医院病理科 王建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