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古典诗词的五大秘密

昆仑lsm(文学领域优质作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32期2022年【昆仑诗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总582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网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感谢原作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写好格律诗词的五大秘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论古典诗词审美模式作用与副作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卢盛莽(昆仑lsm)</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什么是古典诗词审美模式</b></p><p class="ql-block"><b> 模式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形成框架结构,就是模式。模式具有固定性和永恒性。(参见百度百科)古典诗词的审美模式,是创作和评价古典诗词艺术美的理论依据和固定思维方式,有自己的框架结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二、掌握古典格律诗词的五个秘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模式具有指导实践,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学家认为,审美模式是由审美经验积累而成。我们中国人,从幼儿就开始学习背诵唐诗宋词,这就是积累欣赏唐诗宋词美感经验的过程,最后形成审美模式。审美模式对审美对象做出评价时又借助审美经验,审美经验就是对审美对象评价的标准。这种现象是客观的。</b><b>具体说来可分为五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意象审美模式与作用</b></p><p class="ql-block"><b> 古典诗词强调意象审美。古典诗词创作注重意象美,人们评价一首诗词作品也注重意象美。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什么是意象?承载作者一定思想的物象就是意象。古人认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物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例如,月的意象是思乡、怀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菊花的意象是清高人格的写照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战国·屈原)”。 梅花的意象是高洁人格的写照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陆游)。此类意象很多, 不一一而足。为诗者必须学会使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词汇来表意,才能增加作品的审美价值;品诗者必须从意象入手,才能品出要义。</b></p><p class="ql-block"><b> 意象是古典诗词意境形成的重要因素。运用意象,才能使诗人词家的抒情不是直露表白,而能言在此,意在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抒情审美模式与作用</b></p><p class="ql-block"><b> 古典诗词突出抒情功能。古典诗词善于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抒发情怀是古典诗词的写作目的,也是一种基本的审美模式。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出现了月、乌、霜、天、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钟声、客船等多种物象,这些物象组成了承载情思的意象群,从而精确、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冬接近年关夜景的观察和感受,抒发了作者羁旅的孤独寂寞感和思家国之忧,成为古典诗词中写愁情的代表作。</b></p><p class="ql-block"><b> 情与景的统一是古典诗词的艺术创作手法,也是诗词意象的最基本的结构。物象是外形,情是内神,只有外形与内神的统一,才能使意象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从而使诗人对生活的感悟有所寄托。否则,如果舍去具体的意象,直说其情,作品就会缺乏情韵,苍白无味,更不要说审美的意蕴。只有通过意蕴,抒情主体的内心之意才有诗意的寄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神韵审美模式与作用</b></p><p class="ql-block"><b> 古典诗词看重神韵笔法。神韵,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为中华传统文学艺术的美学标准,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和宝贵传统。(见百度百科)用于诗词,古人亦称之为“诗眼”。神韵是诗词创作的亮点,也是评价古典诗词的又一重要审美模式。</b></p><p class="ql-block"><b> 神韵可体现在一个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一个“绿”字被千古称道。神韵可以是一句诗,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称为描写大漠的千古妙句。神韵也可是一个诗段的境界。例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是第一境。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是第二境。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境。并说此三种境界“非大词人莫能道”。因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此三种人生境界。这就是古典诗词神韵的功能和价值体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韵律审美模式与作用</b></p><p class="ql-block"><b> 古典诗词注重韵律审美。古典格律诗词最开始用于口唱,诗词中讲究“随律押韵”、“随调则韵”。掌握古典词韵律是掌握古典诗词创作方法的基础,也是古典诗词审美模式。</b></p><p class="ql-block"><b> 古典诗词韵律美与音乐是姊妹艺术。韵律是语言艺术,主要通过语言词汇塑造形象,抒写感情;音乐为声音艺术,主要依靠乐音的节奏表现手段来烘托情感和对象。二者有相互依赖,相互彰显艺术魅力的关系。因此,古典诗词有自己的平仄和押韵模式。学古典诗词创作者必须遵守这种模式,古典诗词审美评价也必须遵守这种模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豪放与婉约审美模式与作用</b></p><p class="ql-block"><b> 古典诗词有豪放和婉约两种审美观点模式。豪放与婉约审美模式,是依据豪放和婉约派诗词的审美经验而形成的。主要表现在写作风格与题材的不同:</b></p><p class="ql-block"><b>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题材广泛,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可作为写作题材。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情爱,儿女风情,闺愁,或山水情。</b></p><p class="ql-block"><b> 豪放不是直白,也要借助意象抒发胸臆。例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历来被称作豪放语的代表。然而却是借助“大江、浪”等物象来抒发情怀。婉约不是晦涩,也是寄情于物。例如,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向看做是婉约派诗句,可是却清晰明了,借五十弦之瑟喻人生之五十年华。 从人类社会生活发展来看,上述题材是永恒的主题。</b></p><p class="ql-block"><b> 上述五种古典诗词的审美模式,是古典诗词创作基础和艺术魅力所在,是经过人们长期的审美积淀而形成,具有永恒性,需要世代相传。</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三、审美模式的副作用</b></p><p class="ql-block"><b> 但是,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框架固化作用,就会停止不前,就会对新事物产生排斥或抵制作用,这就是副作用。古典诗词审美模式产生的固化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固守审美模式的负能量</b></p><p class="ql-block"><b> 当代学者金中先生说,“中华诗词传统悠久,积淀深厚,从遣词用语到声律体系,形成了一整套范式。这样一笔文化遗产,给后人作诗带来巨大参考的同时,也难免成为一个重负”。(见金中《当代诗词的守旧误区 》《中华诗词》2020年第4期)这里所说的“一整套范式”,即审美模式,“重负”,即负能量。这种负能量表现在:</b></p><p class="ql-block"><b> 在理论上,认为诗词古雅即是好诗,不管立意如何。 在创作上,盲目模仿古人范式。 在题材上,盲目模仿古诗,与时代脱轨。在用韵上,固守古韵,惟古韵不用。一句话, 惟古为大。至于现实中的具体情境变化完全忽略不计。创作思维固化,个性泯灭,创新力匮乏。重复古诗里司空见惯的春愁、秋怨、饮酒、喝茶、游园、赏景、节日唱酬之类的题材,毫无新意,以至有人称之为“假古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反对与时代接轨的新物象入诗</b></p><p class="ql-block"><b> 固守古典审美模式的另一种负能量表现为,死守古人用过的物象,即使现代生活中这种意象已经不存在了。例如,滴漏,茅屋,油灯等。反对现代物象入诗。例如,高铁、高速、手机、电视、洗衣机、微信、飞机、坦克等。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先生说,“所有这些意象都代表了时代的劳动创造和科技创新成果,为什么不可入诗?”(周文彰,《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中华诗词2022年第2期63页)</b></p><p class="ql-block"><b> 所以,诗词意象运用,既要传承永恒的没有过时的传统意象,同时也要注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意象,才能体现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生活。</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反对使用通韵新韵</b></p><p class="ql-block"><b> 我国目前尚有一部分人反对使用通韵新韵。诗词用韵,如前所述,涉及诗词音乐美的问题。我国汉字普通话实行已经70多年。通过普通话的使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的使用已经存在如下两个问题:</b></p><p class="ql-block"><b>1)形式上合律实际上不合律</b></p><p class="ql-block"><b> 汉语普通话汉字声调改变了。由于现代汉语规范了汉字发音标准,取消了入声字,再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写出的诗词就会出现形式上合律,而实际朗读出律出韵的现象,造成音乐拍节不和谐问题。</b></p><p class="ql-block"><b>2)韵部编排缺乏科学性</b></p><p class="ql-block"><b> 以平水韵为例,共108个韵部。平水韵韵部是根据各地方言不同发音合成的,缺乏科学依据。例如,in/ing合一,u/ou/v合一,ing/ ong/ eng分部,ei/ ui分部等等。根据现代汉语拼音发音看,根本不符合发音科学,是不可思议的。</b></p><p class="ql-block"><b> 国家文字法规定,现代汉语普通话是国家语言,现代汉语拼音是现代汉语发音的标准依据,是学校教学和汉语教学法律依据,也是现在学校和各大新闻媒体朗读古典诗词的法律依据。各级政府应该推广普通话。(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00年10月31日通过,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我们中华诗词这一全国性古典文学艺术领域,应该率先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字法。</b></p><p class="ql-block"><b>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参见百度百科)。当代古典诗词创作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是我们广大古典诗词爱好者的义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四、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b> 中国当代作家学者王蒙先生说,中国诗词好比一颗大树。个人创作的一首诗词是大树中的一片叶或芽,必须与大树匹配。怎么匹配呢?王蒙先生引用了叶嘉莹先生的话说,“中国的传统诗词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学写诗就像学外语,必须背下来,写得就像”。(王蒙 《门外谈诗词——在安徽师大的一次讲演》《中华诗词》2022第3期)“传统诗词的语言体系”就是传统的意象体系,“匹配”和“象”就是审美模式,善于运用这些意象,诗词作品才“匹配大树”,才符合古典诗词审美标准。王蒙先生又说,匹配也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即陈陈相因,难有个性。(同上)这段文字谈的就是审美模式的副作用。因此,他又说,真正的大诗人是敢于用新鲜词语的。(同上)</b></p><p class="ql-block"><b>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先生说:“几千年来,诗词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直至今日,依然熏陶着我们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见《用优秀的诗词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诗词人物访谈 》中华诗词学会官方公众号 2022-03-24 20:25)这里谈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模式模式”同出一辙。他同时指出,当代诗词“两多一少“,即作者多,一般作品多,精品少”(同上)。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当前古典诗词作者队伍对古典诗词审美模式的认知理念缺乏统一的认识。理论指导实践,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必然是盲目的实践,古典诗词创作亦是如此。</b></p><p class="ql-block"><b> 因此,我们应该系统研究如何继承发展古典诗词审美模式,打破束缚古典诗词发展的框架,给古典诗词注入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内容、新意象、新韵部、新理念,使古典诗词继承与发展固本守正,与时俱进。</b></p><p class="ql-block"><b>参考文献:</b></p><p class="ql-block">1.周文彰,《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中华诗词2022年第2期)</p><p class="ql-block"><b>2.</b><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蒙 ,《门外谈诗词——在安徽师大的一次讲演》《中华诗词》2022第3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3.《用优秀的诗词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诗词人物访谈 》中华诗词学会官方公众号 2022-03-24 20:25</span></p><p class="ql-block">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00年10月31日通过,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p><p class="ql-block">5.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感谢您的惠顾雅赏一路支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