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地段街,百年光影依稀</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有一座堪称建筑瑰宝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霁虹桥”,是一座连接两个行政区的跨线桥,桥东是南岗区的一曼街,桥西为道里区的经纬街。</p><p class="ql-block"> 霁虹桥地处南岗、道里的咽喉部位,前身是中东铁路当局为将从俄罗斯运到松花江畔秦家岗(今道里)的器材物资转运到田家烧锅(今香坊),于1904年修建的一座大型木木结构桥梁,当时称“秦家岗大桥”,俗称“旱马桥”。中国收回哈尔滨治权后,此桥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亟需大修。根据铁路发展和市政交通需要,决定在原址重建永久性桥梁。新桥1926年4月23日开工建设,11月12日竣工。</p><p class="ql-block"> 霁虹桥的桥身由哈工大土木工程科教授斯维利多夫设计,整体结构由哈工大土木工程科教授为弗拉基米·尔安德列维奇·巴利设计。时任哈工大校长、中东铁路管理局理事刘哲援取王勃《滕王阁序》“虹消雨霁”之意,提名“霁虹桥”。</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典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法国桥梁建筑,桥体呈弓形,桥的两端有斜对称的长方形塔式建筑,塔座四周装饰着花环状浮雕及花苞式灯座,镂空嵌花的铁栏杆上镶嵌着中东铁路“飞轮”路徽标志,外面两侧柱子上还刻有威武的口衔石环的狮头雕像。整个霁虹桥没有一个铆钉,没有一个螺栓,设计思路匪夷所思,建造工艺精湛独特。从此霁虹桥成为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咽喉要道,桥上,行驶过咣当咣当的摩电,也奔跑过蹄声清脆的马车;践踏过日本军队的铁蹄,也飞驰过苏联红军的铁流;运送过支援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物资,也拥堵过早晚高峰风霜雨雪里焦急的司机乘客。</p> <p class="ql-block"> 从秦家岗(今南岗)通过霁虹桥进入埠头(今道里),下桥后往右一拐就是地段街。历史上,地段街是秦家岗(今南岗)通过霁虹桥进入埠头(今道里)抵达江畔的第一条街道,也是中东铁路当局重点修筑的一条街道,始建于1898年。筑路前,这里地势低洼泥泞,筑路工人只好先将一截截树干砸入烂泥塘,再铺上沙石,最后用面包石铺砌,是哈尔滨历史上的第一条石砌马路。马路建成后,因铁路工程局第九工段驻扎在这里,故称“地段街”。1915年5月,原第九工段段长、中东铁路工程局副局长希尔科夫升任俄国黑海铁路公司总办,离任前哈尔滨市董事会授予他哈尔滨市“荣誉市民”称号,便将地段街改为“希尔科夫公爵街”,中国人称其为“王爷街”。1926年,中国地方政府将其恢复原名。</p><p class="ql-block"> 地段街2号是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办公楼,这是一座建于1938年的现代风格的砖混结构日式灰色建筑,高高的主楼位于地段街与经纬街交角处,两侧的裙楼呈“V”形,一侧在地段街上,一侧在经纬街上,主体突出,简洁明快。这里原为“哈尔滨弘报会馆”,“弘报会馆”不是一家报社,而是全国性的社团组织,正式名称为“弘报协会”,性质类似于今天的记者协会。</p><p class="ql-block"> 日本占领哈尔滨之前,哈尔滨的报业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大大小小的报刊数以百计,观点、立场和视角也是五花八门,其中有很多对当局的做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指责,而当局还是很克制的,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查封报馆的事件。这一点与哈尔滨自由民主的风气相吻合,两者形成了良性互动,成就了文化领域的黄金岁月。</p><p class="ql-block"> 但好日子总是很短暂,1932年,哈尔滨沦陷,日本侵略者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当年10月,伪满洲国出台《出版法》,至1936年9月,又成立了“满洲弘报协会”,通过收购、重组、兼并等方式,对哈尔滨所有媒体进行整顿,只保留中、日文报纸各一家。其中,中文报纸为《滨江日报》,日文报纸为《哈尔滨日日新闻》。为了控制和拉拢新闻采编人员,伪满当局还大幅度提高从业者的待遇,更新采访设备,改善办公环境。哈尔滨“弘报会馆”大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动工兴建的。</p><p class="ql-block"> 1937年,伪满政府已经全面控制了社会舆论,又将情报处改为“弘报处”,既是伪满洲国对新闻出版实施管制和监控的部门,也是刺探中国人民思想动向的情报部门,用以刺探和控制大众思想,所谓“思想犯”这种奇葩罪犯就是这时诞生的。</p><p class="ql-block"> 1940年末,伪满当局将“弘报协会”改组为“新闻协会”。1945年11月25日,中共地下党员唐景阳在“弘报会馆”创办《哈尔滨日报》,随着时局的变化和行政区的调整,《东北日报》《松江新报》《松江日报》等红色报纸先后在此楼创办。1954年8月,成为黑龙江日报社的办公楼,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地段街与石头道街交角处是道里新华书店,这是一座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历史上,这里是日本商人前田利男开办的“前田时计宝石店”。</p><p class="ql-block"> 前田利男发迹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日俄战争时做过随军翻译,1918年来哈尔滨,在中央大街经营钟表,1941年,迁到地段街与石头道街交角处,经营规模为当时同行业中规模最大。哈尔滨解放后,改为哈尔滨市新华书店办公楼和道里新华书店门市至今。</p><p class="ql-block"> 地段街85的地段小学,是一座建于1916年的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这里原为朝鲜银行哈尔滨支店旧址。</p><p class="ql-block"> 朝鲜银行前身为日本统治时期的中央银行,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后,日本吞并朝鲜,将其改组为“朝鲜银行”。1915年在现址兴建朝鲜银行哈尔滨支店办公楼,1916年竣工。</p><p class="ql-block"> 1936年朝鲜银行与正隆银行、满洲银行合并改组,组建满洲兴业银行,朝鲜银行哈尔滨支店改称“”满洲兴业银行哈尔滨分行。哈尔滨解放后改为地段小学校舍。</p><p class="ql-block"> 地段街198号的哈尔滨兆麟小学,是一座建于1921年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盔形穹顶和双折坡檐,拱柱线条流畅的入口门廊,华丽典雅,美轮美奂。</p><p class="ql-block"> 兆麟小学前身是日本侨民在秦家岗(今道里)开办的第一所侨民学校“东本愿寺附属小学校”,最初的校址在森林街与地段街交角处,如今是兆麟小学的附属建筑。而现在兆麟小学主楼的位置,当时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副局长希尔科夫的官邸。1915年5月,希尔科夫离任前将自己的花园洋房转让给日丹诺夫。不久,东本愿寺附属小学校找到日丹诺夫,买下这个宅院扩建校舍。1923年新校舍建成后改称“日本居留民会附属小学”;1936年改称“桃山寻常高等小学”。1945年,位于地段街164号的原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学区第二小学并入,改称“公园小学”。1948年,为纪念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市政府将学校命名为“哈尔滨市兆麟小学校”至今。</p><p class="ql-block"> 欧式风格的建筑,吸引了很多影视导演的目光,台湾电影《滚滚红尘》,就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 地段街97号的黑龙江省美术馆,是一栋建于1937年的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整体建筑平面结构呈长方形,正立面6根古希腊爱奥尼式巨柱对称分立于主入口两侧,门口的石质台阶和精雕细刻的纹饰,构成雄伟壮丽的造型。</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是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哈尔滨分行”。横滨正金银行为东京银行的前身,日本横是明治维新后成立的日本唯一的外汇专业银行,是当时仅次于国家银行的日本第二大银行。其具有的半商半官性质使之获得了特殊保护。它是日本政府对外贸易的法定中介,垄断了日本发行的海外债券,控制了日本的对外贸易。</p><p class="ql-block"> 横滨正金银行1893年在上海设立分行。以后又陆续在香港、天津、北京、大连、沈阳、汉口、开原、长春、哈尔滨、青岛、济南、广州等地开设分行。日俄战争后,日本不满足只控制长春以南的南满地区,开始向沙俄势力独占的“北满”进行渗透。遵照日本总领事林六治郎“武力只能征服一时,惟有经济渗透方能控制永久”的指示,横滨正金银行于1912年在哈尔滨埠头(今道里)现址设立分行。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九·一八”事变之前,逐渐承揽了哈尔滨全市45%的贸易结算业务。</p><p class="ql-block"> 最初的横滨正金银行哈尔滨分行是一座二层新古典主义建筑,线脚变化丰富,舒缓优美。1937年在原址翻建现在这座古典主义建筑。</p><p class="ql-block"> 日本投降后,横滨正金银行哈尔滨支行关闭。哈尔滨解放后,大楼先后分配给哈尔滨电影制片厂、黑龙江歌舞团等单位。1962年黑龙江美术展览馆的迁入,1965年黑龙江省美术展览馆改为黑龙江省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 地段街151号大院是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市一院的前身为“中东铁路俄国妓女疗养院”,当时的院址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处。1913年9月9日哈尔滨市公议会董事会接管改组后,改称“哈尔滨市董事会第一医院”。1926年,改称“哈尔滨特别市立医院”。</p><p class="ql-block"> 1932年哈尔滨沦陷后,日军接管了哈尔滨特别市立医院,改称“哈尔滨市立病院”。1949年改为“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迁至现址。</p><p class="ql-block"> 著名抗日女英雄赵一曼被捕后曾经被关押在市一院监视治疗。赵一曼出生于1905年,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共产党员,同时担任宜宾妇联和学联党团书记。同年年11月,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①学习。1927年9月,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冬奉命回国。“九一八”事变后调到东北,1932年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1933年,任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1934年春,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1935年春,任铁北区区委书记,后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②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率部活动于哈尔滨以东地区,给日伪以沉重的打击。日伪报纸也惊叹这位“红枪白马”的妇女。</p><p class="ql-block"> 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昏迷后被俘。在狱中,在敌人的严刑逼供下,她忍着伤痛怒斥日军者的罪行。后来,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将她送到哈尔滨特别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住院期间,赵一曼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和护理她的女护士韩勇义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二人决定帮助她逃离日军魔掌。</p><p class="ql-block"> 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将赵一曼送到阿城金家窝棚董宪勋叔叔家中。6月30日,赵一曼在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日军追上,再次落入日军之手。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如何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实现了“誓志为人不为家,跨江渡海走天涯。男儿若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的誓言。赵一曼在慷慨就义之时,给年幼的儿子留下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p><p class="ql-block"> 经过百余年岁月洗礼的地段街,虽高楼林立、繁华喧嚣,然岁月留痕、旧影依稀,矗立在这里的欧式建筑依旧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发生在这里的精彩故事仍然被世人铭记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①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前身是黄埔军校。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通称“黄埔军校”。1925年冬,国民政府为了统一军官培训,命令在粤各军取消自办的讲武堂和军官学校,合并于陆军军官学校,同时将军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的全称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黄埔军校以往只招收男生,而武汉分校招收女生是黄埔军校史上第一次招收女生。</p><p class="ql-block"> ②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人民革命军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前身。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和领导的抗日武装。1933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在抗日游击队的基础上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到1936年初,先后组建了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第六军。1936年2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提出将东北人民革命军改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人民革命军上述各军与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及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陆续改名为东北抗日联军。</p> <p class="ql-block">作者:</p><p class="ql-block"> 剑客,生于困难时代,长在动乱时期,吃过糠,下过乡。“恢复高考”后,成为“新三届”中的一员。毕业后,先后供职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做综合调研工作,搞职业技能培训,干统战教育培训,历任副处长、处长、副主任、院长、党委书记等职。</p><p class="ql-block"> 2018年退休,作协会员、科顾委专家、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诗歌散文集《情丝文韵》,杂文集《谈天说地》,诗集《低吟浅唱》,散文集《品读哈尔滨》《岁月无痕》,长篇报告文学《巴兰颂歌》《工作队在依兰》,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集《调研思考实践》《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萃》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