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萧红的笔不足以拯救人生</p><p class="ql-block">只书写生与死孤独的轮回</p><p class="ql-block">生也亦欢,死也亦欢</p><p class="ql-block">用文字孕育希望,慰籍</p><p class="ql-block">《生死场》里悲壮的灵魂</p><p class="ql-block">催生民族意识与反抗情绪</p><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翻开萧红的成名作中篇小说《生死场》,不仅让我感叹,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风格独树的女作家,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后反映东北农村真实的生活写照的力作,竟然这么有穿透力和感染力,让我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生死场》是一部渗透着东北人民对于生的强烈刚强,对于死的痛苦挣扎的一种无奈。这不仅让我想起,近代革命先驱者叶挺的那首小诗:“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p><p class="ql-block">《生死场》正是萧红用笔来唤醒沉睡民众的无形的号角,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但是,她们也深知在获得自由的路上,是何等的艰难和曲折。</p><p class="ql-block">《生死场》是一部渗透着悲凉的散文式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日本侵略者残酷的殖民统治。同时,也反映了在日寇铁蹄蹂躏下东北农民悲惨的生活状态以及渐渐苏醒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情绪。</p><p class="ql-block">在黑土地里,贫困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无情剥削,暗无天日的生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辛辛苦苦,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饱受饥饿和病魔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无辜的受害者。作者在文章中也充分地表达了劳动人民渐渐萌发的反抗精神。</p><p class="ql-block">奉天事变发生后,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本来地主阶级压榨剥削,广大劳动人民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又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p><p class="ql-block">以上所论述的是《生死场》的暗线。反映萧红笔下民众由愚昧到觉醒的渐进过程。</p><p class="ql-block">那么,文章的明线呢?在我看来,就是贯穿全书的三个家庭的悲惨无助的变迁过程。</p><p class="ql-block">开篇与收尾写二里半与麻面婆的家庭。第一章“麦场”主要描写“找羊”,文中是这样阐述:“……只见跌脚跌得更深了!每一步象在踏下一个坑去。”经过生活的磨难和一次次挫折,他也终于觉醒。在第十七章节,他也跟着李青山走了。“二里半不健全的腿颠跌着颠跌着,远了!模糊了!山岗和树林,渐去渐远……”(摘自原文)可是,身后的老羊还在不住哀叫,文中暗示,这可不是从前的那只羊了。</p><p class="ql-block">第二章“菜圃”写金枝和成业的恋爱。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她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吗?</p><p class="ql-block">情窦初开的农家少女,她只有十七岁,憧憬着“鞭子响”、“口哨响”,浪漫与青春的美好和快乐的幸福。可是,活生生的现实却给她当头一棒,情人很是粗暴,她还没有过门就怀了孕,遭到母亲和同村妇女们冷嘲热讽。嫁过之后,丈夫嫌她和刚出生的女儿拖累,竟把不满一个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p><p class="ql-block">第四章“荒山”,描述了又一个悲惨的女人命运。月英是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后来患了瘫病,成了丈夫的负担,不给她饭吃,不给她水喝,最后让狠毒的男人给活活气死了。</p><p class="ql-block">《生死场》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女主人公王婆,她也是一个饱受磨难的老妇人,她的第一个丈夫,也是一个懦夫,抛妻弃子,单独跑去了关内老家。她为了生存,不得不嫁给第二个丈夫,这个丈夫却病死了。她又不得不嫁给第三个丈夫老赵三,艰难度日,可算盼到孩子长大了,儿子起来参加义勇军又被官府给枪毙了。她觉得生活无望,愤然寻了短见。可是,天无绝人之路,在将要掩埋枯骨的时候,这个老婆子又奇迹般地活过来了。</p><p class="ql-block">小说通过对东北农村的几个家庭的妇女生活的真实描述,在时空里交替着生与死的艰辛与痛苦 。</p><p class="ql-block">“生死场” 的“场”,既可以说是那块灾难深重的黑土地的悲惨遭遇,又可以说是那块土地上一个个痛苦的每个家庭的磨难的历程。</p><p class="ql-block">起来吧!饥寒交迫的农民,起来吧!黑土地孕育的人们,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生存而斗争。</p><p class="ql-block">此时,革命的烈火已经燃烧,被压迫的农民在亲人被枪杀(二里半的麻婆子被杀,罗圈腿被杀)年轻人被掳走,无辜的愚昧的老百姓上吊自杀,最可怜的是村里连鸡都被抢得不剩一只。</p><p class="ql-block">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痛心疾首的“膏药”旗,夜里机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顽强地站起来,在窗外给机密“义勇军”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机密宣传员,白黑地走村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也把孩子送来投靠义勇军。就连那个胆怯怕事、一辈子守着那只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丢掉老山羊,带头参加义勇军。民众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不怕死的精神,衬托出老百姓被逼无奈参加抗战到底的决心。</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萧红不愧是鲁迅先生的门徒,笔下透着的也是那冷眼观世界的文风。</p><p class="ql-block">在大革命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唤醒沉睡的民众,她以先觉者的悲凉抒写人生灾难的命运,展现人生的荒芜感。</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萧红将悲剧的触角延伸到女性世界,女性的孤寂与悲剧融为一体,从而使她笔下</p><p class="ql-block">三位女性人物命运的重点描写,展示了北方贫困妇女的凄惨遭遇。也称得上“萧红式的旧中国的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生存的悲剧。”</p><p class="ql-block">萧红对男权社会的激烈鞭挞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包含着她鲜明的女性认识,即女性应该取得人格的尊重与人性的尊严。</p><p class="ql-block">在五四运动推翻三座大山的道路上,萧红以笔为武器召唤妇女解放事业。</p><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生死场》:“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p><p class="ql-block">胡风曾这样评价过《生死场》:“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p><p class="ql-block">合书而坐,掩面而思,也该写点啥。只有反复的阅读,才能有感而发,才能深刻地体会作品中萧红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描写,景物的比喻的拟人的描写等等。</p><p class="ql-block">总之,读了《生死场》,才能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为啥不被霸权欺凌?为啥呢?</p> <p class="ql-block"> 徐新林,笔名:风行水上。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诗词学会会员,《吉林名人》杂志特约记者;吉林市雪柳诗社会员,中国国际文化促进会吉林分会秘书长。酷爱文学,笔耕不辍,有多篇散文、随笔、游记、诗歌、小小说散见于各大媒体及刊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