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记忆:无风无雨总关情

太初有道

<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难得是一个大晴天。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祭祀扫墓的人照往年约有减少,路上车流畅通,一个多小时即到老家--尧银村老曹冲。</p> <p class="ql-block">岀生的这个小村庄名老曹冲,自谷氏泽唐公(23世)在此地立业开基,到吾辈(礽字辈)已繁衍六代。我们童年时代,家家白天都不锁门闭户,全村人口达百人,孩子们捉迷藏,东家进西家出,热闹非凡;下雨天走家串门也十分便利,门口走廊,三栋大厅堂宽敞明亮,都是大人孩子活动的乐园。城镇化使得全村人外迁,现在家居住的只有四五户人家,人口不到二十人了。空空荡荡的村庄已经显得有些破败凄凉。</p> <p class="ql-block">正厅堂先祖祭祀牌位吾兄所书。耒阳谷姓氏族排行自21世始为:“先泽肇长安,云礽耀楚南,名豪光运会,风采四夷观,诗书循国典,孝弟继家声,威信昌华夏,丰功庆九真。”在谷氏家族中我属“礽”字辈,许多礽字辈也已经儿孙满堂,“南”字辈也进入了家谱。</p> <p class="ql-block">“九经第”是耒阳谷氏宗族堂号。“经库名贤,侯门上客”是谷氏宗族常见的对联。</p><p class="ql-block">堂号来源我想有两个出处: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三国时期谷朗曾被封为“九真太守”。二是</span>源于唐代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学士谷那律,他博通群书,是当时学业渊深的学者和经学家,有“九经书库”之誉。<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传统的“九经”是九部儒家经典的合称:《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是儒家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思想工具。</span></p><p class="ql-block">想必先祖以此为堂号,是激励谷氏后人学习先贤,闻道识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p> <p class="ql-block">“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人孟浩然的诗句让我有种时空代入感。镜头下,随意所拍的家乡,现在看起来都透着温婉与秀丽。</p><p class="ql-block">但儿少时的家乡,并没有诗词描写中的那般美好。闭塞的交通,落后的经济,生活的贫穷,物质的匮乏,一切靠自然的恩赐,所有的人只能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饥寒交迫。什么样的苦日子,我们这一代人都遭遇过。</p><p class="ql-block">回忆有时很苦涩!</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去赶个集,只能到五六里外的大义乡里去,泥泞土路遇上下雨,一步一溜,舞蹈式小心前行。小时候冬天上学的时候,胶鞋质量不好,进水后鞋里面滑,路也滑,踉踉跄跄不知摔了多少跟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每一次回乡,我都有一种近乡情怯之感,却又听见一个声音在催我前行。仍然会不由自主在一些泛黄的记忆中去翻寻那些慰藉我心灵的寄托,找到灵魂的归宿。</p> <p class="ql-block">如今,新农村建设已经翻开了新的历史,村里人也开启了全新的生活!那一条条令人畏缩不前难行的泥土路也变成了宽阔的乡村公路。太阳能路灯在静寂冷漠的暗夜次第绽放,点亮了全村各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间四月天,绿色主宰着原野。山上油茶树上结满了茶片,茶泡。紫红的,粉白的,青绿的……任你采摘。摘下来,直接入口,淡淡的甜味,足足的清香,让我挣脱世间羁绊,脱俗于鸟语花香中,得到一种心灵的充实。</p> <p class="ql-block">妻看着我摘了茶片就吃,立刻制止说,不卫生,先用水洗了再吃吧!我笑笑,又将几块茶片塞进嘴巴,算是给她的回答。我们山村里的人从小到大就是这么吃长大的!其实,山上的这些食物,无污染,很干净,是上天给予人类最好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一边摘,一边吃,无非就是在找寻一下儿时的时光,儿时的快乐,追忆似水流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首诗描写的是古时乡村繁忙的劳作生活。而在农村,已看不到繁忙的,人山人海的春耕播种场面了。处处都是撂荒田,农村的人也到市场买米吃。种田不如打牌打麻将来钱快!“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好沉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现在的人</span>,假日里呼三五友朋,走进山里,摘青做粑,扯笋撸蕨,找寻的是一种生活乐趣!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呼吸呼吸新鲜空气,锻炼锻炼身体,附带拍几个抖音抖一抖。</p> <p class="ql-block">从山里扯来的小竹笋盛满了春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是家乡一块普通的稻田,又是我记忆中一块特殊的稻田:田中间有一股大水泉,一年四季往外冒水,上下几个村庄的水井都从这里引水过去。冬季,这里热气腾腾,水面上飘着一层厚厚的浮萍,水中生长着密密的水草--荇(村里的人都叫丝草)。</p> <p class="ql-block">萍和荇(丝草)是喂猪的好食料。冬春季,由于泉水的原因,其他地方的植物因霜冻的缘故都稀少了,萍和荇却在水中越长越好。我们拿着捞箕,先把这水面上的萍捞出来放到背篓里面,再将水中的荇草扯了,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装满了一背篓猪的食草。</p><p class="ql-block">如今,农村也没有人养猪,即使养,也会图省时省力买饲料喂养。瞧,这田里的萍像不像辽宁盘锦的旅游打卡地红海滩吗?</p> <p class="ql-block">流淌在血液里的,还有青砖碧瓦构筑的一道道挡风墙,一百多年的风雨飘摇,仍然巍然屹立,护佑着家乡的一代代宗族人,传承着一种文化的血脉。</p> <p class="ql-block">这雕刻精美的石墩,留下了一段先人们智慧勤劳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立在墙内的基础角石条,以精美的艺术装饰,诉说着祖先的聪明、智慧与审美观。</p> <p class="ql-block">丟弃在外的大水缸--见证着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发展:家家户户已经用上自来水,祖祖辈辈靠从井里挑水倒进大水缸里储存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p> <p class="ql-block">雕龙古塔,又名文心塔,是家乡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象征。古塔建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88年),呈6面5级,均为青石砌成,第一级西墙有盘龙浮雕,活灵活现;第二层嵌有建塔碑。该塔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在村里,这样晒茶籽的场景我已经几十年没见过了,看到后,我忍不住走过去,闻闻油茶果晒开时散发出的那股清香味,摸摸那些曾经让我拣得打瞌睡的油茶籽,用手插进箩筐里听听油茶籽哗啦啦的响声,眼前浮现母亲声音:别瞌睡了,快拣茶子!</p> <p class="ql-block">能吃上茶油实在不容易啊!为了油茶丰收,2~3年要将油茶山翻耕,一锄头一镢头地挖山,将每一寸土都挖松翻过来一遍;油茶采摘是一项繁重的体力活,寒露节开始,持续约半个月,天天上山下坡,人工挑回来;油茶籽采摘下来,家家戸户开始晒茶籽了;接下来还要拣茶籽(将茶子壳去掉),烘焙茶籽,榨油……当我们享受生活,品尝茶油做的健康菜品时,感叹“粒粒皆辛苦”!村民们付出的真是太多,他们太艰辛!</p> <p class="ql-block">今年的清明节,我算是最舒服的了。侄辈已经将重活累活做了。祭祀祖先后,我安然坐在坐在池塘水边,一壶香茗,静静地看着夕阳映红天边的晚霞,染红一湖春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span>对岸的村庄在夕阳映衬下也生动起来。田野的油菜籽正在灌浆结实,绿油油一片倒咉在水中。</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与家人、朋友寻一安静之处,把酒言欢,共叙亲情友情,也是今年清明节假期最惬意的事。</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老人喜欢怀旧;怀旧的人,已经老了。很是赞同。一生空有凌云志,不负苍天不负心。</p><p class="ql-block">“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上马击狂胡”留给后辈少年郎。吾辈廉颇老矣,尚能饭!余生还剩“铁马冰河入梦”来!</p> <p class="ql-block">图:太初有道</p><p class="ql-block">文:太初有道</p><p class="ql-block">更新于2023年5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