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降肌酐的中药主要有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一、大黄:据现代药理研究有排泄毒素的作用,可以有效清除肠道内的毒素,从而降低肌酐,所以大黄对肌酐升高的患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现在常用的中成药,如尿毒清颗粒、肾衰宁胶囊等,多是以大黄为主的中成药。</p><p class="ql-block">二、牡蛎:据现代药理研究有吸附毒素的作用,可以很好的降低肌酐。</p><p class="ql-block">三、冬虫夏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对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肌酐升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p><p class="ql-block">如果患者有肌酐升高,可以应用以上中药来进行治疗,常用中成药是尿毒清颗粒、海昆肾喜胶囊等。在治疗期间,患者的饮食应该注意不要吃豆制品。</p> <p class="ql-block">中医治疗肾衰,降肌酐稳定肾功能,这3几味中药很重要</p><p class="ql-block">专家表示,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尤其降肌酐,有免疫抑制剂类药,如说雷公藤等,中医强调“辩证施治”,单一使用这些药物的效果不理想或有偏性。降肌酐常通过配伍来消除其毒性并提高疗效。</p><p class="ql-block">中医疗法如浸浴、熏蒸、中药涂擦、中药汤剂等的方法,能够解毒泄浊,清除患者血液内的有毒有害物质,改善肾脏微循环及肾脏的缺血缺氧状态,同时纠正肾性贫血及抗肾脏纤维化。进而增加肾小球的有效灌注量,降低肾小球内压,肾小球的高滤过状态得以降低,肾小球的硬化进程得以控制和延缓。常用降肌酐的中药有3味:</p> <p class="ql-block">1、黄芪。中药黄芪是补气药,其性味甘温,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等功效, 研究发现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降血压,消除蛋白尿,并能增加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善肾小球功能。</p><p class="ql-block">2、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有通腑泄浊的功效,可以促进体液、钾钠、含氮物质的排出,进而降低肌酐和尿素氮。研究发现,大黄能起到对肾小球系膜细胞的抑制作用,从而保护肾小球。大黄可降低氧耗量与糖异生量、降低残余肾的高代谢异常,从而缓解慢性肾衰竭的进展。</p><p class="ql-block">3、连翘。味苦,性微寒;归肺、心、小肠经。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连翘中的有效成分能改善机体对抗原的清除力,减轻并修复基底膜的损伤,提高肾血流量,改善肾功能。</p><p class="ql-block">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取效,很少单独用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用药,不要单独单味药,以免用药不当,延误病情。</p><p class="ql-block">这6种方法可以辅助降肌酐</p><p class="ql-block">1、控制血压。持续超过正常标准的血压会引起肾病患者血肌酐逐渐或快速上升,不管是原发性高血压并发高血压性肾损害引起的血肌酐超标,还是慢性肾脏病继发肾性高血压引起的血肌酐升高,都可以通过控制血压,让升高的血肌酐有所下降或降至正常。使用降压药时,配合低盐饮食,则降压效果会更好。</p><p class="ql-block">2、补充水分。血容量不足与肾血流量下降会导致肾脏缺血缺氧,从而引起急性肾损伤,可表现为血肌酐与尿素氮升高。在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后、发热期间、消化道大出血及重度烧伤后等情况,都可以出现血肌酐升高。因此,多喝水与补液治疗就可以起到降肌酐效果。</p><p class="ql-block">3、控制每天食量。血肌酐升高,一方面与患者的肌肉总量有关,另一方面与患者的饮食也有一定关系。血肌酐超标的肾病患者保持低蛋白饮食。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控制每天的食量不多吃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降肌酐效果。</p><p class="ql-block">4、预防感染。血肌酐正常、血肌酐已经超标的肾病患者,可能在并发感染性疾病后出现血肌酐超正常或进一步升高。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肺炎、泌尿系感染及皮肤感染等都可引起急性肾损伤。预防感染就可以起到降肌酐效果。</p><p class="ql-block">5、治疗尿路梗阻。输尿管本身原因,如结石与狭窄等;输尿管功能性与解剖性异常,如输尿管运行肌肉不能正常运行等;膀胱功能障碍,如神经源性膀胱等;都可能导致梗阻性肾病,从而引起血肌酐升高。解除尿路梗阻,治疗肾后性急性肾损伤,可以达到降肌酐效果。</p><p class="ql-block">6、治疗原发病。中等量及大量蛋白尿有关肾脏疾病并发特发性急性肾衰竭等的血肌酐升高,如IgA肾病4级、膜性肾病、微小病变及狼疮性肾炎活动期等并发的急性肾衰竭,适时并规范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病,就能降肌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