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出镜:纤阿</p><p class="ql-block">摄影:眼界</p> <p class="ql-block"> 从小就酷爱阅读,真的是阅读,不是写字,不是写作,仅仅是阅读。</p> <p class="ql-block">阅读,从不识字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用眼睛,鼻子,耳朵,四肢百骸,阅读日月星辰,阅读人间百味,阅读智者情怀。</p> <p class="ql-block"> 你试过在阳光下逆着光,阅读树叶的心事吗?阳光强烈的时候,一片树叶在最高处雀跃……一片树叶在拍打另一片树叶……许多树叶在拉扯着经过身旁的阳光……简直就是一部整个下午都看不完的书。</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听说所有不明白的事情,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一个孤单的孩子,还没有弄明白自己有什么问题需要去找答案,就快快乐乐地和书籍里的人物成了朋友,仿佛心连着心,一起历险,一起哭泣,一起欢笑,一起受惊吓……故事看完,仿佛刚才走完了另一段生命。</p> <p class="ql-block"> 太小的时候,不太看得懂安徒生童话,也许晦涩和煎熬是不太适合太小的孩子的。趋吉避害般地掠过《海的女儿》的结局,不肯相信大海最小的女儿死成了泡沫,于是跑去村头最大的那个丘皮塘,用目光搜寻着、追踪着荡漾起伏的泡沫,甚至捞起一捧来,看它从指缝落到地面,躲入草间。</p> <p class="ql-block">《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定是去天上找到了奶奶,一起幸福生活,在天堂吃着烤鹅。</p> <p class="ql-block">《拇指姑娘》也许就躲藏在老牛嘴边那片草丛里</p> <p class="ql-block">如果橱柜里看到红色的舞蹈鞋,一定不要穿!那个穿着红舞鞋的女孩哭泣了很久了,会不会遇到一个人,替她脱下这双鞋呢?</p> <p class="ql-block">长大后,更加觉得安徒生童话是写给成年人的。(有同感的资深伙伴举个手啊)</p> <p class="ql-block">和深奥晦涩的安徒生童话相比,《格林童话》更讨小孩子喜欢,坏人受到了惩罚做不成恶啦,好人终于可以安安心心和家人朋友快乐生活啦。</p> <p class="ql-block">夏天又来的时候,蔷薇丛后面,也许睡美人还在继续沉睡。</p> <p class="ql-block">《365夜》,怎么会有那么多故事啊!听着故事睡觉,一天才算有个好的结尾吧……</p> <p class="ql-block">学生时代,追星似的看过很多“著名”的世界名著。装模作样地宣讲着“著名”的情节,其实囫囵吞枣,简直被“噎到”。没想到,羞愧过后生发的敬畏心,激起了更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时候,反而真正的生出无数个想不明白的问题,于是一头扎进更多书籍里。</p> <p class="ql-block">十七岁,郑重其事地在教室黑板上写上“寻物启事”,找寻那本想永远伴随自己的《热爱生命》。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写寻物启事,寻的是一本书,一本我觉得可以救赎自己的书。找不到了,竟是不愿意再买了,因为不是我阅读的那一本,那种感觉无法复制,别的,不是它。</p> <p class="ql-block">时过境迁,年逾四十,更想念那一本书,那一本无可取代的书。也许真正想念的,是十七岁是阅读《热爱生命》时的感受,是那份震惊,那份动容,那份执着。</p> <p class="ql-block">看过的书,早已无法计数。</p> <p class="ql-block">近些年小说看得多了起来。《盗墓笔记》还是黎培这个九零后推荐我看的,一看就看完了全册,不记得有几册,只记得看完最后一册后怅然若失,翻找了一些所谓的“番外”之类的看了看,大多无疾而终。</p> <p class="ql-block">在不同的人生道路,看的是不同的书。</p> <p class="ql-block">起初,童话,山海经,武侠,“世界名著”,地理,历史,传记,记录……越看越现实;近来,又把自己放进了女作家尼罗的笔下世界,好像又穿回了厚厚的蜗牛壳。</p> <p class="ql-block">如果灵魂可以选择墓地</p><p class="ql-block">必将有一条流光</p><p class="ql-block">淌入那条大河</p><p class="ql-block">不止五千年</p><p class="ql-block">不止高山平原</p><p class="ql-block">不止山精树怪</p><p class="ql-block">流光过处 浪花翻卷。</p><p class="ql-block">浪花卷处,流光重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