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五 跨世纪的追忆反思</b></h1> (1966年~2014年)<br> <b>14.文革十年动乱 1966~1976</b> 1966年秋,冯仲云和薛雯与抗联后代的合影<br> <br> 在文革初始“停课闹革命”的混乱阶段,善于讲述抗联历史故事的冯仲云,每天都吸引许多抗联子女到家里聚会。他曾讲过,1955年,在怀仁堂给将帅授勋时,毛主席对他说:“你是冯仲云,东北抗联的。你们抗联的斗争比我们红军长征时还要艰苦啊!”每次说起都非常感慨。还有一次,毛主席到东华门革命博物馆看展览时发现没有展出东北抗联的内容,就说:“东北抗联应该有一栏,‘九一八’时我们谁抗日来啦?东北抗联嘛!” 1967年北京的文革运动,在江青为首的文革小组鼓动下,逐渐高涨。而外地形势更为险恶,于保合、李在德与薛雯,接待来京的抗联战友陈明、邢德范。得知,有人造谣说陈雷在赵尚志领导下杀了一百二十多抗联战士等等,使副省长陈雷遭受到哈尔滨市高校红卫兵造反派疯狂游街、毒打,险些丧命。<div> 1968年,于保合、李在德与许多抗联老战友被造反派污为“反革命”关押:“……造反派不管那些,先后给我扣上了“阶级异己分子”、“苏修特务”、“朝修特务”、“杀人犯”、“混进党内”等大帽子,进行批斗。……保合同志和孩子们也都受到冲击。保合在三机部被扣的大帽子也不比我少。他性格耿直,开始时还要和造反派讲讲理。有一次,他被造反派打得鼻青脸肿,打断了肋骨,打穿了耳膜。孩子们送他去积水潭医院做检查时,老大夫一边诊断,一边摇头叹气。那时被揪斗的老干部很多,许多群众心里同情,却敢怒不敢言。” (李在德《松山风雪情》)<br></div> 1955年冯仲云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68年3月17日,被康生等迫害致死<div><br> 新中国成立以后,冯仲云和周保中这两位仅存的抗联主要领导人,结合党史资料和对毛泽东著作的研究,对抗联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达成共识。冯仲云说:“保中同志死前我和他谈妥两个问题:1.王康指示信,他同意是错误的,理由就是以前谈的那些(统战问题,根据地问题,消极和积极的问题)。2.赵尚志不能称为反革命,是抗日的,当然恢复党籍问题没有和他谈。对于历史问题,要由组织上下结论,个人是不能做结论的。”(《中共东北地方党史资料访问录选编——访冯仲云专辑》)<br> “于保合在1981年写的一份揭发康生的材料中说:从1966年‘文革’开始直到结束,都闭口不提《王康指示信》,只提《王明指示信》的错误,怕被抓辫子、扣帽子,……但还是被扣上‘反对中央首长(指康生)’、‘三反分子’的帽子。……将冯仲云等抗联的许多老同志打成‘苏修特务、朝修特务、土匪’等,唆使造反派对我们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冯仲云、陈雷、李敏等抗联老战友被捕入狱,甚至冯仲云的女儿冯忆罗也被投入秦城监狱,上百人受株连,被立案审查。”<br> (李在德《松山风雪情》)<br></div> 于保合与刘兆惠<br> “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后,老干部的处境开始有了变化,陆续被“解放”出来工作。我和保合也先后回到了北京。……当时孩子们都在外地,于英的初中同学刘兆惠留在北京当工人,经常来看我,帮助我上医院挂牙科的号,上街买东西,到机关搬家具等,做了很多事。”(李在德《松山风雪情》)<br> 一些劫后余生的抗联老战友陆续解除审查、恢复自由,但都没有安排工作,开始相互走动、慰问。于保合利用技术专长,为亲朋好友修理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等电器打发时光。<br> 1972年夏 北京和平里,夏礼亭、王一知、于保合、王福合影。文革中抗联老兵普遍受到冲击、下放劳动,似刚从严峻的生存环境中脱身,神态迟疑,形销骨立,在父辈照片中,绝无仅有。 1973年7月刘玉泉、王效明、郝凤武、于保合在王效明家 1973年7月于保合、郝凤武、李在德、刘巨海、王一知 1974年12月4日中山公园,杨翠兰(武昌文夫人)单立志、李在德、于保合、庄凤 1975年,陈相居、林燕琚来京在王效明家<br>左起:于保合、王一知、王效明、林燕琚、陈相居、李在德<br> 1975年11月23日北京,武昌文、单立志、于保合、陈雷 1975 年 11 月,原东北 抗联部分老同志在北京相会。左起,前排 :李在德、王一知、 薛雯、阎琳、李敏、于保合 ; 后排:武昌文、单立志、 刘巨海、王效明、李荆璞、 陈雷 1975年12月6日于保合家,左起,前排:冯忆罗、李在德、李敏、于保合,后排:林燕琚、陈相居、薛雯、 陈雷<br> <br> 1975年12月,于保合终于结束审查,被任命为三机部物资局顾问,立即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身体反而不能适应。1976年7月,他出现了脑血管病的症状,但走到医院后,只能在急诊“观察”,终于转入病房时,已严重偏瘫,无法进食,只能输液维持。孩子们接到病危通知从天南海北赶到时,医院正决定为他插入鼻饲管手术。第一次手术没有成功,第二次总算强行插了下去。手术后,于保合高兴地在纸上写道:“我又活了。”<br> 住院时又遇唐山地震,但他住在防震棚里十分乐观,顽强与疾病抗争,积极配合治疗,加强锻炼,刚有一点好转,就让孩子们架着他下地,没有几个月就能自己拄着拐棍走路了,说话能力也有了很大恢复。 <br> 1977年初,于保合出院回家:“我又活了”心情愉快<br> <br>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革。1977年11月23日,于保合参加了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隆重举行的冯仲云同志骨灰安放仪式。冯仲云虽然被摘掉了“特务”和“反革命”的帽子,但结论中还留着“在康生同志问题上犯有严重政治错误,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尾巴。直到1978年11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清算康生在“文革”中所犯的种种罪行,冯仲云及抗联战友才得到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br> 1977年11月2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隆重举行冯仲云同志骨灰安放仪式 1977 年11 月23 日,东北抗联部分老同志在京参加冯仲云骨灰安放仪式后合影。前排左起:薛雯、于保合、张祥、王明贵、张光迪、王钧、杨光华;中排左起:邢德范、李在德、金伯文、庄凤、李敏、冯忆罗、冯咏莹、徐云卿;后排左起:王桂清(张光迪夫人)、宋殿选、白生太、张平、李桂林、杨翠兰(武昌文夫人) 1977年11月劳动人民文化宫战友合影,左起,一排:夏礼亭、单立志、于保合,二排:王一知、彭施鲁、王效明、 刘巨海,三排:李在德、曹曙焰、苏广东 <br> 1978年9月5日”他年应忆旧时人“于保合背书 1982年4月27日,抗联部分老同志北京,追忆悼念原抗联第5军军长柴世荣烈士。左起一排:于保合、李荆璞、韩光、林一(勃力县地下党)、王一知、 赵素珍、张英、李在德、曹曙焰、夏礼亭,二排:杨超时(依兰县地下党)、季青、彭施鲁、孙三、肖茂荣(五军)、 刘巨海、陈春树、苏广东(三路军三支队)、朱光。<div><br></div><div><br> <b>15、写回忆录1981~1982</b><br> 1981年,应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要求,于保合同志不顾自己身患疾病,坚持撰写亲身经历的抗联重大历史事件回忆录。<br></div> 1982年5月20日,北京前门,于保合在撰写回忆录过程中,得到老战友、亲友的帮助,并合影留念。左起:于光、赵元明 朱新阳、赵尚朴、于保合、李龙。<div><br></div><div> 1982年10月,于保合回忆录《风雪松山客》在李龙同志的帮助下,内部油印了60册,于保合在“后记”中提到:“《于保合回忆录》是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于1981年5月20日要求于保合同志写的。从1981年9月至1982年5月,回忆录的主要片段在中央征集委和三机部领导的关怀下,已由吴宇新、朱新阳、李龙等同志帮助整理完成。以这些主要片段为主,补充了于保合同志在1952年写的自传及各时期写的其他一些资料的内容,整理完成了现在的这个回忆录。<br> 在整理和印刷过程中,得到黑龙江省政府、中共黑龙江省党史研究所、黑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东北烈士纪念馆及齐齐哈尔政府、齐齐哈尔市文化局、教育局、齐齐哈尔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齐齐哈尔市钟厂、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文化馆、齐齐哈尔市第三中学等许多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和赞助,还得到于保合同志的老战友陈雷、徐文彬、朱新阳等同志的关心、支持、指导。另外还得到金宇钟、徐明久、李颂鸾、温野、杜可鸣、李爱林等同志的具体帮助和热心支持,使这个回忆录能够顺利完成。在此向以上各有关部门、单位及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br></div> 于保合回忆录《风雪松山客》的三个版本影印件:<br>左上:1982年10月第一版(油印)《风雪松山客》封面,<br>左下:回忆录第一版,于保合亲笔签名及1982年照片<br>右上:1998年10月第四版《风雪松山客》的封面及作者于保合简介(汤原党史办帮助出版)<div>右下:1985年1月第三版《风雪松山客》(由李龙帮助发表于齐齐哈尔市委党校《学刊》),5月收到书时作者于保合已经去世。<br></div> 第二版《风雪松山客》的“重印说明”:<br> “这本回忆录,一九八二年内部印发了六十本,除送交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以外,发给了一些有关部门和单位,送给了部分老战友。他们对这个回忆录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不少同志阅后,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增补建议。黑龙江省政协编辑的《黑龙江文史资料》据此修编后,公开发表了部分章节。这都使我异常感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现在应一些地方党史和地方志编写同志的要求,又重印了这部回忆录。这一次未做大的增补和修改,仅做了个别字句的校订。 <br> 陈雷同志赠诗中,譬誉松山客迎风雪斗酷寒,这不仅是对我和在德同志所寄予的战友深情,也是对我们东北抗日联军十万大军十几年浴血奋战、艰苦卓绝斗争的真实写照,所以,这部回忆录即以《风雪松山客》为标题,以答谢战友之情。<br> 我在接受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交给我写回忆录的任务后,我想:一个革命疆场上的幸存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将自己亲身体验与耳闻目睹的我们这一代人斗争的史实,真实地记录下来,让那些为革命而捐躯的先烈们的音容笑貌和他们的丰功伟绩载入史册而永存。把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的革命英雄主义这些精神财富留给后代,这是党交给我们、也是时代赋于我们的重要使命。<br>这次重印,主要是供给对东北抗联史研究工作的同志,地方党史及地方志编写同志们参阅。有不当之处,切望指正。 <br> 于保合 一九八四年三月”<br><br> 回忆录第二版《风雪松山客》 于保合亲手补抄的胡华回信 1984年第二版(油印)《风雪松山客》,由于缺页,于保合亲手复印、补贴<div><br></div><div> <b> 16 回访抗联故地1982~1984</b><br> 1982年6月,在中央组织部的关注下,赵尚志历史冤案得到了平反。黑龙江省委经过调查,本着我们党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于6月8日做出决议:“……开除赵尚志同志的党籍的决定是错误的,是一起历史冤案。省委决定撤销1940年1月中共北满省委常委《关于开除赵尚志党籍的决定》,恢复赵尚志党籍,推倒强加给赵尚志同志的一切不实之词,恢复名誉。同时,对因赵尚志同志问题被牵连的陈雷、于保合、李在德、刘凤阳以及其他受到错误处理的同志,都予以平反,恢复名誉。”<br></div><div><br></div><div> 1982年至1984年整理回忆录前后,于保合与李在德一起到东北看望老战友、参加有关抗联历史的座谈会,并回到抗联老根据地回访。<br></div> 1982年8月 长春,李在德、于英、于保合、刘国仁、刘建平、宗媚娟、刘夫人 1982年7月黑龙江省伊春市,前排左起:李在德、高玉林、于保合 1982年8月,于保合、赵尚朴、朱新阳 1982年8月25日黑龙江省镜泊湖乡,于英、于保合、李在德在凭吊陈翰章烈士牺牲地。 1982年8月,在尚志市(株河)抗联三军根据地李在德、朱新阳、于保合 1982年8月与长春战友合影,右起前排:于保合、刘建平、王明、齐连升,后排:庄凤、李在德、王明夫人 1982年8月 左起:黎侠、于保合、李范五、李在德,后排:于英 1983年8月沈阳召开东北三省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会 ,左起前排:彭施鲁、蒋泽民、钟子云、王明贵、李范五、韩光、李荆璞、李明顺、于保合、汉耀东 ,后排:季青、单立志、(待查)、薛雯、黎侠、张英、郭革一、王一知、(待查)、(待查)、李在德、周淑玲、王铁环 1984年2月22日,在京部分抗联老战友及周保中亲属到八宝山革命公墓悼念周保中逝世20周年。左起一排:周保中孙女云乔、海乔,二排:齐素华(夏礼亭夫人)、王一知、田孟君、李在德、赵素珍,三排:周伟、茅维然、王效明、夏礼亭、彭施鲁、刘巨海、陈春树 1984年5月北京,东北抗日联军小部队活动座谈会。前排左起:季青、赵素珍、马石江(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王一知、韩光、冯文彬(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冯淑艳、王效明、彭施鲁、于保合、金广才、夏礼亭 (中排左起)陈春树、孙鸣山、张维国、黄生发、陈明、陈忠岭、曹曙焰、李荆璞、李忠义、李在德、金伯文 (后排左起)吕英俊、王传圣、姜德、沈凤山、郭喜云、傅玺忱、常维轩、鉏景芳、苏广东、李东光、姜焕周、刘巨海、陆毅 1984年8月25日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左三起:李在德、于保合、高玉林 1984年8月25日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题词 1984年8月5日前左二:冯咏莹、杨光华、于保合、李在德 17 魂归白山黑水 1985.4.9 1985年春节,于保合与李在德、子女们的最后一次合影 1985年春节北京,前门家于保合、李在德 1985年4月9日17时,于保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1985年4月19日,亲人与于保合告别 1985年4月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西郊猴石山主峰,李在德率子女与李敏等瞻仰《东北抗联战绩纪念塔》。纪念塔建于1984年,纪念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四、五、六军的抗日英雄战绩。 按照于保合“把骨灰撒在松花江和小兴安岭”的遗愿,李在德与子女,在李敏同志的陪同下,将骨灰撒在白山黑水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部分撒入了松花江,另一部分在到宝泉岭尚志公园悼念时,埋在《赵尚志烈士纪念碑》旁边的松林中,永远和崇敬的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将军,日夜相守,展望千年。<div> </div> 临时立牌举行悼念仪式,后被当地领导作为墓地 1988年5月5日宝泉岭尚志公园,朱新阳告之,去悼念于保合的墓。李在德感觉与于保合当年的初衷不符,和孩子商量,交给当地领导2000元,将墓地改为陈雷同志为于保合镌刻的诗碑,以和公园景致谐调。 <b> 18 他年应忆旧时人</b> 1995年7月,于保合逝世十周年,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陈雷与李在德一起来到赵尚志公园,察看自己亲手为于保合镌刻的诗碑,正面是《咏抗联战友》;后面是于保合同志生平(2003年被损毁) 今天,宝泉岭尚志公园中抗联老战友陈雷同志的诗碑 <b>19 尚志归来</b><div><b><br></b></div><div>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将军画像 王薇作<br> 2004年秋,一个让人兴奋的消息传来,赵尚志将军失踪60多年的颅骨被沈阳军区政治部的姜宝才同志找到了!<br></div> 2004年6月2日,在长春净月潭山林,赵尚志头骨被发现的第二埋葬现场,右起:姜宝才(赵尚志颅骨发现者)、李敏、李明、李龙、张智深 2005年9月2日,为纪念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在北京朝阳公园举行北京和平墙揭幕仪式,100多名中国抗战老战士和世界各国200名“世界二战老兵国宾团”成员一同签署了《北京和平宣言》:<br>昨天,六十年前,我们作为军人,亲历了一场世界大战;<br>今天,六十年后,我们作为幸存者,是那场战争的最后见证人;<br>明天,为了子孙后代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郑重留言:“热爱生活,珍惜和平”<div><br></div><div> 李在德在二战老兵和平宣言上为于保合签上名字。<br></div> 2008年10月25日辽宁省朝阳市赵尚志烈士陵头骨回归故里 “每当我来到天安门广场上,看见耸立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时候。许多已故的首长、战友和战士们就浮现在我眼前,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真是出生入死,多少好同志倒下去了。引导我走上革命道路的李世超同志、我刚刚到珠河游击区时的战友张霭如同志、珠河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王玉生同志、三军四师的陆希田师长……他们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特别使我怀念的就是对敌斗争中顽强勇敢,足智多谋,威震敌胆的抗日民族英雄,我们的北满抗联总司令赵尚志同志。他不仅是对敌斗争的英雄,而且也是同党内错误路线斗争的勇士,他一心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怕枪林弹雨,也不惧大帽横飞。他用自己的大无畏的革命行动,谱写了光辉的战斗篇章。”<br><div> ——于保合《风雪松山客》</div> <h1><br></h1>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