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葛峪“军营”探秘

古玉

<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10日清明后第五天,天气晴朗,气温急剧升高,仿佛到了夏天,嫩嫩的叶子使劲地生长,急着为大地撑起绿色的遮阳伞!</p><p class="ql-block">我们自驾西行七公里来到了西葛峪村。葛峪村是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费城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分为东葛峪和西葛峪两个自然村,西葛峪村是我老伴的故乡,她就是在这片热土上出生长大,今日又恰逢她的生日,格外高兴,见景生情,叙说着童年的往事……</p><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我从网上了解到葛峪村西有一处老军营,营房特别,这里没有住过部队,哪来的军营?房子到底长啥样?就在我们眼皮底下怎就不知道呢,有些好奇,今天就一探究竟。老伴凭儿时的记忆头前探路,走过一片石头山坡和树林才看到一排不同寻常的建筑,远远看去像是一排窑洞,的确与众不同,终于看到了神秘的“老营房”。</p><p class="ql-block">营房选址在村西山坡上梨树行里,比较隐蔽,建筑矮小不走到近前是看不到的。营房东邻村庄,西靠凤凰山,前后是山坡田野,远看四面环山,坐落在凤泉旁边,营房前有一棵老榆树根深叶茂,梨花飘香,可谓是一块风水宝地。</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到高处,一排别致的建筑展现在眼前</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背面看房子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正面看,坐北向南的一排六间堂屋排列整齐,地势西高东低,进去仔细查看,其中西端两间互为套间,东侧为独立的四个单间,每间都有后座小房间。</p> <p class="ql-block">坐西向东的一排六间西屋,门挨着的两间均互为套间,每间房均有后座小房间,很像是三套住房。</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景图:两排住房丁字形布置前后左右通视良好,建在石头坡上。</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面营房全景(视频)</p> <p class="ql-block">据了解营房是1960年前后建设。房的建筑设计精巧、简洁、坚固,经济适用,整个建筑没用半截钢筋,全是砖石结构,房顶是连续拱,两侧是重力式加强拱座墙体厚实。采取这样的建筑结构和材料应该是和当时的经济条件有关,1960年国家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见证当时盖房的人说,当时解放军粮食也很紧张还挤出军粮给老百姓吃,自己吃不饱有的战士到野外找吃的,特别艰苦,石料是解放军用肩膀一块一块地从周围一二百米外扛过来的,其他用料是用马车拉过来的。这些石头房,建成六十多年没人住也没有修缮(村里安排人看管,经村里同意偶尔有人住过或使用过),基本保持完整无埙。虽然工程没那么高大宏伟,但是设计水平施工质量是过硬的,是那个时代的丰碑。已成为新中国那段历史文化的见证。</p><p class="ql-block">从另一方面讲,营房建筑经历60多年时代变迁没有遭受破坏保存完整,是和当地百姓和政府的保护分不开的,人民群众对解放军留下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的珍惜和爱护。</p> <p class="ql-block">房建施工很讲究,砌体石块摆放平整错落有致,每排房的两侧重力墙用白灰砂浆,中间墙体用黄土泥浆衬砌,墙的厚度约40厘米,门窗上坎均用五块混凝土预制块砌平拱,处处体现着节约精神,房顶拱波外观可见,拱顶摸了一层1、2厘米厚度的水泥砂浆封顶防水。据说有当地的石匠参加了建设。施工的高质量保证了60多年不变形、不坍塌。可见参建人员的责任担当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体现了毛泽东时代那群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厉行节约搞建设的精神面貌,值得现代人研究和借鉴!</p> <p class="ql-block">每间房的建筑布局都是一样的,屋檐高3米,主房净面积14平米左右,后座3平米左右。两排12间房屋建筑尺寸完全是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相邻的套间房门是紧挨着的,便于两屋的人进出联络;后座房间有小门相通,这是两屋的人方便从内部进出方便生活。后窗很大,人员能进出,显然是从战备安全考虑的。从建筑布局和房间的面积来看不像是部队营房,很像是部队干部的家属住房,部队首长可在这里办公休息,验证了老乡说的话:这房子是给部队家属建的,房建好了,部队也没住人就走了,以后就再没有部队的人来过。</p><p class="ql-block">至于房子建好了没有启用仍然是个谜!也许是部队撤防改变了计划,也许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已过,部队有了更好的去处,有待进一步的解密。</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2年4月17日拍摄</h5><div><br></div>为了解开这个迷,隔了一周后我又来到此处想弄个明白,这次来比第一次了解的情况更加详细:当时来了一个团的部队,三个连队分别驻扎在东葛峪、西葛峪和官庄,部队准备在此处周围建设部队营房,南边北边都规划好了盖大片的房子,要长期驻扎。不知为什么刚建好这部队家属宿舍,部队一夜之间就不见了,啥也没说突然就消失了。<div>分析:1962年,大陆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出现粮食严重短缺,人民生活发生了极大困难。蒋介石借此在台湾叫嚣“反攻大陆”,解放军大部队不断向东南沿海集结,这个时候葛峪部队消失就不言而喻了。<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房前高大的老榆树</h3> <p class="ql-block">最近有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游览,网上发表了不少图片和评说来探讨六十年前的这段历史,挖掘有益资源。有兴趣的朋友可在梨花盛开,或果实累累的季节前来赏花观果看营房,那时的风景更加诱人美丽!</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b><font color="#ed2308">奇怪梧桐树</font></b>长在相邻后座墙体中间,它的根扎进了墙体穿过三米多高的墙体伸进了大地。分析:旁处有大树遮阴,阴雨天有了潮湿的环境;树种子得以发芽生长;由于房子多年失修成年累月产生了裂隙和渗漏;又因墙体是用黄土泥巴衬砌,使得房顶积水渗透到墙体内,树根有了延伸的机会,不偏不倚的顺着砌体的石缝扎了下来,长成现在的怪树。 相邻的另一后座中间墙体也长出了树,根同样穿透3米高的墙体扎进了大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百年梨树</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营房东邻是一户人家,旁边有一石碾。</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听老人们讲老营房的故事</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田间地头向乡亲们了解“营房”历史</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left;">营房后梨园有凤泉(西井),现在这个季节干旱严重仍然有水,据说从不干枯。夏天雨季井水外溢形成泉,甘甜清澈潺潺东流,而且不止这一处,周围有好几处这样的水井,今天就见到了三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营房东面不远处也有口水井,看上去经常使用,还加了安全护栏。</p><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蓄水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营房北面数十米远的的地方有口水井,水很旺,现在看到井里的水还满满的呢。</h3>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ed2308">葛峪村水资源丰富 </font></b>东山有龙泉泥龙汪,1956年建成费县第一座水库(泥龙汪水库),总库容13万m³,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亲临视察,并给予充分肯定。南山(牛头山)下有一泉叫“滇池”。西山(凤凰山)有一泉叫凤泉,也叫西井。在葛峪西南1966年建成了葛峪水库,总库容140万m³。还建有塘坝2座。葛峪千亩良田得以水的滋润年年粮食丰收。</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ed2308"><b>葛峪历史文化深厚</b> </font>“时代楷模”赵志全同志就出自本土。<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葛峪西山成片的山楂正吐蕾待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果农用沙袋给果树压枝</h3> <p class="ql-block">出了葛峪向西南走一段路程,驶入新建南环路,一路春光无限,一片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美丽的春景撩人喜爱,不时停车留下这美丽的春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