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再创造测量工具悟本质——数学组名师优课赏析第六期

徐文波

<p class="ql-block">  各位老师,欢迎来到“名师优课赏析”,让我们走进名师,感受名师课堂的艺术与教学智慧,共赏、共享、共议,一起交流。我是2022秋第六期优课推荐人徐文波。</p> <p class="ql-block">  本期推荐的是强震球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p><p class="ql-block"> 强震球老师是江阴市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市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江阴市首批名教师,市兼职教研员。先后获得江阴市、无锡市和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全国第八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一等奖第一名。应邀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观摩课或讲座,深受一线教师好评。30多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在《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教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小学教学》、《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分别以封面人物和好课堂观察的形式报道了教育教学故事。</p> <p class="ql-block">  本期推荐的《认识厘米》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强老师的《认识厘米》,小尺是本节课的一条线索:古人无尺子如何测量→小棒生成尺子→用尺子测量(正确用+错误用)→无尺子(估长度)让学生真正经历一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智慧火花不断闪现。</p> <p class="ql-block">🌸引入,介绍统一度量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 黑板上画横、竖线段各一条,让学生观察猜测哪条线段长,怎么判断谁长,古代人没有发明尺子怎么办? </p> <p class="ql-block">  有一种方法很神奇,同学们想知道吗?介绍“拃”,用拃量黑板上两条线段的长,现在知道那个长了吗? 学生用拃量课桌的长。</p> <p class="ql-block">  课件出示线团,你还愿意一拃一拃地量吗?介绍“庹”,并让学生感受用“庹”量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课件出示小路,要量小路的长该怎么办?介绍“步长”。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但是这依然不是统一的度量单位。</p> <p class="ql-block">  猜一猜谁量的绳子长?男生:5拃;女生:4拃。实际男生比女生的绳子短。引发思考,怎么回事?看来测量时,要有统一的单位,引入尺子与厘米。</p> <p class="ql-block">  强老师在这个环节处理的很棒,循序渐进。强老师先从古代发明了小棒量绳子,然后男生用了5根小棒,女生用了3根小棒,让学生猜测谁量的绳子长,引出必须要用一样长的小棒量,介绍古人发明了三种小棒:1厘米、1分米、1米,让学生明确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产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学生也初步感受到厘米是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位。</p> <p class="ql-block">  认识与感受1厘米。1、 观察尺子,尺子上有什么?长刻度线、刻度0。2、 在尺子上找1厘米,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p> <p class="ql-block">3、 感受1厘米,用手比划1厘米有多长,带学生做个小游戏:握紧拳头,变成小鸟,张开小嘴1厘米。通过对1厘米小棒说话让学生描述对1厘米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4、 在生活中找1厘米:手指宽,图钉等。</p> <p class="ql-block">5、 量线段,从有刻度的地方开始量。强老师在这个环节的处理是这样的:用1厘米小棒感受1厘米--做游戏--在生活中找1厘米--量刚刚男女生的线段长“3个1厘米是3厘米”(学生说)--学生动手量一量线段的长度--用什么办法可以让小棒量起来方便一点“黏在一起”:引入尺子,介绍尺子--量线段--估测。</p> <p class="ql-block">  在动手测量中学生认识到其实测量就是1厘米的累加过程,而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是整厘米,于是老师引出“大约几厘米”,这样让知识与生活更贴近,在此基础上,老师让学生估长度,估线段长度,估老师身高,这也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厘米的表象。</p> <p class="ql-block">  在强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知识仿佛就是一颗种子一样在发芽、生长,最后成为一棵树。让学生的学习回到了知识产生的原点,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层层的添加,很自然、很流畅掌握了新知。这样“低起点,高终点”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始终积,极参与其中,学生在教师步步引导下,产生了一个个思维火花的碰撞,解决了一个个问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强老师的课堂,用心聆听。课后欢迎您的分享。</p>

厘米

尺子

学生

老师

线段

感受

长度

小学

小棒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