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乒乓乓60年----一个古稀老人的乒乓球情结(第一人称钱秀勤)夏源

夏源

前言<br>  夫人钱秀勤今年70岁,今年也是我们夫妻45年的蓝宝石婚姻之年,如何纪念呢?突然想起,年初我写了《一网情深,快乐网球25年》的美篇,回忆我打网球的往事。而夫人打乒乓球60年,比我打网球的时间长的多,70岁的老太太至今痴迷。何不把她乒乓球的故事记录下来,送给她作为70岁的礼物,同时纪念我们蓝宝石婚姻年。于是制作了这个热爱体育运动的夫妻篇《乒乒乓乓60年》。<br>  为叙述方便以第一人称撰写。 岁月不饶人,回首往事,时光荏苒似流水,几十年光阴似箭,儿时的故事化成了过往烟云。回眸走过的路依然清晰,但脚印却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别了,芳华少年!别了,当年的发小同学!别了,恩师陪我走过的那些年…… <div>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那年头学生学习压力不大,课外生活丰富多彩,跳皮筋、踢毽子......水泥乒乓球台打球是同学的最爱,生活像海滩上的贝壳一样五彩斑斓。</div> <p class="ql-block">图:五六十年代《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宣传画》(网络)</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小学校教育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市里成立业余体校,招收中小学生参加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训练。我被学校推荐学体操,当年能去业余体校或市少年合唱团是一个很光荣的事。</p><p class="ql-block"> 每天课余来到业余体校训练馆训练体操,教练是一对夫妻,分别训练男女队员,刚开始觉得挺新鲜,久之日复一日地练垫上训练前后翻滚、劈叉、跳马、平衡木……2个小时不断训练一项接一项的动作,只有在压腿时,才能够享受片刻宁静。少年时多样的人生,被简化为单调乏味的肢体动作,太腻味了。转而羡慕同在训练馆的乒乓球班的同学们,两人在一张球台乒乒乓乓对练,于是提出想去练乒乓球的想法,体校把我调到乒乓球班,使我与乒乓球结缘</p><p class="ql-block"> 转眼就是一个甲子六十年。<br></p> 体校乒乓球队教练贾长华体育专业毕业,教学科学且认真,每堂训练课,都要黑板板书当天的训练内容和技术要领,从跑步身体素质开始,训练步伐,再上台练发球、接发球、正手攻球、反手攻球、推挡球、搓球、削球。现在想起当年教练一盆盆喂球给十几个学生,不间歇高强度训练,学生们个个汗流浃背,教练何等辛苦。<br>  贾长华教练根据队员不同的身体条件,制定不同的训练手段及方法,培养队员形成鲜明,独特的技术风格。 可能是练过体操,柔韧性好,贾教练培养我打削球。<div>  上世纪60年代,在第27届世乒赛上,张燮林的“秘密武器”削球,建了奇功,把最主要的对手日本队打得溃不成军。为此国家乒乓球队非常看重削球。在28届世乒赛,国家队16名运动员中削球手为3个人,比弧圈球还多。在1963到1966年这段时间,中国乒协规定每省乒乓球队必须有一名削球运动员。</div><div> 我打削球得到贾教练特别关照,陪练的机会最多。起初,总是接不好抽球,久之渐渐适应,削的球有模有样了。有一回,接过几个快球,自我感觉不错,但贾教练并不认可:”只能接三板,还是打不了比赛啊。”我大着胆子问:”顶几板才合格?”教练回答:”至少六板。” 于是暗下定力,一板接一板,日复一日刻苦训练,终于可以持续削出高质量的旋转球。每当削出一个好球,心中的愉悦感油然而生,我从内心爱上了乒乓球。 </div><div> 上中学我继续在体校训练,一直到1966年,适逢“文化大革命”,业余体校关门,终止了乒乓球训练。“文革”中我是一个逍遥派,没有参加红卫兵组织,经常约体校的同学在校园的水泥乒乓球案子打球,成为最大的乐趣。</div> 1970年10月,“文革”进行到第四年,学校”复课闹革命“,但校园颓败依旧,老师们噤若寒蝉,学生们无心学习。<div>  一天,突然接到“学校革命委员会”通知,让我代表平顶山市参加“河南省青少年乒乓球选拔赛”。我知道,这是恩师贾教练的力荐。</div><div> 因“文革”原因,国乒缺席第29和第30届世乒赛。1971年受日本乒协邀请,国乒将重回世乒赛赛场,参加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而这次全国分省举办的青少年乒乓球选拔赛就是为迎战31届世乒赛培养选拔选手。</div> 时年18岁。来到省会城市郑州,作为河南省体育场体校学员,身着“河南省体育场体校”运动服装,心中好兴奋,和队友相约到照相馆摆拍留影,留下芳华岁月的记忆。 <div>  记得入住在师范学校的学生宿舍。选拔赛是以赛代训的方式,前期是分散集训,然后以地市为单位分组比赛,确定成绩。赛场在俗称“大锅”的河南省体育馆举行。</div><div> 第一次参加全省乒乓球高手云集的体育盛会,能与之过手,十分激动。集训期间得到河南省乒乓球队女队教练冀淑琴的关注,她多次观看我的训练和比赛,并指导我的削球动作。 选拔赛参赛成绩姑且不论,收获颇丰,我的球技也得到了提升。</div> 图:葛新爱。(网络)<div> 这次选拔赛上,见到打削球的代表郑州队的新乡人葛新爱,然我大开眼界。她以其直拍削球低而旋转怪球打法,守中有攻,发球变化多,落点好,所向披靡,轻松战胜各路对手。赛后,入选河南省乒乓球队,由于成绩突出,接着进国家乒乓球集训队,她以魔拍削球打遍天下无敌手。1975年和1977年两届世锦赛葛新爱和队友一起捧得考比伦奖杯,在1979年葛新爱达到了她运动生涯的顶峰,和队友合作再度蝉联女团冠军,还与梁戈亮配合获得混双冠军,在女单比赛中葛新爱的名字刻在盖斯特杯上。国际乒联名人堂中共有60人,其中26位是中国运动员,包括葛新爱。</div> 1973年,我参加工作,在平顶山火车站子弟小学任教。这年的12月,平顶山市举办职工篮球乒乓球联赛,我代表平顶山铁路系统参加女子乒乓球单打比赛。我的削球打法,使对手无法适应,一路凯歌,荣获我的第一个女子单打冠军。 老伴所在的姚孟电建一处男女篮球队也参加了这次联赛,可相见不相识。 1974年,“郑州铁路局职工篮球乒乓球运动会”在郑州火车头体育场举行。这是郑州铁路系统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成功举办的一次体育盛会。<br>  郑州铁路局位于京广、陇海铁路交汇处,地位显赫,管辖区域大,铁路职工数万。开幕式十分隆重,锣鼓喧天,彩旗飘扬,手持纸花小学生组成方格队引导,各代表队着装,列队通过主席台接受郑州铁路局和省市革命委员会领导的检阅。 <div>  这届运动会,乒乓球项目有退役专业选手参赛,高手云集,比赛场面激烈。我作为郑州铁路分局选手,参加女子乒乓球团体和女子单打两项比赛,我为团体赛女单1号,荣获团体第三名,同时获得女子单打第三名。</div><div> 郑州分局代表队对女子乒乓球队所获成绩十分满意。</div> 女子单打第三名奖状。 赛会期间,省会、铁道部等主流媒体到赛场采访,《河南日报》记者对郑州分局代表队专访,让我摆拍了交流球技和与迎合时事政治《批判中庸之道,坚持斗争哲学》的发言照片,在运动会宣传栏展览。 这张宣传栏中的照片同时刊载于《河南日报》。运动会结束当晚,队友把我的照片偷偷揭下来,得以留存至今。 郑州分局乒乓球队教练王成富人特好,女儿在郑州少年乒乓球队学打乒乓球。她喜欢看我打球,比赛中一直跟着我,分手时依依不舍。可惜再没有见到这个可爱的小妹妹。不知现在何方?王成富的儿子打乒乓球走专业,在省会很有名气,听说后来出国当教练。 人有旦夕祸福。1976年我罹患头疼病,奔波往来在省会各个医院诊疗。最后在北京的协和(当年“首都医院”)医院被国内著名的脑外科专家王维均、伊昭炎确诊为“脑垂体瘤”后,做经唇下鼻中隔至蝶窦途径行脑垂体肿瘤切除术。当年这个手术在北京协和医院国内首开先河,但技术尚不成熟,未将肿瘤全部摘除,病症未见消除。 这是我人生的至暗时期,生活工作都受到极大影响,我的乒乓球爱好似乎终结。<br><br> 一直到1991年,得到北京协和医院的脑垂体瘤手术技术成熟的消息后,赴京二次手术,终于摆脱15年的病痛。<div>  学生们得知消息后,派代表来家中看望老师。</div>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改革开放,一片新面貌,美好的生活向重获新生的我招手。 学生们看到曾经病恹恹的钱老师,变的充满生机和活力。 就在这一年,郑州铁路局举办的教育系统职工乒乓球赛中,我以不败的成绩获得女子单打冠军。为郑州铁十小争光。 参加工作同一单身宿舍的靳凤云十分关注病愈后的闺蜜,全程观看比赛,赛后与我和女儿合影留念。 1991年,国家体委在郑州举办“全国青少年夏令营乒乓球选拔赛”,我被郑州铁路局体委推荐为赛事裁判。 认真执裁。 赛事结束,全体裁判员与组委会领导、时任中国国家队教练张燮林合影留念。我右旁的是著名的女子乒乓球国手齐宝香。 参加全国性的乒乓球体育盛会的裁判工作,是我的幸事。我的童子功是削球,对削球情有独钟,用时髦话是张燮林的一名粉丝。见到中国著名的功勋削球大师,时任中国国家队教练的张燮林,并与之合影留念,十分高兴。 图:张燮林的标志性削球动作“大海捞月”。<div>  乒乓球为国球,根基雄厚,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世界冠军。在这些世界冠军中,各种特点各种打法的天才选手也层出不穷,而最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的乒乓球打法就是削球。在六十年代削球机器张燮林,用华丽的削球打法引领了乒乓球百花齐放的潮流。张燮林第一个用长胶特殊球拍,加上独特的直拍削球的特殊打法,成为“秘密武器”。第27届世乒赛上,张燮林的削球建奇功,把最主要的对手日本队打得溃不成军。</div><div> </div> 2007年,我从教育岗位退休。起初心里感到空落落的,没了方向和追求,以前忙忙碌碌的,突然无事可干了,成了闲散之人,不知如何是好了。<div>  不久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退休是自然现象,心情好,才能身体好,身体健康,是全家人的福气。当年丈夫搞工会工作,家属区旁建了一个网球场,许多职工初学打网球,于是和老伴一起感受网球的魅力。网球和乒乓球动作相近,很快就可以对拉练球。由于这是单位球场,职工参加活动人员多,于是我就退出,重拾旧好。</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 <br></div> 我来到郑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打乒乓球。没有想到这一打就是17年,有乒乓球作伴,我的老年生活丰富多彩,快乐无限 乒乓球因为有了生命的陪伴而灿烂:我的退休生活因为有乒乓球陪伴而充实。 <p class="ql-block">  削球很有观赏性, 随着乒乓球技术和球拍的改进,削球打法遭到了进攻型打法的不断挤压,日本人在中作用最为关键。发明了影响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新事物——海绵套胶,乒乓球手们可以非常轻易地将球向上“拉”起来,形成较强烈的上旋球,尤其是弧圈球“快、准、狠、变、转”的暴力打法,削球选手靠旋转和对方主动失误的优势逐渐消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现今退休人员乒乓球高手比比皆是,弧圈球、直拍横打等先进技术比比皆是,打球讲究凶狠,一拍致胜,我的削切打法无法融入到近台快节奏,于是改打攻球。</p> 一次在家属院的活动室见到老伴在武汉上学的同学张发荣,他是单位的乒乓球高手,邀我打比赛,可能他轻敌,比分11比1,输了后直呼:”嫂子打了个我一撮毛“。旁观者都乐了。<div>  乒乓球运动速快,对视力,脑力,反应速度,身体协调性都有很大的帮助;乒乓球是一项对独立性要求很高的运动,在比赛中要靠自己的思考去和对方斗智斗勇,能提高一个人思维能力,可见老年人打乒乓球好处多多。<br></div> 七十老妪,尚能饭,不至于“一饭三遗矢”,还能每天奔波去球馆打乒乓球。 <p class="ql-block">哈哈!我成为中国乒乓球协会一名会员。</p><p class="ql-block">无所羁绊,不讲养生,粗茶淡饭,别无所好,唯独乒乓球在我心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既活动了筋骨,又是心灵慰藉。</p> 我经常参加一些参加省会各种老干部乒乓球赛事。曾代表郑州市老干部乒乓球队,参加河南省第三届老干部乒乓球赛;多次代表教育厅老干部乒乓球队参赛;也曾经代表老伴单位河南省电力公司老干部乒乓球队参赛。但成绩平平矣。<div>  获得成绩不是打球的终极目的,看淡打球的输赢,要的是享受打球过程。</div> 和老伴的同学夏晓莺配对,代表工信厅参赛。 由郑州市老干部局乒乓球协会推荐,经过考试获得国家体育局颁发的国家“二级裁判员证书”,有执手国内正式乒乓球比赛裁判资格。 乒乓球大锻炼,浑身大出汗,血液大循环,精神大快乐,朋友一大片。 除了打球,其他娱乐活动多多。歌唱得不好,重在参与。 图:2013年郑州市老干部局举办的乒乓球协会换届暨迎新年联欢会组图。<div>  郑州市老干部乒乓球活动中心隶属郑州市老干部局。疫情前,这里是郑州西部地区离退休人员的向往的活动中心,每天来这里参加乒乓球、棋牌、阅读、合唱团、越剧京剧堂会、各种讲座等活动,成为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方式。<div>  连续三年的新冠疫情,这一切的美好都成为的过去式........<br><div><br></div></div></div> 学校教学讲台不陌生,但未上过舞台主持节目,赶鸭子上架,露了一次脸。 乒乓球可以从小玩到老。<div>  退休后含饴弄孙,切身体会,乒乓球运动好处多多。在外孙四岁时,报了一个暑期乒乓球训练班学打乒乓球。他是十几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刚够着球台,开始时球拍挥不动,每次训练过后大汗淋漓。一个假期下来,身体素质有很大提高。</div><div><br></div>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疫情爆发,乒乓球馆关闭,全家人封控居家,用儿童乒乓球训练器打着玩。 孩子学打球,唯教练马首是瞻,不听家人的。<div>  去不了球馆,没了教练,只有屈就外婆教练。</div> 外孙和妈妈交流打乒乓球技术。乒乓球让全家人其乐融融;乒乓球陪伴家人度时艰。 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然而听到看到的都是坏消息,新冠疫情一波接一波,加上2021年郑州遭遇千年不遇的水患,到2022年,已是三个年头,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小区封控又解封,小学校停课又复课,外孙上网课,整日宅家,饱食终日,日渐发胖。<div>  老伴突发奇想,在网上买了一个折叠乒乓球案和桶装习球,把客厅重新布置,全家齐上阵打乒乓球。</div> 有乒乓球作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网上有人发了个我们这一代人因疫情的感悟:人生七十年,变化似百年;童年没几年,饥荒占三年;读书没几年,文革占十年;工龄四十年,插队占六年;上班三十年,待岗占八年,退休又十年,疫情占三年,还能活几年!<div>  本人略修改为我的感悟;人生七十年,变化似百年;童年没几年,饥荒占三年;读书没几年,文革占十年;上班三三年,患病十五年,退休十七年,疫情占三年,还能活几年?</div><div> 期盼疫情早日结束,生活回归自然,继续乒乓球带给我的快乐!</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