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在老洋房度过—致敬父母在404医院的青春

巧姑

<p class="ql-block">  本篇文章阅读大致需要40分钟。</p> <p class="ql-block">  最近威海晚报举办了"唤醒威海老洋房"的系列活动,刊登了各式英租威海卫期间留存下来的老洋房照片,也唤醒了小时候自己和老洋房的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威海的老洋房基本都归部队所有,我的父母是海军,所以小时候上的幼儿园是在东山路上的海军幼儿园。</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看了晚报的介绍,知道了里边的老洋房是始建于1901年的财政助理寓所。 也称英国工程师住宅。</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幼儿园的时候,因父母工作忙,我们这些孩子都是全托,每周六回家,周一早上回去。晚上就睡在洋房的二楼上,一个房间睡十几个小朋友,房间挺大的。</p><p class="ql-block">  一楼走廊是我们洗漱的地方,还记得放了一排木制的小洗脸架,幼儿园里呆了4年,直到上小学才离开那里。老洋房以及在幼儿园度过的欢乐童年,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直到今年夏天,(2011年)我和小时候一起在幼儿园的朋友又回去看了一下老洋房,相隔近50年故地重游,物是人非,老洋房真老了,已经封存不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大门紧锁,只能从窗户上往里看。幼儿园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我,木制的小洗脸架前几年还在,不知现在有没有了。&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  楼下有一群小猫在嬉戏,仿佛小时候的我们在那玩耍。</p> <p class="ql-block">  我当年在幼儿园时期的照片,是不是很可爱。因为是长托,那时孩子的衣服上都有家长绣的名字,以防穿错。</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一楼是小朋友洗漱和吃饭的地方,二楼是睡觉的房间,记得每晚半夜阿姨都把我们叫起来,排队上她们准备的桶里方便,以免尿床。二楼还有一间屋是小朋友的临时病房,幼儿园有位专职医生姓白,我是那里的常客。不知为何小时候特别爱生病,经常一个人静静的躺在房间里,茫然环顾四周,也不害怕。</p><p class="ql-block">  左边这个后门是我们小朋友从楼梯下来后到院子里活动的必经之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和两个妹妹都在这个幼儿园全托度过,很奇怪一个妈生养的,为啥我特别爱去幼儿园,不愿回家,怪不得小时候父母战友给我起外号“老阴天”,到我家串门不问本名直呼“老阴天”去哪啦?至今我的邮箱账号还是以老阴天命名的。俩个妹妹则每次去都是哭天抹泪、痛不欲生的模样。</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当时还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小妹竟然和两个小朋友相约“越狱”,从幼儿园的大铁门缝钻出来,在大马路上悠哉悠哉地四处游荡,幸亏那个年代没有人贩子,也基本没有汽车,后被抓回来只是当成笑谈而已,如在今天就是天大的事了。</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 class="ql-block">  十几年过去了,不知为何财政助理寓所一直没有修缮,让我很挂念,希望像马易尔别墅一样再焕青春。</p> <p class="ql-block">   我上小学的前两年(1962年),我家从部队大院,搬到以前叫水泵厂现在叫双轮集团靠海边的位置,我记得当时从北往南共4栋老洋房,都是海军404医院传染科的一个病区。我家就住在最北边的这栋,是办公室和家属们住的地方,也是现在仅存的一栋。</p><p class="ql-block"> 查资料为马易尔别墅房,始建于1902年,其它三栋是病房,治疗室和病员厨房,现在已经不存在,可惜了!</p><p class="ql-block"> 据老爸介绍,1970年左右,404医院把这四栋老洋房作价99999元卖给威海市,当时规定不能超过10万元,超过10万政府就没有权利买了。因传染科住了不少家属,经过协商,地方政府给了两个地方让医院选,一是马车店(如今新威路金蚂蚁五交化)、二是民主巷,因马车店较远,最后在民主巷选块地皮盖了几栋家属楼。</p><p class="ql-block"> 卖传染科老洋房的钱,在院里新建了内科病房楼和民主巷的家属楼。</p><p class="ql-block"> 我在这里住了十几年,直到高中二年级(1973年)时才离开,可以说我的童年大部分记忆都在这里。这栋房子虽是一层,但房子很高,大约有十几间大大小小的房间,分别住了八、九户家属,还有工作人员宿舍、办公室等。</p><p class="ql-block"> 每个房间都可以通过内走廊相通,门窗都是白色木百页的,红木地板地。外走廊的台阶离地面约60公分高,房子的东南边上都有遮阳走廊,可以直接看海,刮风下雨也不怕。</p><p class="ql-block"> 在洋房的西面有一排平房,大约有5间,估计当时是佣人们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记得文革期间停课闹革命,我的同学都喜欢到我家来玩,因为可以玩捉迷藏,而且可以在走廊上跳绳、跳房子,可以到海边玩水,到海边的直线距离也就几十米。</p><p class="ql-block"> 现在知道为什么别墅一般都建在海边上,有蓝天、白云、沙滩作伴,确实挺美的。我经常展扬地和朋友们说,别墅有什么了不起,咱就是住别墅长大的。</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常想起小时候住在老洋房的故事,一直以为老洋房不存在了,美好的童年记忆只能留在回忆中。没想到2008年初,偶然经过双轮集团,发现已经拆迁,通过空旷的厂区,远远望去老洋房还在。</p><p class="ql-block"> 惊喜的是我和80多岁的老父亲都有怀念老房子的情结,我是怀念那时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美好时光,作为军人的父亲是追忆他逝去的青春年华。因为他一生中最好的年华是在老洋房工作中度过的。</p><p class="ql-block"> 2008年五一节前的一天,我俩来到双轮集团旧址,踩着瓦砾和石块走过去,一眼望去老房子还在,但是面目全非,破旧不堪,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也不知什么原因,台阶现在已经和地面基本持平。我家原来住的房子窗户已没,屋里长满了杂草,还长了一棵一人多高的刺槐树。内走廊的房梁都露出来,横七竖八的挂在空中,摇摇欲坠,看后痛惜万分。</p><p class="ql-block"> 虽然房子很破旧,我和老父亲还是感到很高兴,毕竟房子还在,记忆还在。也借此希望,在这次“唤醒威海老洋房”的活动中,有关部门尽快把破损的老洋房好好修缮一下,留下这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每一栋老洋房都有它的故事,它们见证了威海百年的变迁,让现在的我们和子孙们不仅能看到现代化的高楼林立的威海,更能通过老洋房还原和了解英租威海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幸亏我小时上的幼儿园和住宅属于文物,历尽坎坷得以幸存保留下来,让年过半百的我还能找到儿时的故居,(假如咱是名人就成了名人故居了哈)。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能找到童年居住在市中心的房子已属凤毛麟角,我还是挺幸运的,感谢老洋房。</p><p class="ql-block"> 也希望威海能像上海和青岛学习,把老建筑和现代的建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做一个有文化底蕴、有历史积淀的城市,把最好的城市形象展现给世人。不要留下遗憾。马易尔别墅房南面已经消失的三栋老洋房,消失就消失了,再也找不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初的马易尔别墅房,贵妇们多惬意啊!</p> <p class="ql-block">  可以看出台阶高处地面海滩近一米。</p> <p class="ql-block">  《岁月威海》对马伊尔别墅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2008年4月的马易尔别墅房。周围地面和台阶持平,有种房屋下沉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2011年8.13的马易尔别墅房,满目疮痍,比三年前又衰败了许多,佣人房房顶只剩房梁。很担心,很痛心,不知还能坚持多久?</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p> <p class="ql-block">  2011.8.13,小心进入后院。</p> <p class="ql-block">  谢天谢地!2016年,老洋房终于在政府的扶持下修旧如旧啦!不过找不到原来那种感觉,好像新不如旧。如果修缮时征求一下我们这些老住户的意见就更好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但是保留下来还是功德无量,太有感情了,不辜负我多年的跟踪拍摄和关注。新旧对比。</p> <p class="ql-block">  我伸头看的地方就是我曾经的家。以前院子里没有树,房屋虽然破败有这棵树陪伴,一棵树,一点绿,树的一抹绿色带来一点生气。</p> <p class="ql-block">  新旧对比</p> <p class="ql-block">  第一个门是女兵宿舍,第二个门是当年的护士长肖阿姨的家,如今已年过八旬的她是新浪博客资深博主,天天发她的每日见闻在朋友圈里,很敬业、很勤奋,也很受欢迎,我俩是微信好友,经常互动!</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门及后面是当年医生办公室,老爸就在此办公,不知那些叔叔、阿姨今何在。</p> <p class="ql-block">   房顶上的瓦和瓦之间由紫铜丝连接,防止脱落,紫铜丝柔软且耐腐蚀,风吹日晒多少年也没换过瓦,现在看也是挺超前的。</p> <p class="ql-block">  这个门我记得是女护士宿舍,酷爱读小说的我经常到女兵宿舍串门,向这些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小女兵借书看,文革时期小说都是毒草不让看,除了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欧阳海之歌》是我小学二年级(1966年),开始读的第一本小说,是让我喜欢读书的启蒙之作,至今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她们总有办法借到很多书,印象深刻的有巴金的《家》《春》《秋》,赵树理的《三里湾》,陈登科的《风雷》三部曲、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门口这面墙当年挂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像,老爸每天带领我们姊妹到此早请示、晚汇报,狠斗“私”字一闪念,早上唱东方红,晚上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现在看挺搞笑,当年我们可是即认真又虔诚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东面面朝大海方向,当年北竹岛村的渔民在海边上撒网捕鱼,拉上的海燕鱼鳞光闪闪,在海滩上支个大锅直接煮熟晒干,整个海滩晒满。还有大螃蟹、针鱼、梭鱼等海货源源不断的被拉上岸。怪不得北竹岛村、如今的侨乡集团是威海人带头致富的鼻祖。详见美篇<a href="https://www.meipian.cn/3uaspng3"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i>重阳节有感</a>​</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每天海边上的鱼腥虾鲜的味道直接飘洒过来,在家里都能闻到。</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随着渔业资源的匮乏,填海修路,(马易尔别墅靠海的位置已经填海了近百米宽,修成宽敞的海滨北路)这种美好丰收的场景再也看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  2011.8.13拍,老洋房旁边工地上的挖掘机正在工作。</p> <p class="ql-block">  2013年4.22拍,可看到原女兵宿舍门口挂的门帘,有工人在这里临时居住。</p> <p class="ql-block">  2013.4.22,从工地远远望去,老洋房像汪洋中的一条船,冬天里的一座被抛弃的孤岛,何去何从?</p> <p class="ql-block">  2014.6.1 马易尔别墅的正面,既面向大海的方向,一点一点的看着他衰败下去又无能为力。</p> <p class="ql-block">  2015.1马易尔的北侧,夹在城市一隅的老洋房,从伟岸的男人变成耄耋老人,可悲可叹!</p> <p class="ql-block">  2016.11月,老爸带领我和二姐组成还乡团,回来开始寻根之旅。</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团长兼导游的老爸,满怀深情给我们讲解老洋房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老爸所指的位置,是进入后院佣人房第一间,当年是自来水房,整栋别墅的人用水都是从这里取用的,我家离得近,所以洗碗和洗衣服都在此,不用提水回家储备。</p><p class="ql-block">  厕所是旱厕,在别墅的南面50米处,不知当年那些洋大人是怎么解决内急的?</p> <p class="ql-block">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佣人房档次也不低。</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丛护士长的家</p> <p class="ql-block">  老爸和周姨在曾经的家门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家承载了太多的童年记忆,介绍一下我家的结构,一进门是厨房,有个灶台,我们都是吃食堂很少做饭。现在看到凸出的这个房子就是厨房,进门后右拐是我们姊妹的卧室,有一大一小两张床,然后再右拐就是父母的卧室。两个卧室都有一扇门通内走廊,不过平时都关着,里面放点杂物。</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姊妹卧室和父母卧室北面都是白色木百叶窗户。窗外是绿草地,也是我们这些小朋友玩耍嬉戏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距我家北边不远的的海滩上,有一块地用来临时存放平板玻璃厂烧过后的煤渣,那时没有什么环保意识,煤渣倒在海滩上形成了一座小山。大概一周一次,司机师傅把煤渣倒运在海滩上。我们家属都去捡没烧透的煤焦回家冬天生炉子用。记得某年大年初一,我们小孩子刚换上过年的新衣没多久,老妈听说运煤渣的师傅来了,马上吆喝着让我们脱下新衣服赶快去抢,哈哈!因为出身于军人家庭没有什么忌讳和讲究,也没感觉哪里不对,乐呵呵地就去干活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老爸用解放鞋底打也是在这里,太多太多的记忆啦!</p> <p class="ql-block">  我家邻近的门,两边是杂物室兼休息室,也是临时来部队探亲的家属居住地。没锁门可以随便出入,我们小孩子经常聚众在此打扑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那段经典的幼儿对话就发生在这里,(详情可见文后的评论截图)。我小妹幼儿时期经常坐在这个门槛上和对门贾阿姨的女儿小萍互动,探讨她们那个年纪所认知的问题!</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因为一直吃食堂长大,很好奇馒头为啥有那么多的窟窿眼,住我家厨房窗户对门娟的老妈董阿姨是随军家属,很会做饭,(她爸是传染科主任,马易尔别墅的最高领导)。有时就在这个闲置房做馒头,我看了半天也没明白,直到结婚后才终于慢慢学会蒸馒头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家到食堂打饭用的饭盒,现在看别墅离404医院很近,当年可是挺远,因为隔着一条葡萄河,(现在河已填平成为世昌大道),只能骑车从海边小道转到老威海酒厂(如今的银座家居)的位置,酒厂门口和葡萄河之间有一座小桥,小桥一直通向404医院西墙方向的一条路,直达如今的宝泉路。从南大桥东边的桥再右拐到医院的南大门进入食堂买饭。</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以前打饭的任务主要由老爸来完成,老妈不会骑车,后来我学会了骑自行车也经常去打饭。有一次打完饭,一手把着车把一手提着饭盒快到家了,车速太快饭全部扣到地下,诚惶诚恐的我没挨批,老爸又返回食堂重新买回来啦!</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还记得当年医院里有两匹战马,是抗美援朝立下功勋的英雄马,某年冬天一匹马干活拉石头太重了,出南门一头撞到葡萄河,河里冰很厚不幸殉职,可见当年葡萄河的水流应该不小。食堂一连好几天用马肉做菜,一点不好吃,至今还记得当时那个说不出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周姨(我的继母)和孩子们,坐在当年威海酒厂门口的一座小桥的桥墩上,我们传染科的人都是通过这小桥进入医院南大门的。葡萄河水倒影可见,岸边一排柳树郁郁葱葱。照片拍于1964年。</p> <p class="ql-block">  郑阿姨(媛媛母亲)身后的位置,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座小桥,桥上的葡萄架子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礼堂兼食堂,老爸曾穿着一种带条纹的病号服大褂扮成新疆老汉,带领我们几个小孩子跳新疆舞到北京见毛主席。老妈嗓子好,由老爸二胡伴奏,扮演李铁梅在舞台上高歌“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很受欢迎,一直作为医院的保留节目。</p><p class="ql-block">  礼堂前面的空地是露天电影院,每周放一次电影都是盛大的节日,院外的老百姓还有偷偷爬墙过来看电影的。</p><p class="ql-block">   唉!多想回到曾经无忧无虑的童年啊!</p> <p class="ql-block">  这张拍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礼堂的原貌,旁边的平房是院部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我今年7月1日在404(970医院)消化科九楼住院时拍到的画面,家属楼还在,大食堂兼礼堂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巧了,上面这张照片是1999年7月1日拍的,沧海桑田啊!</p> <p class="ql-block">  扯远了,回到马易尔别墅,进去后的内走廊,每间房子都是相通的,像迷宫一样。非常适合小孩子捉迷藏。</p> <p class="ql-block">  肖阿姨提供了她在当年的家门前相拥留影的温馨照片,时光隔不断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里又想起了一段往事,当年肖阿姨的姨夫刘振华上将(曾任外交部副部长、北京军区政委),是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和阿尔巴尼亚是同志加兄弟的关系,毛主席曾对中阿关系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阿两国远隔千山万水,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来形容)。</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次刘振华夫妇回国,带来一些阿尔巴尼亚饼干,肖阿姨分给我们这些小孩子吃,好甜、好稀罕啊!</p> <p class="ql-block">  幸福的肖阿姨老俩口,在自己曾经工作和生活的旧居门前重温美好青春时光!</p> <p class="ql-block">  老爸此刻一定在回想他曾经贡献青春的岁月吧。</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 class="ql-block">  我一直有个问题不解,当年我们经常听收音机,我挺崇拜播音员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我问保姆你能听出播音员是哪里人讲话,(那时父母双职工雇保姆带小孩很正常,保姆月工资20,因爸妈都是军人工资较高,我父亲108元母亲80元,当时普通上班族月工资30多元),她不屑的回答,一听就知道是哪里的口音,太神奇了,也不知是不是诓我。</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当年的老爸老妈如在今天就是妥妥的文艺青年,竟然花巨资180元买了一台上海出的“红旗”牌高档收音机,天天听新闻和红歌,也是我家唯一一台家用电器。在那个年代可以说非常非常奢侈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内二科当护士,让我帮忙给病号织毛衣,好不容易快织完,又被烤火炉子烧了个大洞拆了重织。满满的回忆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洋房居住时期的全家福照片。根据小妹年龄推算应该是1966年春节时拍摄。</p> <p class="ql-block">  这张全家福通过胸前的毛主席像章,能看出是文革时期拍的。大约是1967年夏。</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通过我和妹妹的蘑菇头,可以看出老爸老妈工作忙没时间给我们打理头发,怎么简单怎么处理,一点没有小女孩的样😄也看出我这个不爱笑的老阴天的潜质啦!</p> <p class="ql-block">  翻箱倒柜地找出两张和马易尔别墅有关的老照片,都是发小兼小学同学媛媛他爸给拍的。那个年代有照相机的人都是被崇拜的偶像。</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张是在传染科海边渔船上,老妈抱的是媛媛的妹妹,拍于1969年。</p> <p class="ql-block">  我和媛媛在传染科海边,拍于1967年。媛媛母亲郑阿姨也在传染科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俩站的位置是当年葡萄河的东头入海口处,如今已是宽阔的世昌大道,感觉葡萄河好窄啊!</p> <p class="ql-block">  通过高华和周姨的照片,更清楚地看到当年葡萄河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发小高华提供的拍于1964年的老照片,她弟弟身后的位置是当年404医院东边小码头的地方,可以清晰地看见拴船的石头墩。这个石头码头,解放前是一个商家的私人码头,名叫合记码头,估计这个商家大佬就住在404医院所在温泉村的富人区里。据传这里也是威海丝绸之路的起点,人们从这里启帆远航下南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以后海滨北路扩建码头拆除。后面的山是棉花山的延伸部分,威海人称之为东山。</p> <p class="ql-block">  今年7月1日,我在970内科大楼9楼拍到的对比图,近60年过去了,山河依旧,物是人非!</p> <p class="ql-block">  还乡团们兴奋地抚今追昔,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历尽磨难重获新生的马易尔别墅,终于重现他的高光时刻, 不过我记得当年可都是白色百叶门窗的。也不枉我八年多的跟踪拍摄和关注,也使我童年时期最美好的时光再现,不是亲历者很难有这种感同身受的感觉!</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似乎俺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胸襟!哈哈</p> <p class="ql-block">  这几间面向大海的房屋,除了一间是女护士宿舍,其它都由家属居住。</p> <p class="ql-block">  别墅东面靠海方向有几间带院子的小平房,专为404医院养狗而设立的基地,养狗的战士大家开玩笑称他为狗司令。这些狗都是为医院进行医学实验而用。</p><p class="ql-block">  1972年老爸带领医生护士做动物(狗)窒息后再复苏实验,这张照片作为院史资料保存在404医院的档案室里。照片里的阿姨我都认识,那时她们多年轻啊!</p> <p class="ql-block">  佣人房如今在后窗的位置开设了门,有点不适应。</p> <p class="ql-block">  此文以及老洋房照片作为征稿,经报社编辑修改,已发表于2011年8月份的《威海日报》和《威海晚报》上。后保存在QQ空间里,如今又加了一些后期的照片素材重新整理发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看了我的稿子,老爸来电话:写的挺好,挺感人的,能看出来你对老洋房很留恋,很有感情,他已把老洋房设置为电脑桌面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妹妹来电话:不错,看了以后挺心酸的,小时多幸福呀,怎么没感觉到年轻就一下子老了呢?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儿子电邮 :嗯,写的挺好的,时光流逝的很快,看到这栋老洋房一定很感慨吧!还有俺妈小时候果然没有吃过苦啊,哈哈哈!</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同学回电:你脑子还挺好使,小时的事还能记住。我说人老了就是过去的事忘不了,现在的事记不住。她说自己是现在和过去都记不住了,提前进入痴呆状况了。哈哈!</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朋友回电:没想到你真是个有心人,看了以后很多感触……</p><p class="ql-block">  <b>俺还有个梦想,哪天万一发财了,一定买块地,按马易尔别墅的原样盖一栋大房子,让亲朋好友都来享受享受!哈哈,好像有点痴人说梦!</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父亲找到了当年在马易尔别墅房南面我母亲和她战友的合影照片,也是我们家唯一留存于那个房子的照片。拍于1963年,虽然年代久远,且相片很小,但是还是很清晰的可以看见别墅房的英姿。</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左一是我母亲,右一是我二姨妈,中间是田阿姨,她们三个是湖南老乡,也都是地主家庭出身。</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她们虽然工作很努力,因为出身不好在部队上都没入党,并于七十年代初一起转业到地方。没能入党也是我母亲一辈子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当年QQ空间里文章下面的评论也挺有意思,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后续:</p><p class="ql-block">  因为老洋房的情怀始终萦绕在心,2015年儿子结婚时,我特地花重金把始建于1934年、位于海军疗养院内的英商别墅,也称为威尔金森别墅整租下来,作为温州亲家来威的接待地,兼作儿媳娘家的接亲处。</p><p class="ql-block"> 别墅上下两层,有客厅还有卧室,温州亲友团浩浩荡荡来了十几口人,研究婚庆议程就在客厅里,卧室住的即宽敞又舒适,亲家满意我也很高兴,物超所值!</p> <p class="ql-block">  威尔金森别墅建筑主体带有明显的英式风格,古朴而庄重。</p> <p class="ql-block">  幸福的新婚夫妇</p> <p class="ql-block">  西式洋房、中式婚礼,丝毫没有违和感。</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40年代的威尔金别墅,这些女子好开心啊!</p> <p class="ql-block">   <b>附录:下面这段文字,虽然不是和我童年生活在老洋房的经历有关,但与我父母工作大半辈子以及我生活长大的部队大院404医院密切相关,也和老洋房密切相关,所以在此补记一下。</b></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据老爸介绍,1952年海军在威海成立“海军威海医院”,当时院址有两部分,一是位于环海路黄泥沟附近的四眼楼,用于院部和男、女兵宿舍,另一部分在黄泥沟山坡上的威海卫学校,用来做病房和手术室。</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四眼楼是最有特色的老洋房之一,坐北面南,三层石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两侧凸出的三层外墙墙面各开有两个圆形的窗户,犹如四只眼睛,“四眼楼”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老爸和老妈作为海军威海医院的元老,在这工作和学习两年,也是在这里相识、相知、相爱!</p> <p class="ql-block">  英强租期间,在黄泥沟村前海北岸建之英国海军别墅房。(老百姓称之四眼楼)。</p><p class="ql-block"> 四眼楼门口的简介:</p> <p class="ql-block">  四眼楼全貌,如今已成为游客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这应该是最早时期的四眼楼照片了,出门是海滩,面朝大海,看潮涨潮落。英国海军司令避暑的别墅果然与众不同。据说它的外墙足有一米厚,难道建筑者是以此来抵抗冬日呼啸的海风?</p><p class="ql-block">  老爸说他们刚来时就是这样,四周空无一物。</p> <p class="ql-block">  老爸提供的”四眼楼”照片,看图片应该是八、九十年代所拍。</p> <p class="ql-block">  2021年夏天,陪老爸重访“四眼楼”。</p> <p class="ql-block">  2022年为写这篇文章,95岁高龄老爸又陪我重回故地,他指着一楼西边窗户告诉我,70年前,老妈她们女兵们的宿舍就在此。</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睹物思情、百感交集,想老妈了!</p> <p class="ql-block">  爸妈在四眼楼办公时期的照片。前排左一是老爸李长玉,二排中间是老妈段惠珠,二排右一是我二姨妈段惠珍,当年这对堂姐妹背叛地主家庭参加革命也是一段佳话。此情此景感叹谁的青春不“芳华”。</p><p class="ql-block">  如今老妈早已离我们远去天堂,二姨妈也身患阿尔茨海默病住进养老院。很悲伤、很无奈。</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所幸今年95岁高龄老爸身体健康,在我们女儿生命里像定海神针,有他在我们就心安,愿老爸身体永远健康,继续为我们保驾护航!</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拍于1950年,后排仰头向右看的是我当年18岁年轻靓丽的老妈。</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照片背后的故事:1950年4月,海军青岛基地后勤部卫生学校成立,也是青岛海军护校的前身,第一批学员大部分包括后面提到的焦云霞烈士是从第四野战军调入的,我母亲和二姨妈,是四野6月份南下到湖南特招的学生入伍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学习和休整之余,参加了为当年抗美援朝修建青岛流亭机场的建设。这张照片是1950年12月机场完工后进行总结评比时,基地政治部给照了集体照并刊登在政治部办的报纸上。(照片是由老妈的战友前排右一赵桂华阿姨提供和简介的)据老爸说当时卫校分三个区队,他是一区队的队长,老妈是三区队的学生,不过那会他俩还不认识。老爸也参加了流亭机场的建设,没想到我的老爸老妈都间接地为抗美援朝做了贡献!</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后来这期毕业的学员有好几位分到威海海军医院,成为建设404医院的元老。前排左一常月英是医院的门诊医助,第二人谢素梅和我母亲在妇产科当护士,赵桂华担任医院的护士长。</p> <p class="ql-block">  老爸画的当年四眼楼结构图。据他讲解,老妈当时在护士班,女兵宿舍在一楼西边,院长、政委住东边也叫院部。老爸他们男兵住二楼。水井的水是为消防所用,不是饮用水。三楼没上去过不知做什么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马路对面看四眼楼,中间一堵墙是当年的北大门,如今已和房屋连成一体。</p><p class="ql-block">   四眼楼门口偶遇一画家,交谈中说他非常喜欢老洋房,威海的英国洋房基本都走遍也画遍了,遇到知音了!</p> <p class="ql-block">  老爸说当年和“四眼楼”一街之隔的平房是医务人员的食堂,门口附近有一眼饮水井供他们日常用水。</p> <p class="ql-block">  与四眼楼一街之隔的黄泥沟村村西的高地上,有一座具有罗马建筑遗风的欧式建筑物,英国人建立的威海卫学校,学校由一组两层小楼及楼后面的若干平房、院落等附属建筑组成。当年是医院的病房和治疗室,如今要开车从中原油田住宅区上去。</p><p class="ql-block">  威海卫学校旧址简介:威海卫学校由英国基督教徒赫伯特・莱纳德・比尔(Hebert Leonard Beer) 创建于1901年1月,为寄宿式预科男校。成立之初,校址设于刘公岛上,只有一间校舍,4名日间生。1902年12月,通过发行“威海卫学校债券”等集资金,在黄泥沟村海崖购地14.89亩,建起能容纳40到50名学生的一座新式校含。威海卫学校是西方人士在威海卫创办的最成功、最著名的一所欧式寄宿制学校,在当时培养了了大量人才。</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22年,中英交收威海卫谈判在威海举行。威海的前途未卜,不仅影响到外商的资金投入,而且也影响到威海卫学校的生存。1925年秋,学校改作东山饭店,一方面接待来威西方游客,一方面为来威避暑的欧洲学生举办短期旅习班。新中国成立后,为驻威海军某部管理使用(海军威海医院),因年久失修,2014年政府投资进行了维修。</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现存建筑占地1500平米,平面呈“品”字形,石木结构。主体建筑坐北面南,共两层,并拥有附属建筑7栋,其中位于西则的两栋1980年代倒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妈工作的妇产科单独一栋,孤零零的位于医院的最高处,不知为啥这栋房子没有作为文物保留,已成为危房。希望有关部门能重视保护修缮,毕竟威海现存的百年老洋房不多了!</p><p class="ql-block">  妇产科有一个医生两个护士,服务对象主要是威海居民和军人家属。晚上九点后医院就没有电,要提着马灯工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进入到院区里,老爸介绍,一楼是医生办公室和外科病房,二楼是手术室。当时病号的来源主要是刘公岛、石岛、鸡鸣岛以及烟台养马岛的军人,那时军人施工修码头以及训练引起外伤的病人很多,也有地方上的老百姓。</p> <p class="ql-block">  妇产科下面这一排平房是工作人员宿舍。</p><p class="ql-block">  医院的救护车是威海市仅有的一台,是前苏联送的。司机肖叔叔我认识,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叔。</p> <p class="ql-block">  老爸提供的老照片,很珍贵哦!</p> <p class="ql-block">  老爸指着那个门是他当年工作的眼科</p> <p class="ql-block">  老爸特意注明当年的科室标识</p> <p class="ql-block">  老爸所指的位置,是当年烈士焦云霞牺牲的地方,也是当年的内科病房。详情看老爸写的美篇<a href="https://www.meipian.cn/3i7xiwtd"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i>李长玉怀念年轻的战友焦云霞</a>​,此文被美篇选为精选文章。</p><p class="ql-block">  焦云霞烈士是父母的战友,是妈妈第一届海军青岛护校同学,护校毕业后和老妈一同分到威海海军医院,年仅19岁就因感染病菌得了破伤风而献出宝贵的生命,也是威海烈士墓埋葬的唯一一位女军人烈士。</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威海卫学校修旧如旧,可惜通过门窗上的封条(因为是军产,部队已经全面停止服务)可以看出已经封存不用,为了避免二次伤害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建个英租威海时期博物馆或者其它公益项目,让这些老洋房的剩余价值充分发挥起来,让后人穿越百年了解英租威海卫期间这段屈辱历史。</p><p class="ql-block">  为啥每年的5月24上午,威海全程拉响防空防灾警报,共持续20分钟。是因1898年5月24日,英军强登威海卫,并强行租占长达32年,故从1999年开始,威海市将每年5月24日定为市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日,让警报声响彻威海的每个角落,提醒人们,勿忘国耻,警钟长鸣!</p><p class="ql-block">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威海卫,也是讲的这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些浸染百年岁月的老建筑,大多诞生于英国强租威海卫期间,是那段耻辱岁月的实体档案。包括我写这篇文章所记录的和我成长经历有关的老洋房,都是那个时期的产物。我们一定要保留好这块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存在证明这段历史的存在,百年前的历史有了清晰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1904年拍摄的威海卫学校</p> <p class="ql-block">  1911年拍摄的威海卫学校门口的足球赛。</p> <p class="ql-block">  1954年医院搬到温泉村,(温泉村的地盘全部归404所有,404西边的橡胶厂和区政府都属东门外。)医院改名为404医院,2018年更名970医院。</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老爸提供的404医院建院初期组织结构和科室负责人名单。</p> <p class="ql-block">  1955年404医院内科合影,后排右二是老妈,前排右一我二姨妈。后排左三是王威威的母亲黄玉衡阿姨,我母亲的湖南老乡。</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又想起一段往事,大约我5、6岁时,老妈从内科调到妇产科工作。妇产科位于医院中心位置的一栋老洋房,我印象中有两栋相隔很近的老洋房,结构一样,虽然是一层但都带有小阁楼,离地面很高,要爬几个台阶才能进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老妈所在的妇产科在西面那栋,东面那栋是外科及手术室。这两栋双胞胎洋房非常漂亮精致,红门白窗,洋房周围种满了石榴树。</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作为大院家属,我因为年龄小可以随意的进出产房。(现在感到不可思议,那时很正常)有一次看到老妈为一产妇接生,那产妇因疼痛大哭不止,我不解地问老妈,怎么大人还会哭,她不嫌丢人吗?哈哈!</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那时部队医院的福利很好,我记得有一年医院供应了一批小呢子衣服,是前苏联专供的,每个家属小孩子可以分一件上衣或裤子,我分了一件呢子上衣,穿上去很拉风的。</p><p class="ql-block">  感谢发小高华提供的、她小时候在妇产科北面一个荷花池和南面一个通向花园的小路照片,拍于1962年,前面这张照片,连着荷花池有个玻璃房,里面养了不少花,可以看到后面那堵墙是404医院的西墙。太平间位于西墙靠南边的位置。透过墙可以看到一个圆形的拱门,是当年威海酒厂的化验室,酒厂做的高梁饴糖是我们小孩子的最爱。西墙和酒厂之间有一条宽约5、6米的路,从葡萄河延伸到宝泉路,不过很少有人行走。</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后面这张照片拍于妇产科的南面,一条花园小路曲径通幽,通向战士宿舍和化验室。通过这两张照片可以推测出当年英租威海卫时期,404医院所在地是洋人们休闲的后花园,可惜都存在想象里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p> <p class="ql-block">   404医院的北大门,左边曾经是英国三层洋房,老爸说当年是英国人的一个饭店,实际是三层半,三层以上是平台加一个小阁楼,一楼是门诊,二楼三楼都是内二科,老妈在三楼工作,我经常爬上去和小朋友玩捉迷藏。</p><p class="ql-block"> 因是石头房,据说当年拆的时候可费劲,太可惜啦!</p><p class="ql-block">  看照片已经拆除后变成新盖的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医院的南大门</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医院的南大门</p> <p class="ql-block">  以后404医院大门改到东门。可以看到左边有烟囱的是病号食堂。</p> <p class="ql-block">  这张拍于1968年的老照片上的房子,是位于大门口靠海边的三层英国洋房。虽然是局部,但是很珍贵!</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前排中间坐的是院长和政委。</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拍于1964年,可以清晰地看到盛开的荷花。高华身后的房子不知是哪里?还有两个柱子!</p> <p class="ql-block">  这个破旧的小皮凳,是1952年海军医院刚成立时,由我老爸联系威海木器厂制作的,一共制作了100个,已经70多年了,如今404医院仍然保留了它,散落在理疗科等地,还在超期服役中,可见保留老物件是人的本能。</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老爸告诉我制作小圆凳的起因,当时吃饭没有食堂,在伙房打饭后就在外边蹲着吃,轻病号也一样,这是战争年代已形成一种习惯。可是现在大家仍然蹲着吃饭都有点意见,提出做个小凳子可以坐着吃饭,而且开会、学习都可以坐。院长决定由老爸联系威海木器厂制做,现在看来工艺和木料都相当精致的。</p> <p class="ql-block">  回想一下,当年404除了几栋老洋房,其余大部分是青砖灰瓦的平房,颇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类似北京四合院。</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照片是历史的见证者,通过这张1962年拍的老照片,可以看出404医院房子的风格,后排抱孩子的是我二姨妈,根据时间推算那时她在内科一上班,后面这些房子应该是内科一病房或办公室,都是非常考究的地主庄园式的房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记忆中有几户厢房屋顶是平顶,可以通过室外楼梯爬上去玩。</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在幼儿时期特别容易得病,主要是气管炎,经常在内一科住院治疗,印象中病房就是这样的房子。因是军属每年医药费包干仅几元钱,所有费用都免,还管吃管住,所以住院对我这个老病号是家常便饭。</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治好我的气管炎,老爸想尽了一切办法,把胎盘做成小丸子骗我说是鹿茸,吃得我都恶心。还请医生在我胸前气管处切十字埋羊肠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最夸张地是,我妈说有一年我住了十一次医院,现在看有过度医疗之嫌,哈哈!不过那会医院的病历管理真好,十几年后我都上高中了,有次到医院还能看到幼儿时期我拍的X光片,高高的一摞,整齐的放在档案室里。</span></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74年高中毕业,作为知青下乡后,因为气管炎病情严重,两位驻村干部抓了几只癞蛤蟆,肚里塞鸡蛋放在火上烤熟了作为偏方给我吃,现在一直记在心中很感激。村里还因为我身体不佳把我退送回市知青办,我因害怕返城后没有知青下乡经历,以后就不了业,又跑到位于如今新威路华联北的知青办哭诉一番,坚决要求回乡。</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返乡一年后回城就业在与404医院一墙之隔的橡胶厂(如今的振华商厦)。老爸因为我经常犯病,还特意到我工作单位考察,看看是否存在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环境因素,感动的一众工友说,从来没有看到有家长为孩子身体状况来单位调研的。一番前仆后继地折腾治疗,也不知啥时候慢慢病就好了,几十年也没有再犯。</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家1973年从马易尔别墅搬到404大院就住在这种房子里,前后六间,不过是厢房。还记得1976年唐山地震时,由于余震不断,老爸让我们姊妹躲在床底下睡觉,每人都给准备了饼干、水壶、煤铲以防万一。当时404医院作为唐山地震伤员接待地,收治了不少唐山地区的伤员。</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77年搬到靠葡萄河边新盖的四层家属楼,我在那里一直住到81年结婚时才离开404大院。(那栋家属楼以后也因为世昌大道加宽而拆除)可以说我的前半生是在部队大院里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  1967年404医院毛著第一期学习班,右下角是我老妈。后面房子应该是院部。</p> <p class="ql-block">  2004年1.30,在404医院外科大楼拍的一墙之隔的橡胶厂局部,老爸当时还笑称其像阿富汗一样破旧!</p> <p class="ql-block">  在四合院住的时候,有一件事一直耿耿于怀,我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一年后按工分(我日工分7.4分)折算我的收入是200元零8角,高高兴兴地把钱交给老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p><p class="ql-block">  过了几天老妈神神秘秘的告诉我,她在百货大楼花重金200元买了一床鸭绒被,咱家住厢房冬天太冷,买床鸭绒被驱寒。不知鸭绒被为何物的我也很高兴,然后老妈神补一句:是用你的钱买的,当时脑袋嗡的一声心疼了好久,心想您老人家买就买吧,非说用我的钱,一想起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挣的钱就换了这么一床被子,心里就不得劲,哈哈!事过境迁,心想老爸老妈还是挺超前的,提前享受,无悔人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几十年后早已退休的鸭绒被被我拿回家,作为家庭历史文物收藏起来,毕竟是我人生第一份收入买的东西,意义非凡啊!</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鸭绒被商标“天鹅牌”,南京市对外贸易公司畜产品加工厂出品,如今这款鸭绒被和生产厂家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对我的意义和价值永存。</p> <p class="ql-block">  高华妈妈周姨骑车子的位置,是医院礼堂西面的操场位置,后面的房子是挂号室。大操场也是我们看露天电影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很有纪念意义,也是404医院当年的高光时刻,因成功抢救电击伤员丛庆洪而获得诸多荣誉,主要功臣医护人员还被选为九大代表,到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接见!</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家就在左方后面青砖房的厢房里,前面这栋有烟囱的房子是病号食堂。右前边这栋房子是404的水疗室,也是温泉浴池,是一栋U型结构的建筑,每周六开放一次供家属洗澡,女浴池是一个大大的白色瓷砖圆形浴池,水池很浅。男浴池则是长方形白瓷砖池,水池较深,水池里还有一个单杠供健身用。里面还有许多单人浴池供全国各地的军人们来治疗皮肤病,我还记得经常看见剃着光头的小战士来此水疗。</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后面的两栋房子是1970左右年建成的。其中一栋是药房。一栋是内科病房。用的是卖马易尔别墅的钱盖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据说当年404医院所在地温泉村住的都是地主或资本家,解放后都跑到国外或台湾去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可以想象当年的温泉村,中式四合院为主,西式洋房点缀其中,荷花池、地下温泉相伴,妥妥的富人区啊!</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老爸说404当年东南角的碉堡,是50年代初为国防工事而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  1972年老爸和威娜的爸爸刘树声叔叔,在用卖传染科老洋房的钱盖的内科病房门前合影。那时老爸是内科主任,刘叔叔是内科协理员,也是好搭档。还记得刘叔叔经常到我家找老爸谈工作,可惜房子以后也拆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内科原来都在四合院里,内科楼房建好后腾出来的四合院就变成了家属院,我家从马易尔别墅搬过来就住在四合院里的厢房。</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好像那时候分房子是按级别和出身成分划分的,我爸那时已经是内科主任了,因为出身富农,和一些普通干部和院内职工都住在厢房里。</p> <p class="ql-block">  内科病房门口</p> <p class="ql-block">  这应该是在大院里</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医院里面拍的,1969年高华爸爸高殿全叔叔转业时,为了纪念拍了一组照片,可以看到左面上方有圆孔窗户的是U型水疗室,右边平房是门诊室,再右边还可以看到内二科三层洋房的室外楼梯。</p> <p class="ql-block">  我认识好几个阿姨,左边第一位郑阿姨、第四位是肖阿姨、第五位黄阿姨、第六位徐阿姨。其他几位看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  感谢发小媛媛和高华提供儿时404医院的布局草图,我又找人用电脑画了概图,这样比较醒目直观,又清晰的穿越回去几十年啦!</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感觉404医院很大,从南到北要走好长时间,如今看起来并不大,后期南面因世昌大道修建而向北退缩了约50米吧!</p> <p class="ql-block">  俄国作家果戈里曾经说过,“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威海现存的老洋房就是一栋栋还在说话的老建筑。老洋房跨越了百年时光,见证了威海繁华与耻辱交融的过往,也承载了威海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发展脉络。是历史留给威海人宝贵的文化遗产,不管是在建筑、文化方面,都对威海、还有我这样的亲历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一开笔写这篇回忆文章,思绪就停不下来,童年回忆太多太美好,只能撷取几片记忆放在这里,想一点补充一点,有点杂乱,看起来很平淡,但对我的影响一直在。</p><p class="ql-block">   凡尔赛一下,父母相识、相恋、工作在老洋房“四眼楼”“威海卫学校”两年,之后老妈在404医院妇产科和内二科的老洋房工作,老爸在传染科的马易尔别墅工作,俺幼儿时期在老洋房财政助理寓所住了四年,少女时期在老洋房马易尔别墅住了十几年,儿子结婚又在老洋房威尔金森别墅,有如此奇特经历者舍我其谁!哈哈!</p> <p class="ql-block">  文章结尾,放一张1957年和2007年的对比老照片,老爸坐在404医院食堂旁的草地上,身前簇拥着五个孩子。五十年后再相聚,致敬那逝去的美好童年! </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拍于2024年8月,愿发小们身体健康快乐开心!</p> <p class="ql-block">  再放一组404大院的孩子们的新旧照片,自己对号入座吧!</p> <p class="ql-block">  喜欢怀旧的我再放一张老威海地标图,以缅怀失去的童年吧!</p> <p class="ql-block">  作者巧姑近照</p> <p class="ql-block">  老妈工作的妇产科</p> <p class="ql-block">  妇产科内部</p> <p class="ql-block">  老爸介绍当年的科室和病房布局</p> <p class="ql-block">  老爸介绍科室布局</p> <p class="ql-block">  外科和内科内部</p> <p class="ql-block">  老爸介绍焦云霞牺牲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  二楼外貌</p> <p class="ql-block">  内院全景</p> <p class="ql-block">  两层楼外景</p> <p class="ql-block">  后院</p> <p class="ql-block">  坡上的房子,不知当年做什么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