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摄影兴趣的建立,还是从我父亲的老相机“上海牌202”开始的,那一台120胶卷的相机,记录了我童年和我们全家许多美好。在我学生时代也经常拿出来把玩一下,下图是这台相机的照片,我还收藏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80年代初期,刚工作不久的我,积蓄了一笔钱,买了我个人的第一台相机:海鸥205相机(135胶卷的),从此成为了一名“摄影爱好者”。随着我玩性的不满足,在80年代的中后期,我把海鸥205卖了,买了个低端单反相机日本cosina确善能 CT-1A,后又补充了几个镜头(下图是该套相机,现在还收藏着)。哈哈,烧钱的旅程从此开始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人以为胶片拍摄就是拍出来是什么就是什么,基本没有后期制作,号称保留原始滋味。其实我们这些从胶片时代走过来的人,深知暗房技术之艰辛与快乐,殊不知一个完整的摄影作品从他诞生那天伊始,就是多道工序精心制作的结晶,与如今电脑后期的制作相差很大,牵涉到物理、化学知识,当然还包括审美、色彩等艺术知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卷胶卷只有24-36张,比起数码几千张的容量,它少的可怜,按快门的时候得小心翼翼,像写作文那样得思考每一次快门,还要根据当时的光线和主题,准确估算应用速度与光圈(以前的老相机一般都是手动的),而且胶卷也蛮贵的,拍时都很珍惜,有时一天下来一卷36张的胶卷也没拍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为你不舍得,很慎重地想把最想记录的瞬间存放在胶卷里面,它是你回忆里的闪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次上海疫情,我被封在家里,就利用这段时间整理了部分老照片,然后用佳能多功能打印机进行扫描保存,下面是这次保存的部分老照片(用PS进行修补过)</b></p> <p class="ql-block">哈哈,最后一张是作者本人,年轻时在电影“菊豆”安徽古村摄影点的纪念。</p>